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有人知道馬道巷嗎?這是一個有點年紀的地名,就是現在的

建國路,這條路每一個寶雞人肯定都去過,只是它太小,很容易被忽略掉名字。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昔日馬道巷,今日建國路

這就是現在的建國路,經二路天下匯對面的巷子。這條小街,在建國以前人們叫它馬道巷,它是當年寶雞的騾馬市和王府井。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今日建國路,早已沒了當初馬道巷的模樣,也沒有了當時的熱鬧繁華。和經一路步行街比起來,這裡安靜了很多,路人也少了很多。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路邊的小吃車還在叫賣,偶爾有行人走過,兩邊的店鋪也早已換了模樣。北邊的鐵路橋洞還在,黑洞洞一片。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不變的橋洞,消失了的馬道巷

走進去,竟然還有修鞋、換拉鍊的老手藝,藉著微光開張。橋洞裡邊一片漆黑,不斷有水滴從橋面滴落下來,牆上還留著幾處塗鴉,像是早被遺忘

  • 繁華初上

馬道巷是舊寶雞城牆邊上的馬道,這條路曾經緊貼著老寶雞城東門的城牆

馬道巷曾經出現了兩次大繁榮,一次在40年代。當時,這裡是寶雞最繁華的地方,聚集著從農村趕來賣山貨和農產品的人,後來在東門外還有老鳳祥金鋪和一個茶莊

每天從清晨到黃昏,這裡總是熙熙攘攘,儼然老寶雞的集貿中心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上世紀40年代的寶雞

上世紀 50年代,自由的商品交易成了禁區,馬道巷的繁華戛然而止。

60年代,馬道巷附近有一片賣席子的小攤。晚上,巷口有賣油茶、醪糟和燒雞的。賣醪糟的風箱,吧嗒吧嗒地響著,紅紅的炭火一閃一閃。

天冷的時候,賣油茶的大壺外面,就裹上一層厚厚的棉被

60年代的馬道巷,還稱不上是一條街,只是鐵路以北,一條短短的田園市場式的小巷。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馬道巷的第二次繁榮在1979年以後。

1979年,個體經濟的概念開始取代“投機倒把”,雖然大部分寶雞人還在鄙視“二道販子”,但也有一些人戰戰兢兢地踏入商品經濟的淺灘,集市貿易重新在馬道巷萌芽

附近的住戶,有人在家門口擺上一塊布,襪子、圍巾等小雜貨一放,生意就開始了。

據說,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掙10塊錢,要知道當時的豬肉可是7、8毛一斤,一個小攤,可以解決家裡幾口人的生活問題。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雖說當時生意不錯,但很多人並不敢放開膽子做,因為國家政策的逐步推行還需要時間,做小生意在當時有可能會被看做是“投機倒把”,甚至可能受到單位的處分

  • 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

馬道巷的鼎盛時期,從1983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97年。

據渭濱區建國路工商所統計顯示,1982年,建國路市場的交易額為593萬元,到了1983年就達到1055萬元,僅一年時間就上漲了近一倍。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馬道巷越來越繁華,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和挨挨擠擠的商家,把彈丸之地的小巷,圍得密不透風。

鐵路橋洞將馬道巷分為南北兩段,南邊賣小吃和衣服的,北邊賣鞋襪和小雜貨的居多,再往北就是一些“高檔的”,有門面的小餐館了。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從馬道巷北上,就到了中山路,寶雞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馬道巷北端東側,有家老字號鐘錶店亨得利錶店,古樸雅緻。

馬道巷的商鋪搭建都很簡單,地攤、架子床、防雨棚,好點的就是馬路邊的磚瓦門面,大門是那種老式的刷著綠漆的木條門

當時馬道巷的兩旁有很大的梧桐樹,夏日的樹蔭下,飄著寶雞小吃的香味,耳邊是小販的吆喝聲,賣收音機的小店裡,還時不時飄出一些流行歌曲,伴著這些,人們愉快地購物,閒逛。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沒有什麼東西,是馬道巷買不到的,而且物美價廉。這就使得當年的小巷,在周邊一些城市中,都小有名氣。

寶雞人對馬道巷的鐘愛,自不必說。就是外地遊客,或者以寶雞為終點的列車上的乘務員,也經常光顧。每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男人們喜歡鐵器雜貨女人們喜歡布料鞋襪姑娘們獨愛這頭花髮卡化妝品小夥子們心動的是背心運動褲老頭子則直奔那“一頭熱”的剃頭挑子老婆婆則專在這針頭線腦裡挑挑揀揀,而小孩子們早已在玩具和文具攤前,忘記了回家。

這時的馬道巷,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她成了當時寶雞的一張名片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除了琳琅滿目的小商品,馬道巷的熟食,也是一絕。滷肉、燒雞、麵皮、胡辣湯、水煎包、蜂蜜粽子、餄絡、鍋盔、豆花、涼粉……沒有人能拒絕寶雞的小吃。

以至於,當年有人說:“馬道巷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如果兜裡沒錢,千萬別從那裡過。”

在馬道巷裡,小商販們基本分成四行,路兩邊各兩行。這條街道本來就不是很寬,中間可供人行走的道路只有不到 2米。有人回憶說,當時的盛景,完全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

  • 馬道巷的“老字號”

繁盛時期的馬道巷,貨物吞吐量大得驚人。80年代中期,一位上海知青

,從上海批發來了潮流時尚的衣服,在這裡擺攤賣。

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沒幾個月就攢夠了錢租了一個小門面,就是“芳雅服裝店”。現在一些老年人,還依稀記得這家店的名字。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據說,這家店的生意當時好到爆,有時顧客還要

排隊登記,才能買的上,一天下來賣50件不成問題。

馬道巷還有一家賣米線的,老闆拖著長長的叫賣聲“米線——米線——”,悠長而響亮。這是馬道巷第一家米線,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300斤,就連很多區縣和外地人都趕著來吃。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他們家的米線最獨特的是,要在裡邊放點

臊子來調味。據說,生意好的那些年,光是做臊子,一週就要殺掉兩頭豬。

“盤盤香麵皮”也是馬道巷的“地標性”小吃,由於味道好,曾經聲名鵲起。

當時他家的攤位前,幾乎每天都擠滿了人,桌椅不夠用,就站著吃,碗不夠用,有人乾脆捧在塑料袋裡就開吃,每天光辣子面就能用掉20斤。

  • 為什麼是馬道巷?

為何一條街幾十年不衰,一種情幾代人不改?

因為馬道巷的輝煌,與寶雞的發展息息相關。寶雞是抗戰時的“戰時寵兒”,由於黃河天塹的阻隔,日本人沒有打破潼關,可天災人禍卻把很多河南同胞逼送到了寶雞。

20世紀30年代

隴海鐵路修通到了寶雞,在此滯留了一批鐵路工人

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四面八方的熱血兒女,來到寶雞支援三線建設,一個城市就和著這些建設者的腳步,不斷興起壯大。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抗戰時的寶雞

秦地的文化積澱

在這裡,中原大地的風從這裡吹過,吳儂軟語和四川號子,都曾滋養過這片土地。

這裡既有現代工業的文明,外來文化的濡染,又有原始的周秦遺風,寶雞因此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馬道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它的風格就是這些文化的縮影,沒有商場的高大貴氣,是各色人等的創業場,和購物交流的露天平臺。在這裡購物不會有虛榮心,在這裡殺價也不會掉面子。

  • 繁華不再,衰落而至

到了90年代,馬道巷已經不堪重負,過於壅塞狹窄,就像一位老人日漸摧殘的容顏和身軀,等待著老樹新枝。

此時,一些大型商場和超市開始在經二路

興起,它們代表著一個城市商業的現代化、文明化的進程。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90年代的建國路市場,現已蕩然無存

而馬道巷那窄小的街道、雨棚搭成的小店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於是在政府拆遷、改造的政策大環境下,馬道巷離開歷史舞臺

從1994年開始,政府就陸續在經一路上建起了

101、103、104這些小商品和服裝集散商場,原來在馬道巷上經營的小商販們陸續搬遷至商場內,當時給他們的租價都很低,每平米只有8到10元。在如此優厚的政策下,很多人離開了經營許久的老地方。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90年代寶雞百貨大樓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90年代寶雞商場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90年代人民商場


馬道巷,寶雞人曾經的王府井!

90年代華通商廈

馬道巷的風采蕩然無存,我們有了經二路,有了更多、更好的去處,今天的寶雞更加繁華,可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不再凹凸的街道,不再斑駁的商鋪,和那些消失殆盡的叫賣聲,讓他們再也找不回昔日的感覺。

西安有個騾馬市、北京有個王府井,寶雞有個馬道巷。然而,馬道巷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悄然退出舞臺,但那些老寶雞卻永遠也忘不了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