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正在改變的中國農業破局征途

傳統農業是農耕文明的經典產物,精耕細作、自給自足曾經佔據了中國農業的主導地位。

「解析」正在改變的中國農業破局征途

進入到21世紀以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科技日益成為生產力的主導因素,傳統生產經驗開始依賴於現代科學,多個領域開始進軍農業,形成了目前農業科技行業的百花齊放的局面,當現代農業初步形成後,面臨的首個問題就是現代農業商業化的問題,現代農業又該如何破局?

1、規模化種植思維
傳統農業之所有盈利較少,除了農民靠天吃飯之外,更在於技術格局。傳統農業絕大多數農民的農業生產基本上以祖輩所傳授的方式執行操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能和市場需求成為痛點,所以選擇規模化種植不僅是市場的選擇,更是歷史的選擇。

以植保服務為例,傳統農藥噴灑人工費用為50—70元/畝,而植保無人機噴灑僅需8-10元/畝,效率是傳統作業近百倍。此外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上,植保無人機更是成績斐然。

「解析」正在改變的中國農業破局征途

2、渠道佈局

傳統農業受區位因素影響正在逐步隨著交通和物流的興起逐步降低,想致富先修路的共識深入人心,但是路修起來農戶如何盈利如何掙錢更是一門學問,利用批發渠道進行銷售無疑是一條捷徑。

「解析」正在改變的中國農業破局征途

在農業生產中,有意識的從農業供應鏈上游開始佈局,從源頭上進行控制不僅僅帶來的是品質的穩定提升,更會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正所謂再小的個體也應該有自己的品牌,渠道佈局的生產方式將會讓現代農業跑的更快。

3、農業補貼

長期以來,國家把一直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持續增加農業農村財政支出,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從2006年農業稅取消以來每年的農業補貼越來越多,農機補貼更是成為長期以來的補貼重點。此外農業科技人才也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多地在基層推廣農技建設,支持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能力建設,解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新農業正在逐步變成中國經濟的有力增長點。

「解析」正在改變的中國農業破局征途

在歐盟,每個農戶平均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了15萬元人民幣,歐盟農民40%的收入都是來自於政府補貼。而在冰島、韓國、挪威、日本、瑞士等國家,農業補貼更高,農民的60%的收入都來自於政府補貼。

農業補貼正在為世界農業帶來過去千年來未有之機遇。

小結

從2005年到2019年,中國農業就業人數預計減少5800萬人,而美國只有300萬農場主掙錢。

在過去的30年,中國工業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為夢想打拼和奮鬥。但是對於農業來講,人口紅利的喪失也帶來自身產業升級改造的歷史性機遇。中國農業科技公司正在逐步興起,植保無人機行業用10年趕超了國外20年只是一個歷史的縮影。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將從現代農業獲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