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歸探索出“1119”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

湖北秭歸探索出“1119”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

2012年8月4日,湖北省秭歸縣磨坪鄉磨坪村一組扶貧搬遷安置點居民在採摘菸葉。

新華網湖北頻道10月17日電(周華玉、鄭家裕、肖鵬程 王昌紅)新時期,如何挑戰貧困、推進共同富裕?湖北省秭歸縣大力創新扶貧開發,經過長期努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119”整村推進工作模式。該工作模式由一名縣委常委或人大、政協主要領導掛帥,一個隊長單位牽頭,一家規模企業結對共建,9個縣直單位集中幫扶一個貧困村,一年一輪換。將扶貧工作由扶貧辦的“獨奏”演變為全縣多部門聯動的“大合唱”。

湖北秭歸探索出“1119”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

7月8日,湖北省秭歸縣扶貧辦幹部(右二)在該縣洩灘鄉核桃坪村五組汪元芳家中瞭解住房情況,為下一步搬遷做準備。

定重點,部門合力整村推進

為開創扶貧工作的新局面,秭歸縣委、縣政府創新實施了“1119”幫扶工程,在全縣確定的48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重點幫扶。這些整村推進、重點幫扶村,都是經過縣鄉兩級嚴格把關審核推選出來的。各村先向鄉鎮申報,然後由村所在鄉鎮召開黨政領導班子會議確定幫扶村,報請縣扶貧辦審核,最後報縣人民政府審定,由一位縣領導掛帥,11個單位共同組成幫扶專班。

2014年3月3日,秭歸縣委書記劉曉華帶領幫扶單位到歸州鎮周家灣村現場辦公。“今天召集大家開會,主要是為我們村確定發展方向,解決我們最迫切的困難,還請大家暢所欲言。”村書記吳述恆向前來參會的村民代表介紹。

“我家用的水質量不行,一桶水提回來要放個大半天才能吃,有時候還沒有水。各位領導能不能幫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村民趙軍第一個發言。

“我家今年想發展點核桃,但是不知道怎麼搞。”村民彭洪橙說。

座談會上,村民反映最多的就是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飲水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聽取完村民意見,各幫扶單位決定,由扶貧部門扶持100萬支持周家灣村建設柑橘精品果園,林業部門負責落實200畝核桃發展計劃,交運部門為該村安排公路硬化計劃2.7公里,移民部門支持62萬元用於道路及安全飲水建設,國土、水利、財政、農業等部門也在會上紛紛表示給予幫扶。

當天,各部門共為周家灣村落實了1020萬元項目資金和幫扶資金。縣委書記劉曉華強調,各幫扶單位和相關鎮、村要切實把握機遇,統一思想,合力攻堅,全面完成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各項工作任務。

與此同時,縣委副書記、縣長盧輝在九畹溪鎮石柱村整合扶貧資金,縣紀委書記黃海為水田壩鄉龍潭灣村落實幫扶資金……大員上陣,幫扶力度更大,幫扶措施更實,整合資金更多,行動更迅速。

該縣正是通過“1119”這一硬舉措,唱好了整村推進的“重頭戲” 。

縣委書記劉曉華要求,各幫扶單位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不能再是扶貧部門的“個人獨奏”,要做成全縣各部門聯動的“大合唱”。

“如果沒有‘1119’工程,我現在可能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8月盛夏,楊林橋鎮天鵝村村民稅元龍飼養的幾十頭豬膘肥體健。站在豬欄旁,他算了筆賬——以前主要經濟來源是種地,3畝多地都種上了玉米、油菜,也“掙不到幾個錢”。2011年“1119”扶貧啟動,村裡為他補助4000元用於欄圈建設,並免費提供4頭種豬。當年就出欄生豬37頭,盈利近4萬元。

今年上半年,稅元龍已有16頭生豬出欄,收入近兩萬元,下半年還有更多生豬出欄。稅元龍去年添置了一臺50英寸的液晶電視。

天鵝村村支書林文應介紹,以前村裡沒有主導產業,645戶村民增收無門。“‘1119’工程實施期間,村裡把生豬確定為主導產業進行扶持,天鵝村逐漸發展成為全縣第一大生豬養殖村。去年戶均增收6500元,貧困村的‘帽子’摘掉了。”

王家埡村種柑橘、六家包村種菸葉、羅家坪村種茶葉……“1119”扶貧啟動至今,秭歸已有93個村落因地制宜確定了主導產業,帶動了大量村民增收。其中,32個重點貧困村躋身全縣前50強。

“1119”幫扶模式充分發揮了縣領導的帶頭作用。2011年,9個整村推進村整合資金4200多萬元;2012年,9個整村推進村整合資金5908萬元;2013年,10個整村推進村整合資金7155萬元;2014年,10個整村推進村整合資金8112萬元。資金整合量逐年增長,為貧困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湖北秭歸探索出“1119”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

10月16日,湖北省秭歸縣九畹溪鎮周坪村三組村民王明文夫婦與兒媳(右)在新居家中邊看電視邊做家務。

結窮親,幹群齊心共建小康

家住歸州鎮周家灣村的吳承福和縣委書記劉曉華是新結的“親戚”,他家種了800多棵臍橙,基本都是縣裡正在逐步淘汰的普通羅臍。劉曉華到他家的果園看了以後,建議他進行品改。

吳承福說,看著別人的新品種掙了錢,他前兩年已經改了100多棵中華紅臍橙,也已掛果,但蓋新房後欠債8萬多元,資金週轉不過來,現在進行品改還差3000元。劉曉華當即表示:“按規定,縣裡精準扶貧專項資金給你補貼2000元,剩下的1000元我個人給你補齊,另外再幫你協調建一個蓄水池,解決灌溉用水,不過田間管理就要你自己下功夫了。”

“我準備把800棵樹全部改成中華紅。果樹品改三五年進入豐產期,最多五年,我就可以還清所有債務。”吳承福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縣裡的交流會上,劉曉華與大家分享了“結窮親、一幫一”的經驗:“多到‘親戚’家走動,多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最迫切的需求;他們缺什麼,我們就扶什麼。這樣,彼此的心就會越來越近,感情也會越來越深。”

“腳上無泥,手上無力。”秭歸縣扶貧辦為解決貧困戶反映的實情,進行了廣泛調研,問計於老百姓。為落實扶貧到戶、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秭歸縣一改過去的“大水漫灌”為“滴灌”,打破平均主義和“一刀切”,實現對貧困戶的精確瞄準、定點清除。後來,試點總結出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差別式扶貧到戶模式,即根據農戶不同的貧困原因,採取不同的扶貧措施;根據農戶不同的貧困程度,實行不同的扶貧標準。

今年,秭歸縣根據精準扶貧的新要求,在先期調研的基礎上,全縣確定500多戶為精準扶貧對象,要求全縣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幹部一人幫扶一戶,全縣上下總動員。幫扶幹部登門過問,實地瞭解情況,上門與他們“結窮親、一幫一”,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配套、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在資金和項目上給予傾斜和扶持。這些幫扶戶可以享受縣2000元的扶貧專項資金補貼,幫扶幹部再拿出一定的扶持資金,將他們反映最強烈、最緊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落實好,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家庭脫貧計劃。

目前,秭歸縣累計投入差別式扶貧資金1100多萬元,實施差別式扶貧到戶項目145個,涉及產業發展、“一建三改”、危房改造等六大類。受益差別式扶貧的農戶達6890戶,且80%以上的農戶有了穩定增收的致富項目。

湖北省秭歸縣梅家河鄉龍王山村三組鄧中興、向祖壽夫婦在新居門前做家務(上圖);鄧中興、向祖壽夫婦在舊屋門前合影(下圖)(10月14日攝,拼版照片)。

建“福平”小區,接通民意萬人下山

生存環境惡劣、生產資料匱乏,是貧困戶脫貧的最大障礙。搬遷是解決他們脫貧的根本措施。秭歸縣整合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生態移民等政策性資金,大幅度提高貧困農戶搬遷建房補助標準。結合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興建了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配套、規模適度的“福平”居民小區。“福平”來源於扶貧的諧音,目前,秭歸全縣共建成棋盤嶺、朝東觀、堰塘坪等扶貧搬遷居民點27個。

兩河口鎮堰塘坪村“福平”居民小區是2012年啟動建設的。10月15日,在該村“福平”居民小區前,村民胡興海正在將烘烤後的菸葉進行分類。一排排整齊的兩層小洋樓,靜立於胡興海的身後,牆面白淨,室內的地磚也一塵不染。去年,他們一家三口還住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交通阻塞、信息閉塞,沒有什麼支柱產業,一家人的生活極不便利。現在搬到“福平”小區後,配合村裡整村推進安排發展烤煙,一年能有五六萬元的純收入。

“這裡居住著30戶118人,都是從高山上搬遷下來的村民。”村支書李德餘在“福平”小區前介紹說,“每戶居民政府扶持1.2萬元,實施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

近年來,秭歸因地制宜地探索出“能人進鎮,貧因人口下坪的梯次安置模式”、“政府做媒,牽線搭橋的插花安置模式”、“統籌規劃,興建小區的集中安置模式”、“廣泛聯絡,投親靠友的外遷安置模式”,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在全省率先將搬遷扶貧人平補助翻一番,讓這些祖祖輩輩散居在窮山溝裡的人們下山奔小康。

據統計,六年來,全縣共實施扶貧搬遷、危房改造4978戶,有16878人住進了新居。扶貧搬遷不僅幫助貧困老百姓搬出了困境,也搬出了一個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新農村。

在集中安置居民點,秭歸縣委縣政府堅持規劃先行,對居民點內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到位。大力實施“一建三改”工程,有效解決農村髒、亂、差的問題,提升農村整體形象。讓農民“建得起、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幸福家園。

實踐探索積累了經驗,起到了“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居民點農戶配套水衝式衛生間,吃上了自來水,安裝了太陽能、有線電視,扶貧搬遷成為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讓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進一步提升,幹群鄰里關係更加融洽。

有關專家指出,“1119”幫扶模式解決了真扶貧的問題,差別式扶貧解決了扶真貧的問題。扶貧政策瞄準能力的大大提升,使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扶持,讓扶貧的意義體現得更加充分。與此同時,秭歸縣更加註重對貧困戶脫貧能力的提升,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貧困戶增添了脫貧信心,增強了自我造血功能,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秭歸的扶貧開發也不再是扶貧部門的“獨奏”,而是演化成了全縣幹部群眾的集體“大合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