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倉頡:象形、楔形文字並非中華獨有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隨緣轉發·功德無量!

關注【閭門工作室】瞭解中華傳統文化!

四目倉頡:象形、楔形文字並非中華獨有

倉頡廟

在陝西白水縣城東約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倉頡廟。廟後有倉頡墓,為圓形,土堆高3.2米,周44米。墓頂有古柏一株,干支四出,每年輪流榮枯,俗稱轉枝柏。

四目倉頡:象形、楔形文字並非中華獨有

蒼頡又做倉頡。或稱其為黃帝之臣,或稱其為倉帝。《淮南子 本經訓》雲: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春秋緯元命苞》稱,倉帝史皇氏,四目靈光,生而能書,窮天地之變。指掌而刨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淺藏。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中也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相別異。初造書契,萬品以察。

四目倉頡:象形、楔形文字並非中華獨有

文字是心靈的工具,大腦正是通過文字符號和語言符號,才能夠把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種種事物,從新構造在自己的思維細胞中。這樣大腦便能預先演示事物的發展變化,這種演示所付出的能量極小,而效率卻極高,遠非基因本能所可比,因此,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乃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1966年,在伊朗出土了一些泥像。學者相信文字是由泥像的印記演變而成的,這些泥像製作於公元前8000年。

大約5000年前,地中海周邊地區出現象形文字,巴比倫的文字刻在軟泥板上又稱為楔形文字,埃及的文字寫在特製的紙草上,稍後,那裡便有了文字記錄的文學作品和墓誌銘。

四目倉頡:象形、楔形文字並非中華獨有

我國在三四千年前,便將文字刻在甲骨上,用於占卜,而在新石器時期(五六千年前)的陶器上亦有一些文刻畫符號。所謂倉頡,見鳥獸之跡而造書契,當不僅是發明或整理文字,而是還發明瞭將文字刻寫在泥板上的技術,可惜這些泥板尚未找到。

四目倉頡:象形、楔形文字並非中華獨有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隨緣轉發·功德無量!

關注【閭門工作室】瞭解中華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