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方艙實錄"將發行,看醫患如何用愛破譯病毒密碼?

30060843ehlf.png

【導讀】在疫情暴發期間,武漢方艙醫院的設立和運行更是一項重要防控舉措,方艙醫院的概念目前已在多個國家得到應用。總有些歷史值得銘記,總有些文字值得珍藏。新冠無情,方艙有愛,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將於近日出版《方艙記憶》,由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總隊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和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上海)副領隊王韜共同主編,前往看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內的患者、各省市醫護人員、志願者等如何共同戰“疫”?講堂經授權摘編分享部分章節。

圖片3_副本.png

《方艙記憶》,主編:劉中民、王韜,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即將出版

【患者篇】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B897床病友(寫於2020年2月18日):

老夫妻同患病,古稀之年愛更濃

在我們B3區域,靠牆邊上的床位有一位老婆婆,七十歲左右,身材微胖,一頭銀髮一律向上捲曲,很有層次,可能是一條腿有點兒不便,走路時身子微傾,銀髮像一朵朵蘆葦花上下飄動,話不多的她一個人安靜地在角落處看手機。每間隔一個小時,我們總能準時看到一位身材敦實、有些微駝的爹爹來到婆婆的病床前,給她端水、削水果,婆婆在旁一臉深情地注視著這一切。“我扶你起來。”爹爹煞有介事地拉著婆婆的手,在一旁的我連忙過去幫忙,“不用,不用。”婆婆眯著雙眼制止我,我退回到自己的床前,只見婆婆雙手搭在爹爹的肩上,像個小女生一樣撒嬌地把臉深深地埋進爹爹厚實的胸膛。爹爹也一臉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沒辦法,她就愛這樣,趁大疫期間,我們也要好好享受愛的空間。”

這次,他們老夫妻都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在他們身上,我們一點也看不到病痛折磨的痕跡,裸露在外的雙目充滿溫存的疼愛之情,在角落裡呢喃細語。我內心深處,忽然升騰起一種未有過的感動,不管肆虐的病毒多麼可怕,身旁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愛人,他們尋尋覓覓,溫暖過、困惑過,在古稀之年,內心仍然種滿愛之花,一直對生命之光熱愛與忠貞,在方艙內用愛破譯病毒的密碼。

在方艙醫院舞蹈,鳳凰涅槃有自己的支點

“原來我是一隻酒醉的蝴蝶,來得輕描淡寫……”一群特殊的舞者,隨著輕快的旋律翩翩起舞。他們全都戴著口罩,有的穿著厚厚的家居服,有的趿著拖鞋,還有的裹著棉袍……各個雙眸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熱切渴求,可以說這是熱愛生命的盛宴。對舞蹈有點悟性的我,雖然沒有學過舞,在大姐的帶領下,也能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領舞者。從來未跳過舞的奶奶爺爺還有90後、00後的年輕人,他們學舞是最認真的,我們彼此之間手牽著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喘著粗氣的“師徒”執著地重複簡單的舞步,此時的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病毒感染者,只沉浸在一片熱愛生命的歡愉氛圍中。

wufao.JPG

2月10日,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帶領患者們跳舞。 (圖源:新華社)

此時身處方艙醫院中的我,與病毒對峙著,它雖陷我於深深苦難,但我的心靈深處有一抹陽光,只要這一抹陽光不散,我內心的每一個角落都會陽光燦爛起來。

感謝這一過程,讓我清晰地認識到,我即是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經歷涅槃,它噗噗跳動著,擊打著我的心臟,推動著我的四肢百骸。我明白了:在遭遇苦難時,意志是生命的支點,堅信自己有帆起槳落戰勝風暴的努力和能力,一定會迎來重生的明天!

【醫護篇】

▼上海市東方醫院護士查韻寫於武漢客廳方艙醫院(2020年2月19日):

面對患者的抱怨,一句理解寬慰的話就足以讓我們溫暖很久

到了武漢之後,我們入駐了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這裡是目前武漢最大的方艙醫院。由我們負責的區域有219張床位,在收治患者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很多一起來住院的患者,很多同姓、或者名字相似的,追問才知道,他們是父子或者兄弟。來之前雖也知道疫情嚴重,但真實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震撼了,為每一個遭受不幸的家庭感到深深的痛心。能為他們做點什麼?我們都在問自己。

周圍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是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老護士”。但進艙後,我們也遇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挑戰,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視覺聽力通通減退,戴著雙層手套的手也沒有以往靈活。在病房裡經常看到明明兩個離得很近的護士扯著嗓子在跟對方講話;明明就想拿一本冊子,一不小心手卻嘩啦啦把桌上的文件弄翻到滿地狼藉。但僅僅是這樣就能唬住我們嗎?從進艙的第一天到現在,各類健康宣教、入院流程,各種表格標籤、心理護理、文娛活動,從無到有,一次次完善修訂。從“採集咽拭子”這類高危操作到為患者發飯、協助清理生活垃圾都是由護士來完成,每一項瑣碎的工作,都是我們的日常。

前兩天武漢大雪,有一位患者抱怨護士帶患者去做CT速度太慢,許久都沒有輪到他,情緒非常激動,在護士站指著我們破口大罵:“你們怎麼回事,這點工作都做不好?”他沒有看到我們負責引導的護士冒著大雪,僅穿著防護服加一件洗手服的他凍得瑟瑟發抖,大雪裡護目鏡起了霧氣看不清楚又擔心患者沒有跟上來走錯路,每走一段路他就要回過頭去清點一遍人數,這讓他的速度比平時慢了很多。正當我們在解釋的時候,沒注意旁邊已經有許多患者圍了上來,你一句我一句地為我們說話,“你沒看小夥子凍成什麼樣了”;“護士多不容易啊,千里迢迢冒著危險來救我們”;“都相互理解吧,我看這些護士都很好”。我常說,我們護士都是給塊糖就能甜很久的人,哪怕受了委屈,一句理解寬慰的話,就足以溫暖我們很久。

圖片2.png

患者的信(書內插圖)

▼武漢市第三醫院護士甘婷(2020年2月22日):

上海醫療隊帶來了三文魚罐頭、紅腸、紅燒排骨……

湖北武漢對於我們來說,是家,是故鄉,是工作的地方。而對於“援漢者”來說,這座城市是陌生的,甚至有點新奇,但更多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奉獻。

有一次我接管了上海老師管的患者,中途給患者打了靜脈留置針問他痛不痛,他說:“一點都不痛,”又說了一句,“你肯定是上海的老師吧,你們從這麼遠的地方來武漢,辛苦了。”也有患者問他們:“武漢這麼重的疫情,你們來這麼遠的地方舍掉父母、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你們怕不怕?”他們微微一笑:“怕肯定是怕的,但為了武漢,為了中國,舍小家顧大家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就是上海老師的胸懷。

他們對待我們就像自己的孩子,給我們送來從上海帶來的三文魚罐頭、上海風味的紅腸、紅燒排骨、水果等,還記得有一次我們一起下班同時摘下口罩看到我們臉上快形成的壓瘡,第二天他們給我們送來了剪好了的壓瘡貼。我們的同事衣服破了他們給我們送來了全新的洗手衣……這本該是我們要為他們做的,卻全是上海老師給我們送來溫暖。

▼廣東支援湖北醫療隊湛江市中心人民醫院呼吸內一科主管護師黎月秋寫於武漢客廳方艙醫院(2020年2月14日):

謹記脫防護服的每一步,再難也必須保護好自己

今天第一次入艙,這是一個難忘的2月14日,沒有鮮花,愛人不在身邊,陪伴著的是來自不同醫院的“戰友”,一起來到方艙醫院。看到門口搭建的臨時帳篷,必須做到全身防護,白一色的“戰甲”一套上,誰都一樣,不能相認,只有看到胸前背後的名字,才能知道隊友是誰。我們是在B艙A區,共有203名患者,分為6組,每組一個責任護士,一個責任護士少的管21名患者,多的管49名患者,主要工作是測量生命體徵、發餐,做好病情觀察及記錄,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我具體負責主班工作,處理203名患者的醫囑。雖然主班工作不復雜,但工作量多、任務重,發口罩,協調好醫生、治療班及責任護士的各項工作。患者一個一個來問,藥開了嗎?檢查開了嗎?為什麼不開?什麼時候開?面對一系列的提問,如果在平時,沒有一點壓力,但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講話非常難受,說多了還損耗氧量,出現呼吸困難、喘大氣、護目鏡起霧,眼前一片模糊,只能經常說對不起。好在患者理解,心裡感覺非常溫暖,同時也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

廣東支援湖北醫療隊.jpg

醫護人員全身防護,只有看到胸前背後的名字,才能知道隊友是誰(圖源:中國日報)

終於到了下午2點,我們這班隊員都看到了希望,因為早上6點吃早餐到現在(避免尿尿,儘量不喝水),已是餓到不行,餓能忍,最難受的是憋尿,雖穿了尿不溼,但還是尿不出。還有受到N95口罩及護目鏡的壓迫,耳朵、鼻樑及臉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刺辣痛感。可接班的“戰友”們因為第一天入艙找不到位置,居然走到了A艙,直到下午3點才來到B艙接班。我們都理解誰都有第一次,沒有怨言。接我班的“戰友”也是第一次接觸這裡的電腦系統,只有一步一步帶她熟悉系統及各項工作,再排隊脫防護服。這時已是有點精力難集中,但也不能急,謹記脫防護服的每一步,打贏這場戰“疫”,必須要保護好自己。

▼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物資管理周程輝寫於武漢客廳方艙醫院(2020年2月23日):

8小時!將空曠之地變成了一家擁有100張病床的小型二甲醫院

雖說此次出征支援物資設備儘可能充分準備到位,但到達後由於實際工作內容、方式有所改變,有些打亂了我們的戰略部署。儘管如此,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難不倒我們這支具有頑強堅毅精神的隊伍。

作為首支通過WHO認證的Ⅱ類國際應急醫療救援隊,我們拿出我們的看家本領:移動醫院營地搭建!各位隊員各司其職,誰都沒有閒著:有的後勤隊員嫻熟地操作多功能工程叉車將物資有條不紊地從集卡內卸載,這是我們隊伍專屬的寶貝,大家稱之為“小藍”;有的後勤隊員將防滑手套、裝配工具派發給各位隊員;有的醫護配合後勤隊員們將卸下的物資分類擺放搭建。所有隊員一起分工合作。

在雷撼院長的帶領下,我們整建制53人隊伍從中午一直奮戰到晚上,8小時將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外一片空曠之地,變成了一家擁有100張病床的小型二甲醫院。

移動醫院搭建完成.jpg

移動醫院搭建完成

在移動醫院順利搭建完成後,各個功能區域也隨之完善到位。抗疫前線最缺乏的就是防護用品了,我連夜將隊員所需的防護用品、補給品派發給每位隊員,期間非常感謝雷院、孫隊、王主任、徐指導、姜隊、趙主任、高彩萍護士長和各位隊員成立的樓組長、醫生組、護理組、醫技組、後勤組來配合我完成這項工作。計劃總趕不上變化。由於我們的移動醫院帳篷實在太出色,經溝通協調:東西湖方艙醫院先後徵用我們11頂帳篷,作為臨時指揮部來開展方艙醫院的具體工作。本著抗疫一家人的心態,我們大方得體地在一起工作。此時此刻我們要特別感謝醫院運營管理部在後方不斷地提供儘可能多的物資,這才讓我們在2月7日A艙正式開艙之時,向指揮部提供了100雙鞋套,使得進艙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在這裡我還是想重點介紹一下我們隊伍這次出征的小寶貝:“小藍”。這輛多功能工程車可以說在這裡如魚得水,各類救援物資裝備的騰轉挪移都有它的身影;我們也經常帶上小藍幫其他醫療隊裝卸重物資。

duogongneng gongchengche.jpg

被稱之為“小藍”的多功能工程車

【採訪篇】

維護艙內秩序,值班民警讓醫務人員能安心做專業的事情

訪問人:秦佳文,上海市東方醫院的護士

受訪者:張錦星,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值班民警,1998年出生,參加工作不滿一年。

受訪時間:2020年3月6日

秦佳文:我聽說您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我想您和其他人感受可能還不太一樣吧!

張錦星:其實我進艙的時候,害怕的倒不是病毒,我覺得防護做好了應該都還好。我主要是不熟悉裡面的工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勝任。第一天進艙的時候,我主要是熟悉場內的操作流程,和我的搭檔劉晨溝通雙方的情況,與上一班的民警做好交接工作(劉晨:對,我們是星晨組合!)。然後真正開展工作後,覺得一切還好,還是比較順利的。

秦佳文:嗯!我能理解,您這個情況就有點像我們臨床科室輪轉那樣,從一個科室剛剛轉到另一個科室的時候,有可能就不知道自己能幹嘛,能不能做好這事?

張錦星:是的!不過我還好,因為之前我是戶籍室的戶籍民警,本來就是和人打交道的,而方艙(醫院)裡面的氛圍還是很不錯的,很多患者還是很積極地配合治療。其實我覺得艙內的工作和我們社區工作也比較像,主要也是群眾求助啊,幫助一些醫護人員做一些事情啊,主要還是這一類的事情,也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社區,對吧!所以我覺得這裡整體還是很和諧的。

秦佳文:我看你們主要是解決一些圍繞醫療工作開展方面的問題吧!比如說(有患者抱怨)CT檢查太慢了之類的事情,對嗎?

張錦星:是的,我們主要是負責維護艙內的秩序問題,讓醫務人員安心做專業的事情,其他的我們能夠解決的就盡力解決了。

秦佳文:您來方艙(醫院)這段時間,有沒有什麼事情讓您印象深刻的嗎?

張錦星:我們A區677床的患者,是一位聾啞人。有時候,我當班幫醫務人員發飯的時候,我都是單獨先把飯給他遞過去的,主要是看他不是很方便,後那個老爹爹和我們熟了,我就會打手勢,問問他這幾天怎麼樣啊?有沒有什麼事啊?我們上一個班那天中午給他發完飯了,他就到中間,拉著我們要教我們打啞語,拍了一個鼓勁的視頻,他很認真,拍了挺多次,然後發到患者群裡面。後來我問他這幾天怎麼樣啊,有沒有什麼事兒?他就一直表示感謝啊,我很感動!後來聽志願者說,爹爹都沒怎麼吃飯,看見我在發飯,就一直拿手機跟著拍我工作的視頻,然後還發到他們患者群裡面呢,這讓我覺得我的工作真的很有意義!

張錦星是駐守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裡的一位95後民警.jpeg

張錦星是駐守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裡的一位95後民警

【主編簡介】

劉中民: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創始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災難預防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總隊長。

王韜: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應急安全與減災科普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委,社會力量參與中災協應急救援綜合服務領導小組副組長,赴武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上海)副領隊。

【目錄】

1124231576_副本.jpg

720131240_副本.jpg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