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婧:盧氏杜店村明清古道思連綿

文/圖:張國婧 張海軍

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區,乃秦嶺餘脈巴山楚水之地,中國東西部、南北方兩條地理分界線在此交匯,山重水複、廣袤遼闊。其間少見的平緩山坡河川上,一個僅有2.5平方公里,不足400戶、1500餘人的村子,兼具“駿馬秋風塞北”的粗獷和“杏花春雨江南”的靈秀,古風猶存、歷久彌新,它就是河南省盧氏縣朱陽關鎮杜店村。

熊耳山為秦嶺東段規模最大的山脈之一,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嶺,《水經注》記載熊耳山“雙峰競秀,望若熊耳”。杜店村在熊耳山系南麓,村後之山名曰“朱陽山”,林木繁茂、山勢巍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發現朱陽山形似偉人臥像,倍感神奇。

社火名揚豫鄂陝

盧氏朱陽關,古時是長安東出中原、南下荊襄的咽喉,素有“三省鎖鑰”之稱,流傳著“先有店,後有關”的說法。

杜店村原名杜家店,然而村裡卻無杜姓,原來舊時該村村民因耍社火“出垛”久負盛名,且為古道店居之地,取名“垛家店”,久之諧音為“杜家店”。上世紀六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盧氏縣一度被改為新四縣,杜家店則改稱杜店延續下來。數千年前,杜店、朱陽關一帶就有人類活動,杜店村東200米處的“杜店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面積約3750平方米,曾出土紅陶罐、多種陶器殘片和燒陶窯,還曾出土許多長刀、長劍及紅銅箭頭。《隋書·地理志》記載:“析陽郡有淅水”,淅水即杜店村下的鸛河。此處村落先在杜店出現,逐漸向東發展,城子村、王店村、朱陽關街才陸續出現。

以“垛”為代表的杜店村社火聲名遠揚,戶戶能表演、人人有絕活。垛子,顧名思義就是隱蔽和支撐的意思。垛子又稱平垛、芯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屬於靜態驚險造型藝術。垛子是把四五歲的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鐵芯上呈現驚險優美的造型。垛子分抬垛和背垛,抬垛是將有裝扮成劇中人物的孩子的鐵架,置於方桌之上,由幾個人抬著走;背垛是由一身強力壯者肩背鐵架行走,肩扛者也裝扮成劇中人模樣,上下融為一體,更具表演性和流動性。

垛子底部裝飾為平川、雲端或花卉等,造型優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懸空中,看不出有立腳之處。其實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鐵條支撐的。演出前,用白布、棉絮將演員從足到腰和支撐小孩子的鐵棍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裝扮著各種戲劇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懸空於這些鐵芯子上,彩服則巧妙地將支柱遮掩起來,孩子們顯得亭亭玉立。

社火全國各地都有,杜店村人卻有著更深的情感和更執著的追求,爺教孫學、夫妻同臺、全家齊上、不亦樂乎。

明清古道思連綿

杜店村現保存明清建築9處、民國建築7處,還有建國時期建築57處,歷史建築、環境風貌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村落幾經戰亂和水患威脅,依然保存完好,實屬寶貴。

“過街樓”位於村中行人必經的村口,造型為城門型,下部為人行券洞,上為亭廊殿堂,供奉白衣觀音,因此也叫觀音閣或白衣觀音閣。觀音閣現存有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重修觀音閣的碑刻。據《祝氏家譜》詳細記載,清嘉慶元年(1796年)再次重修觀音閣。閣內所立觀音神像身著白衣,面容慈祥,閣壁彩繪栩栩如生,觀音閣外觀莊嚴肅穆、雕樑畫棟。觀音閣香火甚盛,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遠近百里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清代盧氏縣令趙作霖《署篆兩月士民眷戀祈留一言賦詞為別》曾有記載:“兩月莘川治未周,皇仁憲德愧難酬。訟庭敢信情無遁,署案惟期牘勿留。暫訪茅簷民俗古,初覘彩筆士風優。臨岐攀愛緣何事?一點清心繞水流。”


張國婧:盧氏杜店村明清古道思連綿

過街樓(觀音閣)


杜店傳統村落佔地17公頃,過街樓(觀音閣)下的明清古道長428米,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建築分佈於明清古道兩側,街巷主次有別,層次分明,呈現明清、近現代不同時期的風格。明清建築的形制和風格,受陝、鄂、晉的影響較大。院內栽植花草,簷廊、門窗、廳堂、樑架運用木雕、磚雕、石雕重點裝飾,有的還有繪畫,造型精美,顯示著民間工匠的聰明智慧。

日暮餘暉裡,漫步古道,老幼歡笑中,更發思古幽情。


張國婧:盧氏杜店村明清古道思連綿

明清古道


崇文厚德古風傳

行走在朱陽關鎮杜店村,古建築比比皆是,古樹名木羅列其間,不時看到古井石橋、碑幢刻石。

杜店村有一對石獅子,高1米,昂首朝向東南,守護著一方平安,石獅來歷、年代不詳,傳說神奇。杜店村東原有數十畝大古柏樹林,高大參天,多需數人合抱,林內有牌坊牌樓多處,柏林北面有寺名曰柏林寺,寺內鐘聲聲震十里。明代曾任山東萊蕪知縣的盧氏人杜景開題詩《朱陽柏林寺》:“曲徑羊腸入翠微,峰頭寺古老僧稀。鶴棲樹杪窺空象,猿掛林端識鳥機。靜鎖洞房山磐寂,閒翻貝葉雨花飛。尋真直至諸天界,滿地苔封坐不歸。”可惜,柏林在上世紀被毀。村內有鸛河老龍灣,灣潭相連,波回浪卷,水霧彌天,經久不散。“龍潭起霧”景色至今猶存,常引眾人圍觀。

杜店村流傳著“曹植甫嫁兒媳”的故事。曹植甫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曹靖華的父親,魯迅曾為曹植甫寫過《教澤碑文》,重慶談判時,毛澤東主席曾向曹靖華打聽過曹植甫老先生。

曹靖華上小學時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杜店村近鄰的五里川鎮馬耳巖村姑娘劉寶惠結婚,劉寶惠大曹靖華4歲。曹靖華一直反對這門婚事,對劉寶惠講自己將來要外出,不與劉寶惠共住。曹靖華後赴開封讀中學,隨後到蘇聯留學,其間多次寫信給父親曹植甫提出要劉寶惠另適人家。後曹植甫做通兒媳劉寶惠工作,並在杜店村為劉寶惠找到鄒姓夫婿,擇吉日,親自送兒媳劉寶惠到新的婆家。

除了讓劉寶惠帶走孃家陪送的所有妝奩,曹老先生另外還置辦了當時鄉間能買到的一應嫁妝。劉寶惠騎一匹騾子前往杜店村,一路上很多人說“曹老先生嫁了4個女兒都沒有送行,這次親自送兒媳到婆家,實在讓人欽佩。”

陽關古道猶在,歲月流轉經年。文化厚重、人傑地靈的杜店村在外工作人員很多,他們成立了古村保護建設聯誼會,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厚重杜店煥發新的芳華。


張國婧:盧氏杜店村明清古道思連綿

民居


張國婧:盧氏杜店村明清古道思連綿

民居


張國婧:盧氏杜店村明清古道思連綿

民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