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在唐朝,女道士,是相對自由的一個群體。李季蘭就是她們中的一位有才有貌的風流女道士。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李冶 (約730年~784年) ,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唐朝詩壇上享有盛名的女詩人。

童年即顯詩才,後為女道士。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

李冶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唐詩紀事》卷七八有云:"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八首。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漢化的鮮卑人。為了顯示其政治上的合法性,便以道教為國教,皇帝就自然以教主的後裔自居了。又因唐朝公主也常有出家做做女道士的,誰敢去管這些驕縱的公主呢,連帶著一般女道士也就獲得了許多自由。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據《唐才子傳》記載:李冶自幼聰明伶俐過人,六歲那年,她父親為了考考她,就讓她以庭中薔薇作詩,聰敏的李冶不負所望,便作了一首《詠薔薇》。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她父親看了後,雖然驚歎女兒的文才,卻又不免擔心。因為他從中讀出了女兒小小年紀便春心萌動的意思來了(詩中的"架卻"諧音為"嫁卻")——這也是一位奇葩父親。於是向她母親說:"此女聰黠非常,將來恐怕會成為一個行為不檢點的女人"。這事真假,我不知道,反正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為了防範於未然,李冶十一歲時,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蘭。李季蘭是很有小資情調的,"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女。

某個春日的午後,乘著觀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蘭偷偷溜到觀前不遠的剡溪中盪舟漫遊。在溪邊,她遇到了一位青年帥哥,雖然布衣芒鞋,卻神清氣朗。帥哥便主動搭訕,要求登船,李季蘭倒也十分大方,就讓帥哥上來了。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兩人一見如故,言談非常投緣,一同談詩論文,臨流高歌,登山賦詩,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這位叫朱放的帥哥臨別時,寫下一首詩贈與李季蘭: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從此以後,兩人不時在剡溪邊約會。後來,朱放奉召前往江西為官,兩人還時常有書信來往。李季蘭還給他寄過一首詩: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忙於官場事務的朱放,終於沒有抽出時間回來看望昔日的觀中情人。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李季蘭還交往過茶聖陸羽。陸羽聽說玉真觀有一個叫李季蘭的女道士,才學出眾,貌美多情,便專程往玉真觀拜訪李季蘭。

賓主落座,客套一番以後,他倆就敘談各自有趣的經歷和一些奇聞異事,十分投機。後來,陸羽經常抽時間到李季蘭處探望,兩人對坐清談,煮雪烹茶。先是談詩論文,後是惺惺相惜,最後,倆人發展成了互訴衷腸、心神相依的情侶。

一次,李季蘭身染重病,遷到燕子湖畔調養,陸羽聞訊後,急忙趕往她的病榻邊殷勤相伴,日日為她煎藥煮飯,護理得十分周到。李季蘭對此十分感激,病癒後特作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羽至》的詩作答謝,其詩云: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皎然,是唐朝以為著名的詩人、和尚。李季蘭在與皎然和尚的長時間交往中,不知不覺就愛上了這位詩僧。於是寫詩給皎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和尚自然是"八風吹不動"的,皎然回了一首詩《答李季蘭》,直接就拒絕了她: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無奈,李季蘭只能黯然離去。

從《全唐詩》中收錄的酬贈詩作看,李季蘭交往的朋友有詩人、有和尚、有官員、有名士,可見其交往之廣泛。

多情女詩人,風流女道士,六歲作詩就被父親預言了一生

上面講的都是很風雅的事情,有時也不免會有一些葷段子。

據《唐才子傳》記載,李季蘭曾經在烏程開元寺與一些社會名流相會,她聽說詩人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也就是"疝氣"),於是就用陶淵明的詩打趣說:"山氣日夕佳。"劉長卿也不是吃素的,應聲答道:"眾鳥欣有託。"倆人都是用諧音雙關手法鬥嘴,"眾"和"重"諧音,得了疝氣腎囊脹大沉重。而這個"鳥"字就是《水滸傳》中罵人用的"鳥"字。大家聽後大笑不止,認為他倆一對一答都非常巧妙。唉,真是詩人罵人都不帶髒字。

據說,李季蘭的才貌竟然驚動了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惹得皇上也要見見她。恰在這時,安史之亂髮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