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全靠他設計,儒家的統治是百姓的幸事嗎

儒家本只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集其大成。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無論國家還是百姓只為求生存,努力變法圖強的情況下,脫胎於周朝禮樂傳統,崇尚“仁政”的儒家,缺少了適合發展的土壤。

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全靠他設計,儒家的統治是百姓的幸事嗎

商鞅在秦國變法後,秦國以法治國,富國強兵橫掃六國,法家在秦國大行其道,越加使得儒家變得沉寂。此後的諸子百家都在依法治國的制度下而存在。漢朝建國初期奉行黃老之學,採取“無為而治”的國策。此時期諸子百家開始為增加影響力而存在著。

景帝時期有意識的削藩,但爆發的“七王之亂”徹底打亂了景帝的計劃,雖然最終贏得了戰爭,依然沒有解決這些封國諸侯的問題。及至漢武帝即位,外有匈奴的不斷侵襲,內有諸侯王的不斷壓迫。

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全靠他設計,儒家的統治是百姓的幸事嗎

在此情況下,漢武帝於公元前134年,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天人感應雖然說,皇帝要行仁政,德政,政治方針要對百姓有益,否則上天就要降下災禍,如果帝王還不改正,那麼上天就會收回君王的權利,使得君王失去天下。這一點雖然是以前秦的二世而亡來警醒最高統治者,以天的力量來制約和鉗制皇帝個人的私慾,限制皇帝的權利。

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全靠他設計,儒家的統治是百姓的幸事嗎

但是君權神授又同時說明了,皇帝乃天帝之子,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言人,不可違背的存在,以此加強中央集權,而這也打破了所謂天人感應對帝王權利的鉗制作用。來自於皇帝的施政方針,就是來自天帝的旨意,敬畏神明的古人們能駁斥,能反抗嗎?上天降臨災難,政治上對百姓的盤剝嚴重了,人民蠢蠢欲動了,那麼就下個“罪己詔”,然後改正一下,怎麼解?天帝之子都承認錯誤了,政策惠民了,那麼你就得忍著,君權神授嘛!這一切不過是加強皇帝本人的權利,進行中央集權而已。

董仲舒還提出了三綱五常的理論,何為三綱五常呢?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這種說法不僅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還將其“正理”的核心改變成了無條件的服從。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三綱也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君父嘛!他的話就得聽,讓人民百姓越加的盲從。更在後期發展為以等級名分來教化社會,形成了“正理”。

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全靠他設計,儒家的統治是百姓的幸事嗎

董仲舒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既然是天地的常理,那麼封建王朝就要遵守,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思想上的統一。

思想上的統一,就是儒家之外的一切學說或者教派都是來蠱惑百姓的,不得再存在。只有思想統一了,政治上才能統一,才能集權與中央。要知道人作為一個個體,誰能沒有思想?而董仲舒提出的就是從思想上都遵從與儒家的學說,將先秦以來的各種學說,流派都視為異端。

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全靠他設計,儒家的統治是百姓的幸事嗎

我不知道,後世的儒生們在述說著始皇帝“焚書坑儒”禁錮人的思想,殘暴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否更甚與始皇帝。

董仲舒設計了儒家新的體系,也開始了漫長的儒家文化對中國的絕對霸主地位,服務於統治者的儒家順利產生了,雖然對於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儒家對於學術的禁錮,對於百姓的鉗制真的好嗎?百花爭鳴的先秦文化,致力於圖強奮發的角力狀態一去不在,只剩下了統治階級需要的,鉗制人民思想的君權神授的壓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