什麼是小說?

什麼是小說?


作者:於可訓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究竟什麼是小說?我們應當先從小說這個名稱進行探討。在今天的日常語境中,小說這個名詞有很多含混不清的地方。我們所說的小說,一般情況下,是指按西方的標準認定的小說,有時候也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但這種小說又明顯與西方人所說的小說不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知識和西方的認知存在著差異,所以要說清楚。


小說這個名稱,中國古代就有,但古人所說的小說,與今天所說的小說不同。學術界在探討小說的發展歷史時,經常會引用三段話。從這三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所說的小說與今天所說的小說,到底有什麼不同。


第一段話,也就是現在認為最早出現小說這個名稱的,是在莊子的書裡面。莊子在《雜篇·外物》裡提到,“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莊子在這裡講的,並不是文學意義上的小說,而是一種生活現象和人生道理。意為,像這些人學任公子釣魚一樣,你不想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只想憑一點花言巧語,巧言令色,就想謀得一件大事,這樣的做法,離這個目標也實在是太遠了。“飾小說以幹縣令”這句話有很多解釋。我們要知道,小說這兩個字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並不是指文學文體。也就是說,這裡的“小說”跟文學沒有關係。


什麼是小說?

莊子像


真正把小說這兩個字跟文學的一種體裁結合起來,是東漢初年的桓譚。桓譚在《新論》裡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桓譚這裡說的小說家所作的“短書”,顯然是一種文字的作品,也就是一種文章的體裁。這種體裁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取材於一些言談片斷,以身邊的事物作比喻,說明一些生活道理,其中有一些話,有益於修身理家,值得重視。


桓譚以後,東漢著名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裡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班固給小說家和小說作了這個界定之後,接著就講它的用處。他說,孔子曰,小說這個東西,“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但是班固在這句話後面,又加上了一句話說,“然亦弗滅也”。意思是說,也可以存在,不會滅絕,可見班固對這種“小道”,還是很重視的。


上面說的這三段引文,是中國的學者談論中國小說的起源問題引用最多的文字,也是中國人最早定義小說的文字。這三段文字,歸結起來,就是後來有學者說的,在中國古代,小說就是小的說。小的題材,小的主題,小的寫法,小的篇幅,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就叫小說。用一句通俗的話說,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段子”。


那麼,這些“段子”是從哪裡來的呢?除了桓譚、班固講的“殘叢小語”“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記載之外,還有古老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稗官”所記的野史,尤其是那些不便於寫進正史,但又確實生動有趣的東西,往往被人拿來做了小說的材料。我們把這類東西叫做“史之餘”,或叫“史餘”。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並沒有多大改變。《世說新語》和《搜神記》雖蒐羅豐富,但仍是一種篇幅較短的“小的說”,仍屬上面所說的“古小說”的範疇。這是中國小說最早的一個源頭。


什麼是小說?

《搜神記》


唐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魯迅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唐人“始有意為小說”。這個有意寫的小說,就是今天所說的唐人傳奇。唐傳奇的興起,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有人說與科舉考試的行卷和溫卷風氣有關,參加考試的舉子事先把自己的詩文送給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賞識,以便向主考官推薦,有助於錄取。這些事先送呈的卷子中,除了詩文之外,也有傳奇。傳奇兼有史才、詩筆、議論三長,很能見出作者的水平。所以在一個時期的行卷、溫卷活動中,十分流行,唐人傳奇就這樣興盛發展起來了。也有學者不同意這個看法。

但無論如何,唐代傳奇的興起,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轉折點,這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小說就這樣,由篇幅較短到篇幅較長,由無意寫作到有意為之,這麼一路發展下來了。所以中國的小說,是短篇在前,中、長篇在後。到了“始有意為小說”的唐人手裡,小說就開始具備西方人所說的那些基本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也就開始接近西方人所說的小說文體的標準。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魯迅所說的唐人“始有意為小說”的小說,是以西方的小說為標準。


在唐人傳奇之後,到了宋元時代,又出現了一種人物、情節、環境都較完備的小說樣式,這就是話本。宋元時期,民間興起了一種說話藝術,也就是打鼓說書。這個打鼓說書,在古代就叫“說話”。說話人往往有一個底本,或原來沒有底本。後來被人記錄下來,成了一種可以閱讀能夠流傳的文本。這個東西就叫話本。所謂話本,也就是“說話”的底本或記錄。原始的話本現在很難見到,現在見到的大多是後人輯錄整理或加工創造的作品。話本有說有唱,以說為主,說的中間穿插念唱。所以話本里又摻雜了很多詩詞韻文,嚴格說來,是一種說唱藝術的綜合文本。


話本絕大多數篇幅不長,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短篇小說。這是因為每場“說話”,大體自成一個段落。但其中也有一次講不完的,得分多次一回一回地講下去,這就是“講史”一類的“說話”。這類話本經過演變和文人的加工再造,就成了後來的章回小說。章回小說的興起,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一種模式,也促進了長篇小說創作的發展,明清時代的長篇小說都是以章回體的形式出現的。章回小說的出現,也為中國古代小說從“段子”時代“小的說”,到唐人“有意”寫作的傳奇,再到起於民間的“話本”,最後發展成規模體制宏大的章回體的長篇小說,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當然只是一個直線的描述,不是說後面的起來了,前面的就消失了,而是前面的和後面的往往交叉出現,共時存在。所以中國古代小說到了明清時代品種多樣,豐富多彩。


什麼是小說?

章回體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這是中國古代小說一個大致的發展脈絡,我們再來看看西方的小說。說到西方小說,大家很容易想到一個英文單詞novel。novel 就文學文體而言,主要是指長篇小說。據西方學者考證,這個詞作為小說的名稱,出現很晚。有的說是一個“18世紀後期才正式定名的文學形式”,有的則說這個名詞“一直到19世紀初還不具有它現在的意義”。這個時間節點,相對於中國的“小說”這個名詞出現的時間,包括它具有文學文體意義的時間,已經是很晚了,中間隔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是不是西方就沒有小說或類似於小說這樣的文體,其實不是的。在novel這個名稱出現以前,西方類似於小說的文體,或按西方學者說法的“準小說形式”,是用fiction(散文虛構故事)來加以稱謂的。


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謂?這要從西方文學的源頭說起。西方文學的源頭是古希臘的神話、史詩。

古希臘的神話、史詩作品,無論是荷馬的《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是赫西俄德的《神譜》,都是用詩歌的形式寫成的。我們現在說詩歌是一種抒情的文體,小說是一種敘事的文體,這個沒錯。但是如果說,詩歌只能抒情,小說只能敘事,這就有點簡單化了。詩歌也可以敘事,最典型的莫過於敘事詩,小說也可以抒情,所以有詩化小說。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都是用詩的形式敘事的,所以它既是一種抒情的文體,也是一種敘事的文體。說白了,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敘事詩。到中世紀的英雄傳奇和騎士傳奇出現,還保留了這種以詩的形式敘事的方式。到了後來,以散文的方式寫作的傳奇日漸增多,才定格為一種敘事的文體。文藝復興以後的西方小說,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演變起來的,到19世紀發展到鼎盛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小說的樣式,影響最大的是長篇的傳奇,短篇則是由中世紀城市文學故事發展起來的,也經歷了一個由詩體到散文體的演變過程,文藝復興時期的《十日談》對短篇小說的形成影響很大。


什麼是小說?

《伊利亞特》《奧德賽》作者荷馬


居於長、短篇之間的中篇小說,是一個很特別的品種。中篇小說這個名稱出現較晚,大約在19世紀中期前後的一段時間,俄國出現了一種比短篇小說的篇幅要長,但比長篇小說的篇幅又要短一些的小說,被稱作中篇小說。別林斯基把它叫做“規模小一些”的長篇小說,或是“分解成許多部分的”長篇小說,“是從長篇小說中抽取出來的一章”,有時乾脆把長篇小說也說成是“大型的中篇小說”。為了便於發表這些小說,一些刊物也相應增加了篇幅和容量,於是就出現了類似於我們國家的《收穫》《當代》《十月》《花城》這樣的大型文學叢刊。這種大型文學叢刊的出現,反過來又刺激了中篇小說創作的發展。這些刊物的出現,給中篇小說創造了一塊發表的園地,中篇小說於是在這期間便得到了長足發展。


從以上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小說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路徑是不相同的。簡言之,中國小說是由小到大,由短到長,西方小說是長篇興盛在先,短篇發展在後。

中國的小說從一開始便是散體的文字,屬於廣義的散文範疇,西方小說的雛形則是由詩歌承擔敘事的功能,後來才發展成散文的敘事。中國的小說有文言和白話之分,走的是兩條不同的路線。西方小說的形成,有詩體和散文體之別,詩體和散文體是先後遞嬗的關係。中國的小說由無意為之的“古小說”發展到有意為之的文人創作。西方小說走的是一條由起於民間的神話史詩英雄傳說脫胎蛻變而成的發展路線。弄清了這種區別,我們也就不會把西方小說的概念簡單地套用於中國的文體分類,也避免把中國豐富多樣的文體,簡單地歸於西方的文體三分法或四分法之下。


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很細,基本是一種寫法,一種用途,就是一種文體,所以文體的種類很多。不像西方,都統在三分或四分的大類之內,簡單地把西方的文體標準套用於中國的文體,會造成一種文體的遮蔽,並不利於開發利用和創造性地轉化發展本土的文學資源。


作者:於可訓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欄目主持人:王遠方

圖片來源:新華社、網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