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周 | 以精湛技術為患者贏得生機

大腦作為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指揮中樞,手術的成功只是開了一個頭,如何降低患者意識、感覺、語言、運動存在的潛在風險,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才是重點。大醫一院神經創傷科主任董斌在面對每一位腦腫瘤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時,都像是打一場硬仗。

董斌主任介紹:“目前規範化治療的原則是在最大限度保護腦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範圍切除腫瘤,並聯合放射和化學治療實施綜合治療。

2016年WHO首次提出在組織學基礎上結合分子標誌物共同進行診斷,從而構建了分子時代CNS腫瘤診斷的新理念。顱內腫瘤的分子檢測對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制定起著重要指導作用。近年來一些新興的治療手段也被應用於膠質瘤的治療中,如腫瘤治療電場TTF、免疫治療和分子靶向療法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國際上對於膠質瘤的手術治療理念也有了新的轉變,這種變化表現在由過去的“最大範圍切除”優先轉變到“最大程度安全”優先,也就是在保證腫瘤切除的同時,越來越強調保持患者神經功能完整和更好的生活質量。2018年國家衛健委將腫瘤電場治療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案納入了腦膠質瘤診療規範。

目前

目前大醫一院神經外科在顱內腫瘤治療方面,採用顯微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其可在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神經功能情況下,實現最大限度切除顱腦腫瘤,既有效減少腫瘤負荷,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此外還有腫瘤熒光成像、複合手術室等技術和設備也被應用於顱內腫瘤的治療領域。

董斌主任表示,對於多數腦腫瘤,特別是腦膠質瘤,單純通過手術難以治癒,還需輔以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在董斌主任帶領下,其團隊借鑑了國外著名醫療中心的經驗,推行了多學科綜合協作治療模式MDT,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並結合患者的基礎健康狀況、腫瘤進展情況、病理類型及分子遺傳學特徵等,由多個相關學科專業人員共同討論做出診斷並制定治療方案。他們通過個體化地應用多學科、多種有效治療手段,儘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

眾所周知,惡性腦瘤難以根治、容易復發,這讓預防腦瘤成為了重中之重。董斌主任表示:“腦瘤的病因複雜,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除開我們無能為力的遺傳因素外,可以通過選擇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來減少腦瘤的發生幾率。”


研究發現腦腫瘤有以下幾個致病的不良因素:

※ 放射因素(各類射線);

※ 化學因素(殺蟲劑、溶劑、染料和甲醛等);

※ 創傷因素(因外界創傷刺激到腦、腦膜疤痕組織間而引發腫瘤)。


除了要遠離這些遠離化學、放射性物質外,抽菸、酗酒以及其他不良習慣也有可能是腦瘤的誘發因素。因此想要預防腦腫瘤就要戒菸限酒,並且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