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眼帶你品三國(21)——襄樊之戰(二)

豹眼帶你品三國(21)——襄樊之戰(二)

前一小節說了劉備、諸葛亮命令關羽進攻樊城,先下手為強,想以此擊敗曹操對劉備集團的攻擊,但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孫權會從背後趁火打劫。諸葛亮以為有孫劉聯盟的存在,孫權不至於敢對荊州下手,更不會想到孫權居然會與曹操聯盟,一起做掉關羽。

史書找不到襄樊之戰前後,劉備、諸葛亮究竟在幹嘛,羅貫中之說,沒有任何史料佐證。由於蜀漢史料的缺失,搞不清楚襄樊之戰前夕,關羽是如何與劉備、諸葛亮溝通的,更不清楚劉備、諸葛亮是咋想的。致使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更加撲朔迷離。

為了把襄樊之戰失利的責任全部推卸到關羽身上,以塑造諸葛亮神出鬼沒的超人智慧,羅貫中專門安插了關羽拒絕孫權求婚這個情節,並因此惹怒孫權,招致孫權討伐江陵的舉動。但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關羽拒絕孫權聯姻,確有其事,但時間節點並不明確。演義明確是在孫權得到曹操使者遊說之後,但這與《魏略》所記載的有明顯出入。

裴松之在給《關羽傳》作注時,在關羽拒絕孫權聯姻這事之後,引用了《魏略》的記載:

【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這段史料太過複雜,而且自相矛盾,令人很難完整地理解,這裡就不得不作詳細地解釋。

關羽圍困樊城,這可以理解為是圍困前,也可以理解為圍困時。

孫權派遣使者請求協助關羽,但卻命令使者不要急速前行,同時又派遣主薄先去致命於關羽。

這句話很難理解,既然派出了使者,又派主薄先去幹嘛呢?為何不令主薄直接作為使者前往呢?使者的使命為何?主薄的使命又為何?

關羽對孫權延遲,非常生氣,又因為自己已經俘獲了于禁、斬殺龐德等人,於是大罵:“江東土狗竟敢如此,我能攻拔樊城,難道就不能滅了你江東嗎?”

這又是對誰罵的呢?是使者還是主薄?

孫權得知後,知道關羽輕視自己。於是,就假裝作手書敷衍關羽,答應親自前往助援。

這是《魏略》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但感覺很不符合邏輯,也很難看出是誰先跟對方聯絡的。

假如孫權主動請求協助關羽的話,關羽就不該對於孫權的延遲而憤怒。但也可能孫權答應關羽出兵,但遲遲不見行動,關羽初戰已經告捷,孫權還在頻繁派遣使者囉嗦要出兵的事,關羽為此惱怒。

但從關羽對於孫權延遲憤怒來看,更可能關羽在發起樊城之戰前,曾經聯絡孫權一起出兵。由於孫權遲遲沒有做出決定,關羽因之發怒。

豹眼認為,後一種可能性較大。

關羽曾經聯合宛城守將侯音反叛,任命梁、郟、陸渾三縣的反叛勢力以印綬和官號,請求上庸劉封、孟達出兵等一系列操作來看,關羽也會想到曹操的死敵、自己的盟友孫權,主動聯合孫權進攻曹操,也順理成章。

豹眼注意到對這段史料的相關解釋,一般是理解為關羽派遣使者請求孫權出兵相助。既然關羽拒絕了孫權的聯姻,而且大罵孫權,豈能再會派遣使者求助於孫權呢?關羽不太可能如此反覆無常,這也不符合關羽的性格。

豹眼認為,關羽的確遇到了壓力,深感自己的兵力太少,沒把握戰勝曹軍,不得已拉下老臉來,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以增強討伐曹操的實力。

但“權遣使求助之“這句話,就很難理解了,這明確是說孫權主動派遣使者請求協助關羽嘛。

“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這句更明確是針對關羽來的。

結合整個段落的意思,此言似乎有誤。即便把這個“權”字理解為權且、權衡,而不是指孫權,後面的意思也不對。

就是說,孫權求婚在先,關羽大罵孫權之後,感覺自己此舉有些過分,懊悔不已。但權衡之後,為了利益,還是決定向孫權請求一起出兵。

孫權為了利益,將會不計前嫌,很可能會協助關羽進攻曹仁,這倒還說得過去。

不過,後面兩句就不好理解了。

聯繫這整段史料的意思,豹眼認為這個“權”字,好似安排錯了位置。如果是“羽圍樊,遣使求助之。(權)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

如此一來,就符合邏輯,也就很好理解。

這就是史書的特點,為了省幾個字,許多時候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一般還沒有句讀,需要讀者自己斷句。斷句不同,有時候意思相差很大。

這段史料太過複雜,很難準確地理解,但至少說明了孫權在決定偷襲江陵之前,與關羽是有過接觸的。也可以說是跟關羽打過招呼的,關羽不能理解孫權是在試探他的態度,那就怨不得別人了。從之後孫權偷襲關羽的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

合縱連橫,是諸侯爭霸的老套路。分分合合,為了利益自古如此,關羽、孫權、曹操的爭鬥也不會避免這個遊戲規則。

因此,豹眼認為,很可能在漢中之戰時,孫權就派遣使者前往江陵,以聯姻為藉口,藉機試探關羽的態度。由於關羽明確拒絕,而且辱罵孫權,致使關羽與孫權的關係產生了嫌隙。但這與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沒有多少關係,與孫權偷襲江陵也關係不大。孫權更看重政治利益,不會因為關羽拒絕聯姻就偷襲南郡。

就一般常識而言,曹操在漢中與劉備對峙,是背後偷襲曹操的最佳時機。孫權也害怕出兵進攻曹操,關羽趁機圖謀自己,聯合關羽一起進攻曹操是最穩妥的辦法。遺憾的是,關羽並沒有吃透這個精神。他不僅不感謝江東,反而是把江東得罪了。

在不僅僅是關羽性格缺陷的問題,更是缺乏政治智慧和軍事謀略的表現。

等到漢中之戰結束,關羽才想起來要發起襄樊之戰,此時,又想聯絡孫權一起出兵。當然,關羽與孫權也都明白,這是利益攸關的關鍵時機,絕不會因為兒女私事而費了國家大事。

孫權方面意識到協助關羽出兵進攻曹操是個機會,但關羽出兵之後,江陵就會出現空檔,也是趁機奪取江陵的最佳時機。於是,孫權搖擺不定,在平衡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遲遲沒有答應關羽的請求。

從這一點來看,孫權就比關羽高明很多。孫權能夠長期立足江東,可見是有足夠智慧的。

等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了于禁、斬殺龐德,曹操頂不住時,派遣使者前往江東結好,請求共同夾擊關羽,孫權不是立即答應,而是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樊城探尋關羽的態度。

由於孫權遲遲沒有答覆關羽出兵的請求,加之已經在樊城初戰大捷,助長了關羽驕傲情緒,認為沒有孫權的協助也可以擊敗曹操。於是關羽就大罵“江東土狗,竟敢如此”,併發豪言要滅了東吳。

擊敗曹操恐怕是有可能的,但要同時擊敗曹操、孫權就困難了。

至此,孫權才決心要聯絡曹操,奪取荊州,誠如司馬懿、蔣濟所言,孫權是不希望關羽得志的。於是,就有了孫權上書曹操,要取荊州以報效魏王。

此時,曹操已經回到了洛陽,正準備親率大軍南征關羽,徐晃就把關羽擊敗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呂蒙白衣渡江,騙過了關羽,誘使南郡太守 糜芳、公安將軍傅士仁投降,進而佔據了南郡。

這一整個過程,關羽都被矇在鼓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絲毫沒有察覺,更沒有算出來。這大有玄機,值得質疑。

裴松之在註解《關羽傳》引用《魏略》這一史料後,也做了自己的評論:

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雲:"伏精兵於〈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跡乎?】

裴松之認為:荊州關羽與東吳孫權雖然外表看上去是和睦友好的,其實內心是彼此相互猜忌的。所以,孫權襲擊關羽,是潛師密發,偷偷進行的。

同時,裴松之還引用《呂蒙傳》的說法:“(呂蒙)將伏兵全部埋伏在大船中,讓穿著白衣服的人搖擼,扮作商人的樣子。”

裴松之以此斷言:“如果關羽不向孫權求助的話,孫權就不會對關羽說將前往。如果應允關羽的請求出兵援助,那又為何要隱匿形跡呢?”

其實這個也好理解,孫權答應關羽出兵協助,不管真假,孫權派遣軍隊出征應該是向北方去,找曹操軍隊開戰,而不是西去江陵。西去江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意在江陵,不偷偷的進行咋成?

從《呂蒙傳》的記載來看,一開始關羽也留下了重兵守護江陵、公安。呂蒙假裝因病回到吳郡,以此騙過了關羽,關羽才放心大膽地把留守江陵的部隊,“稍撤兵以赴樊”。

這就說明,關羽被誤導,放鬆了警惕,但也沒有全部把江陵的守兵撤走,只是稍微做了撤軍而已,主要是從思想上解除了對孫吳的防範。

豹眼帶你品三國(21)——襄樊之戰(二)

呂蒙回到東吳與孫權商討偷襲關羽的策略,孫權改派陸遜接任。陸遜一到任,就給關羽戴了一頂大大的高帽,令關羽非常受用。

據《陸遜傳》記載:

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

對此詳細地翻譯一下,讀起來十分有趣。

陸遜到了陸口,就給關羽寫信說:“在這之前蒙您細心觀察有利時機,帶領軍隊出征曹軍,小小的舉動,就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戰績是多麼輝煌啊。敵國的慘敗,對於身為盟國的我們也是有利的,所以聽到喜訊後,我們都擊節叫好。並衷心的希望您繼續進攻席捲北方,和我們共同輔助王室大業,維持綱紀。最近我這個才能微薄的人接受任命來到這個地方,我十分敬仰您的風采,希望收到您善意的教誨。”

看到這裡,相信美髯公捋著長髯,神采飛揚,愜意極了,不由自主就會哈哈大笑。恐怕比斬殺龐德、擒獲于禁更讓他得意洋洋。

關羽認為,呂蒙成名已久,清楚他是個不好對付的傢伙。現在呂蒙因病回到了吳郡,換了這個毫無名聲的小白臉駐守陸口,基本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陸遜也夠狡詐的,除了大拍關羽馬屁之外,還強調了作為聯盟共同的意願就是匡扶王室,進一步麻痺關羽的防範心理。而且強調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到陸口,絕不會給您添堵,您就放心大膽地前進吧。

這還不算,陸遜繼續說道:

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闚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僕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于禁等人被擒獲,遠近都歡欣讚歎,認為將軍您的功績足以流芳百世,即便是當年晉文公城濮之戰的軍隊、淮陰侯韓信攻取趙國的出色戰略,都比不上您的功勳。

我聽說徐晃等人又屯聚了少量兵力,窺視您的動向。曹操是個狡猾的敵人,因為失敗而被激怒就更不會考慮危難,恐怕會暗中增兵,以圖實現他的野心。

雖然說他的軍隊出征已久,戰鬥力不強,但還是有一些兇猛強悍的士兵。

打了勝仗之後,往往會因輕敵而吃大苦頭。古人依仗兵法,在軍隊得勝之後會更加警惕,我希望將軍您多方採取措施,來保全您建樹的戰功。

我是一介書生,才疏智鈍,擔任了不能勝任的要職,值得高興的是我能與您這樣德行出眾、威望崇高的將軍為鄰,非常樂意向您傾訴內心的想法,雖然未必合乎您的謀略,也總算表達了我的心願。如蒙您關注,您必定會明察出來。”

關羽看過陸遜的書信,有表示謙卑和請求庇護的意思,於是大為放心,不再有啥顧忌。

看來陸遜這一通迷魂湯,的確是把關羽徹底給灌暈了。不過哪,一般人的確也受不了陸遜這麼灌哦,實在是太受用了。

仔細分析陸遜這封書信,情文並茂,感情真摯,無法令人不舒心哦。但的確是下手太狠了,難保關羽不放鬆警惕。

首先是再次把關羽捧上了天,就連晉文公、韓信都比不了關羽的功績,這還了得。接著提醒徐晃屯聚了少量的軍隊,但不說曹操調集了十二營的軍隊全部歸徐晃指揮,怕引起關羽顧慮產生退兵的打算。這是要穩住關羽,鼓動他繼續戰鬥。徐晃兵力不多,沒啥可擔心的。

但又提醒關羽,曹操會進一步增派兵力馳援,反覆強調曹操剛剛經過了漢中之戰,還沒有得到休整,將士疲憊,戰鬥力不強,但也有一些強悍的士兵。

如果只說戰鬥力不強,就會引起關羽的懷疑,但提到有一部分還湊合,反倒是激起了關羽蔑視之心。

陸遜還不忘善意提醒關羽,打了勝仗,要注意將士驕傲輕敵的心理,避免吃苦頭。看看,作為小老弟是多麼關心哦。

最後還不忘再次聲明,自己是一介書生,啥也不懂,抱著很虔誠的心理,就是來學習的。並且為有您這樣的好老師而感到自豪。

可見陸遜這個小白臉,沒有一點好心眼,簡直是壞透了。但關羽並不這麼想,反而認為陸遜是個謙遜的好學生。

令關羽想不到的是,這個謙卑的學生,卻紮紮實實給老師上了一課。這是後話,暫且不說。

就在陸遜給關羽大灌迷魂湯的同時,另一邊的孫權也在施法,開始了實質性的行動。

據《三國志·魏書·董昭傳》記載:

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太祖詰群臣,群臣鹹言宜當密之。

關羽圍困曹仁於樊城,孫權派遣使者給曹操送去了書信:“準備派遣軍隊西上,要襲擊關羽。江陵、公安二地十分重要,只要關羽丟失了二城,就一定會奔逃,樊城重圍就會自解。請您保密,以免關羽有所防備。”

孫權的意圖已經明確,但不想節外生枝,引起關羽的警覺,以增加攻佔江陵、公安的難度。但曹操卻不這麼想,他把書信給群臣觀看,並徵詢大家的意見,這事如何辦理為好。

如果曹操想為孫權保密的話,就不會把孫權的密信公開。

群臣都認為孫權能夠配合,背後襲擊關羽,就該替他保密。

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但董昭卻說:“軍中之事注重權變,要合乎時宜。應當表面答應孫權替他保密,暗中卻故意洩露出去。關羽聽到這個消息,必定退兵自保,樊城之圍就會解除。我們得益,還可以讓孫權、關羽相互殘殺,我們作壁上觀,坐收漁人之利。

如果此密不洩露,孫權之謀就會得逞,這不是上策。

另外,樊城將士不知道外有援兵,糧草短缺,恐懼情緒就會出現,危難也將隨之而來。所以,洩露出去,對我們有利,可以鼓舞士氣,堅定將士們守城的意志。

況且關羽剽悍勇猛,自以為江陵、公安防守堅固,一定不會馬上退兵,孫權會有足夠的時間襲取江陵、公安。”

曹操一聽,說:“好。”

於是命令前往援助曹仁的大將徐晃把孫權的書信射到城中和關羽的營中。樊城中的曹軍將士得知了這個消息,鬥志倍增,防守更加堅定;而關羽得到這個消息,果然猶疑不決,進退兩難。

就在關羽猶豫不決之際,孫權已經得到了江陵、公安二城,徐晃也長驅直入,擊敗了關羽。


豹眼帶你品三國(21)——襄樊之戰(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