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知乎和小紅書看做社區產品是嚴重低估?

最近刷即刻比較少,剛看到關於知乎和小紅書的討論,大家說的也比較全了:商業模式、生命週期、市場競爭等等。

但個人感覺還是大牙老師說的最在點子上:1、兩者都變成了垂直搜索優於百度的去處;2、長期要看團隊如何把用戶和內容分發好。

為什麼把知乎和小紅書看做社區產品是嚴重低估?

非常贊同,我嘗試從產品角度把這兩點展開分析下。

這兩點基於非常關鍵的一個判斷,即不僅僅把知乎和小紅書當作ugc社區看,還是一個優質內容庫。社區的生命週期大多是很短的,隨著用戶結構的逐漸穩固、臃腫——普通人變大V,新生用戶的表達和激勵一定需要新的平臺承載。

說難聽點,現在每天瘋狂在即刻上刷存在感的人(包括我),大多是錯過知乎紅利期的人。這很像長達數千年的唐宋元明王朝更迭:憑什麼早出生幾年的人坐享皇權/話語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所以做社交和社區產品永遠有機會。而小紅書和知乎都到了D、E輪融資,Dau700萬以上,已經是很成功的社區,但如果講的故事還是社區,那我選擇一個都不投。

高質量內容庫

不清楚其他人體驗如何,反正我是很久不刷知乎了。有段時間甚至把知乎放在首屏最顯眼的位置,強迫自己每天打開,因為我提醒自己要保持上進,多看專業知識,但完全堅持不下去。

可實際上,我並沒有成為知乎的流失用戶,我經常在尋找一些答案的時候打開知乎,包括“什麼護膝品牌好”、“上海有什麼好的互聯網公司”等等。也就是大牙老師說的“垂直搜索優於百度的去處”。

相對應的,即使不會每天刷小紅書,很多女生也會把它當作一個知識庫用,從搜索自己適合什麼口紅色號,一點點外延到搜索怎麼瘦身、如何穿搭、哪裡好玩……

這是ugc社區多年沉澱且不體現在Dau上的長期價值。

為什麼把知乎和小紅書看做社區產品是嚴重低估?

小紅書和知乎的開屏

再舉個類似的例子:如我一樣的微博“流失”用戶,現在打開微博的場景估計只剩下檢索突發新聞。

這種長期價值是產品特性和用戶信任感決定的,不是巨頭用錢和品牌廣告可以砸出來的東西,個人認為也是知乎和小紅書應該不斷強化的產品印象。這才是兩家公司能講的更大的故事。

至於誰更有前景我們一會再說,先覆盤一下這兩個產品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產品底層設計和氛圍養成

並不是所有ugc社區都能把內容沉澱下來,曾經鼎盛如貓撲、天涯隨著用戶轉移到其他平臺,現在已經沒什麼價值了。知乎和小紅書是在產品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好內容組織的。

知乎的組織方式不贅述了,分析已經很多:問題即索引,提問是用戶搜索很自然的場景;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廣場,用戶通過贊同投票把優質的內容篩選出來;除此之外知乎還把內容做了父子話題的分類,可以循著樹狀結構瀏覽更多內容。

信息是雜亂的,知識本質是對信息的成體系組織,做個不恰當的類比:知乎是一個有feed流和價值觀的Wikipedia。

為什麼把知乎和小紅書看做社區產品是嚴重低估?

而小紅書對內容的組織主要是通過各種hashtag。小紅書的發佈器一直在對用戶打標籤有強引導,可以直接點擊物品標記品牌名或其他;feed流裡的內容也無一例外加了各種hashtag。

為什麼把知乎和小紅書看做社區產品是嚴重低估?

這是得從種子用戶就開始教育的使用習慣,直到形成社區標準範式。最終這種貌似增加用戶發佈動作的引導,幫助後臺進行內容組織和分發,同時也利於有需求的時候檢索到,從而把龐大雜亂的信息沉澱下來。

小紅書我體驗的非常少,肯定還有更多組織方式,跟小紅書產品負責人chaos老師吃飯的時候也瞭解到,他早期研究的產品是國外圖片社交軟件Pinterest——Pin-interest。

類似的對內容有組織和沉澱的社區產品還有:豆瓣、大眾點評、什麼值得買。即刻其實主要是通過各個細顆粒度的主題組織微博上雜亂無章的內容,但主要是服務日常消費場景,能沉澱的比較少(搜索也做的太差)。

除了內容成體系的組織,知乎和小紅書更重要的還有社區氛圍和價值觀。知乎的價值觀一直是倡導專業、理性、認真,早期在用戶心中的印象也是深度、精英、高端。這是通過長達三年的小圈子內測,再把傳播權力釋放給這些種子用戶實現的。當然在社區泛化的時候沒走好,出了很多作假事件,現在已經被黑成了“知乎,與世界分享你剛編的經歷”。

我不瞭解小紅書的價值觀是如何建立的,但從chaos老師那裡瞭解,運營早期做了大量反廣告和水文的工作,商業化變現也非常保守,最看重的還是用戶真實評價,持續積累口碑。明星的入駐不是依靠BD,而是因為很多明星本身就是小紅書的潛水用戶。范冰冰也是自己找上門,忽然一天聯繫到工作人員說,“我是范冰冰,給我加個認證吧。”

這些種子用戶倡導的專業、理性、真實的價值觀,都反作用在社區內容消費者身上,最終形成行業口碑,為用戶篩選信息降低信噪比,這在信息無限爆炸膨脹的當下是尤其珍貴的價值,也是知乎和悟空問答、小紅書和美麗說等產品的核心差異,簽約大V和抓取內容都是隔靴搔癢。

知乎和小紅書你投誰?

回到即友提的問題“估值差不多的小紅書&知乎你投誰?”

沒答案,還是得看團隊的核心成員的能力:故事和模式成立,不代表可以落地執行到位。長遠來看,誰能不斷強化產品降信噪比的價值(越大越難),並從中挖掘出商業價值,誰就能突破社區的生命週期限制。

另外,如大牙老師所說:要看誰能解決優質內容分發(強化算法),誰能解決原生大V的變現需求並給新用戶提供激勵和成長空間。最後一點很艱難但尤其重要,不像豆瓣和大眾點評有工具屬性兜底,分享和記錄的平臺新生力量供給是命門,不然就淪為死水一灘潭,空留一個過期知識庫。

如果非要投一個的話,我還是選擇小紅書。除了它的導購場景在變現能力上遠遠優於知乎以外,小紅書今年的Dau突然從200萬增長到了800萬,主要來源應該是大量明星的入駐,而且貢獻的都是區別於微博的獨家內容,真的有成為中國版的Pinterest或Instagram的想象力。

為什麼把知乎和小紅書看做社區產品是嚴重低估?

小紅書的明星已經可以支撐一個獨立的頻道了

當然,這裡會有非常多的變數:明星的湧入是利器也是殺器,一是極速引入新用戶沖淡社區氛圍,甚至擠走老用戶;二是明星在社區裡的話語權勢必碾壓原生KOL和小白用戶,必要的時候要狠下心對明星的內容做一些打壓以達到平衡,過於激進就撞上了微博,一定沒有勝算。而Instagram之所以能明星大咖聚集,UGC動力還源源不斷,除了濾鏡確實美以外還得益於小扎家的熟人關係鏈。

投小紅書的風險和收益都巨大,鑑於和chaos老師吃飯的時候相談甚歡,還是值得賭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