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逝者已逝,江湖漸遠

2018年10月30日,一代“大俠”金庸離開了我們,享年94歲。

在他去世的一年前,還在辦公室和同事閒聊,感慨道:“我們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波看金庸書的人了。”

回到寫這篇稿子的初衷,只是懷念我心中的這位大俠——金庸。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對於一個成長在電視蓬勃發展的95後,我們對金庸一定不陌生,也一定看過改編自他小說的電視劇。

金庸先生真名叫查良鏞,金庸不過是他的筆名。(小時候一直以為金庸就是真名呢,後來才知道金庸先生把“鏞”一分為二,取名金庸)

1955年,查良鏞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自此之後,金庸這個名字開始家喻戶曉,甚至走進所有華人的內心。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在浙江,查家是一個書香門第。在當時曾有詩曰“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曾給他們題詞“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並親自書寫匾賜與查家:“嘉瑞堂”。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海寧查家

而談到金庸的家族氏人,更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

比如他的表哥徐志摩,還有堂哥著名詩人穆旦,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是他的姑父。錢學森的夫人蔣英是他的表姐,瓊瑤是他的表外甥女。

出生書香門第,從小飽讀詩書,這讓金庸的才華從小就顯露出來。15歲的時候,金庸就出版了第一本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也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

也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從小的耳濡目染,金庸慢慢長大。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金庸開始擔任《東南日報》的外勤記者。1948年,《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查良鏞被派到香港工作,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金庸和梁羽生,右為梁羽生,2009年逝世

1950年金庸在《新晚報》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與梁羽生一個辦公桌。

等到50年代中期,由梁羽生,金庸開創的新派武俠小說開始在香港盛行。金庸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

在隨後的17年間,金庸寫下來15部鉅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和一部《越女劍》。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而這些著作都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影響,有句話這麼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著作。”

我在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時候,梁文道說:“在海外很多地方,很多華人中文不太好,而他們能夠讀懂的一些中文作品那就是金庸的小說,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過,世界上有一個老早統一了全華人,那就是金庸。”

海外的華人能通過武俠小說來了解中國的文化。那個時候,我才深刻明白金庸的影響力有多巨大。

金庸的作品有一股魔力,總是能讓你進入他營造的武林江湖中,而在他的江湖中,那裡月白風清,充滿著快意恩仇,俠骨柔情。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哪怕就是幾十年過去了,威力不減,收穫的是更多的粉絲。

陳世驤是《天龍八部》的粉絲,曾評價該書“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李開復也曾在自傳中表達他對於金庸的喜愛,說他在美國上學期間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說,把每一本金庸小說都讀了整整五遍。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更是將金庸視為自己的偶像。後來有機會見面,兩人相談3小時後成為忘年交。金庸還送給馬雲別號“馬天行”,意指天馬行雲,但從不踏空。

馬雲則用金庸小說中的武林聖地來命名公司房間,辦公室叫“桃花島”,會議室叫“光明頂”。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馬雲和金庸

金庸的武俠世界還有另一個表達方式,那就是電影電視劇。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射鵰英雄傳》,不管是83版的黃日華翁美玲,還是94版的朱茵,張智霖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83版《射鵰英雄傳》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94版《射鵰英雄傳》

小時候特別想成為郭靖,覺得他好幸運,不僅能遇見黃蓉,還能學會各種各樣的武功。雖然忠厚老實,但是傻人有傻福,總能化險為夷。

還會和同學一起自稱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覺得威風凜凜,降龍十八掌,彈指神通,蛤蟆功更是成為了小時候的招式。

再到後來的神鵰俠侶,楊過古天樂和小龍女李若彤簡直太般配了。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95版《神鵰俠侶》

而李若彤也成為了我小時候的白月光。

還有《倚天屠龍記》,蘇有朋的版本深入人心。張國立飾演的混元霹靂手成昆讓人咬牙切齒的恨。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03版的《倚天屠龍記》

對了,還有《天龍八部》《笑傲江湖》。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97版《天龍八部》

這一版實在拍的太好,導致我前兩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只要聽到熟悉的音樂,我就知道喬峰帶著bgm出場了。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01版《笑傲江湖》

老爺子到底承包了我們小時候多少電視劇?相信我們對江湖的概念十之八九是來自於金庸的武俠劇。

電影也是,只要和金庸掛上名的大都成為了影史經典。林青霞的東方不敗,李連杰的張無忌,鞏俐的天山童姥......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後來識字多了,開始看小說,第一本看的就是《笑傲江湖》。一口氣看完全本後,我被《笑傲江湖》裡的“江湖”深深折服。才發現,電視劇電影版本的根本拍不出其中的俠氣。

桃谷六仙的頑皮戲謔,充滿喜劇性的張力,想想五霸崗上的聚會豪氣沖天,各路英雄豪傑給令狐沖治病送禮多豪邁!而這些只能憑藉讀者的想象才更完美。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小說本體的力量遠比影視劇更大,我在書中才認識到了前所未見的江湖。再到我的弟弟妹妹們,可能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就是金庸的影視劇,很少捧起小說來看了。

可能我們是最後一代讀金庸小說的人吧,但是金庸的影響絕不在我們這一代之上。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等到更瞭解金庸之後,才發現金庸的才華簡直就要滿的溢出來了。

他還和黃沾,蔡瀾,倪匡併成為香港四大才子。寫流行曲的沾叔與寫科幻的倪匡、寫美食的蔡瀾和寫武俠的金庸,碰到一起,更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代表。

他們四人肆意灑脫,而金庸更成為他們的老大哥。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金庸,倪匡,蔡瀾,黃沾

如今,黃沾和金庸都先後離世,也不得不讓人唏噓可能一個時代已經過去。

我們這一代人開始失去,眼看著一個個大師離開我們。我們害怕,驚慌,無奈。面對一個時代的消亡,我們措手不及。

但是反過來想,也許是他們把時代的交接棒交到我們手中了。從前是我們聽著他們的傳說,以後則是他們看著我們。

神鵰俠侶裡說:“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我們要感謝輩出的大師們,給我們充滿希望的故事。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金庸之前在採訪時說過,希望死後一二百年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說,那就滿足了。

不知道時間的長河是否會淹沒《天龍八部》《神鵰俠侶》......但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卻是金庸先生永遠刻在我們骨子裡的。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讀金庸的人了

都說上帝需要武俠小說,於是金庸去了。

不,上帝不需要看武俠小說,我們才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