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債務危機是如何摧垮拉美國家的?

文 | 智本社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度飆升,美國及歐洲立即陷入滯脹危機,國際資本紛紛尋求大宗商品避險,大宗價格快速走高。

受大宗出口價格刺激,阿根廷經濟逆勢反彈。


上世紀八十年代,債務危機是如何摧垮拉美國家的?


1972年阿根廷經濟持續走低,增長率下跌到1.63%。石油危機爆發後,1974年,增長率立即反彈到5.53%。

從二戰後到1960年代,在歐美經濟全面復興的帶動下,阿根廷大量出口石油、大宗商品,經濟持續增長。

進入1970年代,阿根廷還曾經風光一時。兩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及大宗價格大漲,阿根廷依靠資源賺得缽滿盆滿。

走同樣路線的還有巴西、墨西哥、蘇聯,他們都在這兩次石油危機中大出風頭。其中,石油危機為蘇聯續命20年,蘇聯也趁機主動出擊,在美蘇爭霸中打得美國步步退讓。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一度成為新興國家崛起的典範。潘帕斯雄鷹翱翔於世界經濟上空,當世界以為南美大陸即將崛起時,債務危機爆發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債務危機是如何摧垮拉美國家的?


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匯儲備已降到危險線以下,無法償還公共外債本息(268.3億美元),不得不無限期關閉全部匯兌市場,暫停償付外債。

墨西哥債務違約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繼墨西哥後,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秘魯、智利等拉美國家紛紛宣佈終止或推遲償還外債。其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外債負擔最為沉重。

拉美國家集體賴賬,這是怎麼回事?

要知道,在1979年阿根廷的經濟增長率高達10.22%,次年也有4.15%,為什麼這個國家的經濟突然崩盤了呢?

實際上,1970年代後,拉美經濟模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已經淪為典型的資源出口型經濟。阿根廷的經濟波動劇烈,增長走勢基本與大宗商品價格相同。

每當石油價格上漲時,經濟增長快速,創匯不少;每當油價下跌時,經濟立即陷入低迷,外匯儲備嚴重不足。

第一次石油危機緩解後的幾年,阿根廷經濟陷入低增長,到1978年為-4.51%。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經濟增長率立即反彈至10.22%。幾年後,國際油價下跌,經濟增長率又暴跌至負數。

整個八十年代,阿根廷經濟極為糟糕,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度上漲,再次給阿根廷輸血續命。1991年、1992年,這兩年經濟增長率從負數反彈至12%。

進入21世紀,在2008年之前,國際油價持續上漲,阿根廷經濟一度看到復興的希望,連續五年增長率都在8%以上。

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際油價暴跌,阿根廷徹底跌入低增長陷阱。

1982年的拉美債務危機,打破了拉美增長神話,從此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反覆跌入債務危機、貨幣危機的泥潭。每一次危機都夠這些國家喝一壺,反覆的衝擊,經濟持續低迷,最終走入破產的境地。

拉美國家的遭遇,被認為是跌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事實上,二戰後,也只有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拿到發達經濟體的入場券。曾經的拉美國家、亞洲四小虎,如今的金磚國家,都尚未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市場上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拉美國家掉入了“美元陷阱”。自1982年以來,每當美元進入緊縮週期時,拉美國家及新興國家就會爆發金融危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債務危機是如何摧垮拉美國家的?


1982年是貨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緊縮事件。

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為了抗擊通貨膨脹,大幅度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一度高達22%,外匯市場風聲鶴唳,他國貨幣大幅度貶值,直接造成拉美國家的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

1986年美聯儲又開啟新一輪的緊縮通道,拉美債務危機持續惡化。

1994年美聯儲再次加息,拉爆墨西哥,引發龍舌蘭危機,拉美國家再次遭受衝擊。

這輪緊縮行動力度不大,但持續時間長,1997年泰銖難以為繼最終崩盤,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2002年前後,美元尚未進入緊縮週期,阿根廷爆發了一次嚴重的債務危機。隨著2003年美元開始加息,阿根廷一直沒能走出危機泥淖。

2015年底,美聯儲再次加息,阿根廷立即爆發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債務危機是如何摧垮拉美國家的?


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今天。

俄羅斯、土耳其、印尼、南非等大部分新興國家都受到程度不等的衝擊。即使美聯儲在8月份剛剛終結了這輪加息,但潘帕斯上空依然佈滿陰霾。

於是,很多人將矛頭指向美聯儲。

其實,美聯儲,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核心問題,在拉美國家自身,尤其是是債務負擔。

1982年,拉美國家的外債總額是1970年的14倍,達到3153億美元。到1986年底,拉美國家債務總額飆升到10350億美元,債務高度集中,短期貸款、浮動利率貸款及外債比重過大。

為什麼拉美國家債務負擔如此沉重?外債規模如此巨大?

債務規模與經濟結構和儲蓄率有關,外債負擔與外匯儲備直接相關。

受上帝眷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國家都在吃老本,發展資源出口經濟,不願發展製造業,出口創匯依賴於礦產資源及初級產品。

阿根廷的礦產資源及初級產品出口的比重超過40%,如此依賴資源及初級產品出口,使得阿根廷經濟極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衝擊。

當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時,出口創匯非常少,經常出現貿易逆差。阿根廷政府及企業不得不向美國借入大量美元外債,以支持進口和維持外匯穩定。

1969年阿根廷財政赤字僅佔國內GDP1.2%, 此後不斷增加,在1975年達到了10%。墨西哥經濟在1975年出現滑坡,政府財政赤字由1971年的1%上升到了1975年的5%。

在六七十年代,美聯儲長期執行寬鬆政策,拉美國家容易獲得美元信貸。當時華爾街瘋狂向拉美國家、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

花旗銀行主席沃爾特·里斯頓長期以來一直鼓吹向欠發達國家放貸是安全的:“國家不會破產。”危機爆發後,花旗銀行的損失最大。

保羅·沃爾克兇猛加息,是誘發拉美債務危機的導火索。

因為美聯儲大幅度加息,美元飆升,由於拉美國家缺乏足夠的外匯儲備,墨西哥比索、阿根廷比索最終崩盤。

墨西哥比索對美元匯率在1984降至1980年的約10%,而阿根廷比索大約僅相當於1980年水平的千分之一。

貨幣危機爆發後,比索大貶值,外債負擔大幅度上升,觸發了債務危機。

這就是貨幣與債務聯動的邏輯。

美國聯邦政府及美聯儲也啟動了援助方案,以防止拉美債務崩盤傳染到本國金融體系。隨後幾年,布雷迪計劃出臺,近40個拉美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獲得重組。

所以,拉美國家經濟表現糟糕,表面上看是美聯儲加息的問題,深入點看是債務問題,再深入則發現是自身經濟結構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