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卡“黑名單”可與信用機制掛鉤

新冠肺炎疫情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部分發卡企業面臨經營困境,衍生相關風險。為此,商務部辦公廳近日發佈《關於做好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預付卡髮卡行業和企業風險監測機制,及時掌握轄區內髮卡企業經營動態。全面排查風險隱患,建立異常髮卡企業名單制度,摸清風險底數,力爭將風險控制於源頭、化解在早期。(4月28日《法制日報》)

對於服務行業的預付卡問題,社會各界有過諸多討論,專家也給出很多建議,監管部門實施了一些整治措施,但是預付卡問題並未有所好轉,主因就是沒有掐住命脈。建立預付卡“黑名單”制度,乃是寄希望於通過信息預警的方式,提醒公眾注意提防這些異常商家,並將其納入嚴監管範圍,約束其預付費經營項目,以實現有效監管,源頭控制,降低預付卡商家的關門跑路風險。

預付卡“黑名單”制度還可以與信用機制掛鉤,對名單內的企業法人、經營者、管理者等,實施聯合信用懲戒,限制商業發展,以提高其違規成本。預付卡本質上屬於提前消費,消費者充值預付款,商家承諾相關服務,這就是信用合約,但其後商家未兌現承諾,則就屬於違約行為,應將其納入信用汙點,以發揮信用機制的警示懲戒效力。

預付式消費亂象頻生、套路多多,長期以來一直備受爭議,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一些商家缺乏誠信經營,誘騙消費、霸王條款等消費陷阱大量存在,導致交易顯失公平。還有些商家經營不善,被迫關門歇業,無法兌現消費承諾。甚至有不法商家惡意利用預付卡監管漏洞,用大幅度折扣、優惠的手段,誘導消費者大額充值,卻隨後趁機捲款跑路。各種結果,均令消費者損失慘重,可受困於維權難度大,往往是不了了之。

疫情發生以來,餐館、健身房、美容美髮店、教育培訓機構等服務行業受到巨大沖擊,經營狀況慘淡,一些商家支撐不下去,就選擇關門、跑路,令消費者的預付卡消費打了水漂。最近一兩個月,各地已經出現多起連鎖服務機構倒閉事件,涉及的未消費金額,往往高達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之巨。至於倒閉的小店更是不可計數,雖然客人的預付卡額度不高,但全部算起來,消費者的損失亦非小數。

從市場情況看,使用預付卡模式的企業多為中小微經濟體,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在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資金鍊斷裂。可見,需要對髮卡企業採取全程監管,設置一定的預付卡業務門檻,並對資金的使用情況嚴加約束,落實發卡企業登記制度,第三方資金託管制度等。如果存在違規行為,則按照規定納入“黑名單”,在全系統予以通報,並禁止其繼續開辦預付卡業務,令其在行業內無法生存,從而釜底抽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