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意義是互動

我的己亥年中秋節的三天假期,有七個半時辰歸位於家庭,其它時間都是在為了生活或維繫生存的旅途中奔波。好在這兩天多的旅途如同是不很緊張卻有節奏的進行曲,中間還穿插了行進中的汽車風擋玻璃在我和小夥伴面前被擊碎的副歌,在一干客戶的送別聲中於一個叫做閩侯的小山城裡轉換成了舒緩的小夜曲,在空調震顫起伏的伴奏下,使我能在這個寧靜的夜晚裡蘸著月光清理我的微信通訊錄。

溝通的意義是互動

我一直認為,溝通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積極溝通、實現無障礙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一直追求的目標,因此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微信聯繫方式,企圖通過微友這種最流行的通訊方式保持最有效、最快捷的溝通。這些微友裡,有的是一面之緣的客套互加後再沒互動的,有的是未曾謀面卻因為某事偶有互動的,有的是經常見面卻從不互動的,當然,見與不見都經常互動是多數。以前,我一直以為保留著別人的聯絡方式未必是非得做點什麼,而更多的是出於一種禮貌的保留。但現在我想,這種禮貌非常迂腐和不適,以至會給別人造成不安和增加負擔(比如人家當時就不想加你,可出於禮貌又不好意思拒絕你;比如人家再也不想和你聯繫,但又非常有涵養的不刪除你;比如人家忙的根本就沒有一丁點時間回應你,你還樂此不彼的不斷騷擾等等)。

基於此,我進行了微友的第一次整編——放飛那些經多次放電卻沒產生火花的“微友”,卸下他們的禮貌包袱,對他們的寬容與大度表示深深的謝意,並致以國慶的問候——友誼萬歲!

溝通的意義是互動

我堅信:

溝通都是需要互動的,溝通的結果不管是“OK”還是“NO”,都是一種積極的表達方式。溝通中最重要的,未必是目的的實現與回報,但肯定是“互動”! 我從來不相信“真正的好朋友平時不用聯繫”之類自欺欺人的鬼話,能夠成為朋友甚至是好朋友的前提,必定是建立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之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也許我現在的想法就是聖人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吧!

猴變成人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而人再變回“猴”不過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沒有幾個人能活過兩個“甲子”(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那肯定是譯者“酒後駕駛”把甲骨文的“月”寫成“年”了)。人生真的很苦短,沒必要作繭自縛的標榜自己的道德水準而謙卑自己的人格,該放下就放下,放下了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也是解脫,更成全了某些人不拘小節的“灑脫”!

我很喜歡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中寫的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不是英雄,但我熱愛生活,因此需要溝通、需要互動! ——莽原思語

溝通的意義是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