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日讀《禮》

《禮記》:“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懷其核。”

《禮記》:“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於為友。”

《禮記》:“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

《禮記》:“尊客之前,不叱狗。”

《禮記》:“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對於傳統文化,歷來有這麼幾種意見:一種認為是洪水猛獸,應大加貶抑;一種呢全盤接受,優秀的很;第三種折衷論。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肯定是優秀的,幾千年來的老祖宗都不是吃素的,不優秀,大毒草,傳承它,闡釋它,有必要嗎?整體上肯定沒問題。然而時運在變幻轉移,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環境和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削足適履,舊瓶裝新酒,可能會有問題。那現在的核心問題就是:“傳統文化的當下化。”我不想用現代闡釋,民國時期的闡釋在民國是現代闡釋,放現在那還是現代闡釋嗎?

傳統的東西尤其是經典的東西,寥寥數語,若參之以相當閱歷、素養,那真的是咀嚼不盡,餘味無窮。拿著則來做個例子。《禮記》:“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於為友。”這則如何理解?有一種說法說:對於一個正人君子來說,你的交往對象很要緊。假如你老往一個寡婦家跑,別人問,你說去找這個寡婦的兒子。固然可能是,但怎麼能說的清呢?除非這寡婦的兒子很成器,像宋代的歐陽修,那儘管跑,沒事,不會有緋聞。經典之所以是經典,經得住多方面闡釋,也禁得住各個時代的闡釋。各個時代價值取向、閱讀眼光變了,但都認同經典,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唉唉,現在每天看死了百號左右的人,確診病例還在大增,也苦了那些醫生護士。奈何,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