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五週年:“年輕、憤怒、外國人”成恐怖分子新面貌

【歐洲時報11月13日趙筱編譯】2020年11月13日是巴黎恐襲五週年紀念日,五年前的那個夜晚是巴黎近年來最悲傷的一晚,至少有137人(包含7名恐怖分子)遇難,震驚全球。從那時開始,歐洲變成了恐怖分子主要的目標區域,被襲擊的地區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即使力度也越來越小。

反法情緒升溫

西班牙《理智報》報道,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一度面臨封鎖,這讓恐襲暫時消失,而臨近巴黎恐襲五週年之際,法國一個月內遭遇了三次襲擊,奧地利也未能置身事外,這些都似乎在宣佈著,恐怖襲擊又重回歐洲大陸。

報道指出,現在的恐襲與五年前有些不同,他們已經從團隊作案逐漸發展為獨狼行動。以法國最近三起恐襲為例,犯罪分子存在著一些共同點,他們都是18至25歲出生在海外的年輕人。不過,讓人矛盾的一點是,他們不是非法移民,而是被法國以難民身份接納的人,尤其是斬首教授的阿卜杜勒赫·安佐羅夫(Abdullah Anzorov),更是從六歲起就在法國生活。

巴黎恐襲五週年:“年輕、憤怒、外國人”成恐怖分子新面貌

2016年7月14日夜,法國南部海濱旅遊度假勝地尼斯市舉行國慶節煙火慶祝後,濱海大道發生卡車衝撞碾壓人群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83人死亡。圖為警方在事發路段設置路障,封鎖現場。(圖片來源:中新社)

另外,2012年至2017年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在情報部門是有前科記錄的,而近幾年的恐怖分子都是未犯罪者,前期很難被情報部門列入監控名單。比如,在《查理週刊》總部持刀傷人的扎西爾-哈桑-邁赫姆德(Zaheer Hassan Mehmood)的真實年齡為25歲,與政府記錄的“18歲以下無人陪伴的巴基斯坦移民”身份完全不同,法國反恐部門也因此未對其進行存檔。而他的另一個“夥伴”則是今年9月才從意大利入境法國,法國情報部門對他的瞭解幾乎為零。

這些恐怖分子都信奉伊斯蘭教,一些人犯罪時還會喊出“真主至大(Allah Akbar)”。除了宗教相同,他們還都充滿憤怒,憎恨法國總統馬克龍、憎恨《查理週刊》出版的穆罕默德漫畫、憎恨所有帶著法國氣息的東西。

事實上,本輪針對法國的恐怖襲擊還是源自於2015年《查理週刊》發表了先知穆罕默德諷刺漫畫的舊事,此事經過媒體曝光、互聯網討論,成為滋養“反法情緒”的沃土。現在,仇恨似乎又在巴基斯坦、利比亞、孟加拉國等穆斯林國家重現,馬克龍畫像當街被焚燒、店鋪抵制法國商品,“把法國大使趕出我們國家”“準備好原子彈消滅所有法國人”等標語以成倍的數量驚現反法抗議人群中,法國總理也不得不提醒旅居海外的法國公民警惕。

如何反恐?專家:管控彈藥原材料流向、減少對恐襲關注度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阿蘭·格林(Alan Greene)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近年,恐怖分子的武器選用的都是低成本製品,比如汽車、刀具,11月的維也納恐襲(槍支)和2017年的曼徹斯特體育場爆炸案是例外。他認為,這是因為恐怖分子獲取槍支、彈藥的途徑有限,“我們可以從反恐的角度出發,監控那些製造彈藥的原材料運輸走向。”

不過,格林教授也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恐怖分子選擇日常用具(比如刀),這無疑增加了反恐難度,讓民眾感到絕望,“這(絕望感)正是恐怖分子的目的。”

“伊斯蘭國”(IS)對大部分恐怖襲擊承責,把分散在多國的事件串聯在一起,為該組織影響力做宣傳,“諷刺的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把歐洲各地的恐怖襲擊聯繫到一起,幫他們增強影響力。我認為,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減少對他們的關注度。”格林教授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