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天價片酬,需明確“演戲只是工作”

近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下稱“中視協”)發出《關於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範行業秩序的倡議書》,再次向廣受質疑的影視圈“毒瘤”——高片酬開炮。其中提到,建議電視劇、網劇單集的製作成本控制在400萬元以內,導演、編劇、男女一號各自最高片酬不超過製作成本的10%(4月27日《成都商報》)。

近年來,天價片酬是影視業熱門話題。一線明星的片酬頻繁突破天花板,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成為“吃錢機器”,讓編導、服裝、化妝、道具等工種應獲得的報酬少得可憐,後期製作也是捉襟見肘。儘管相關部門多次發文,要求加強對天價片酬的治理,但政府的有形之手難以劃出片酬的最高界限,只能要求合理安排影視劇投入成本、優化片酬分配機制,“限酬令”的效果往往並不明顯。

此次,中視協發出倡議控制片酬,可謂行業的主動求變與自救。這讓人不由得想到,2018年8月,六大影視製作公司聯合發表聲明指出,九家公司將堅持每部電影、電視劇及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其總片酬含稅最高不得超過5000萬元。不知這份聲明如今執行得怎麼樣?

其實,無論是產業協會,還是影視採購、製作公司,能通過倡議或聯合聲明讓天價片酬被“腰斬”嗎?中視協只是行業團體,不是公權力機關,其發佈的行業倡議雖代表了行業訴求,卻不具備強制力和約束力。而一些號稱抵制天價片酬的公司,本是天價片酬的始作俑者,它們為了競爭而搞的“燒錢大戰”從未停歇。抵制天價片酬的聲明,如何才能落到實處?

抑制天價片酬,一方面,需要整個行業有將演戲視為一份工作的道德自覺。一位導演曾說,演員學的是表演,畢業後演戲就是一份工作,就這麼一份工作,一下子掙幾千萬,憑什麼呀?是啊,演戲也就是一份工作,每個演員都應將演戲當作一份普通工作對待,而不是將其當成“印鈔機”“提款機”。正如一位老演員所說,演戲和上班沒什麼兩樣,工作認真、演技優秀是每個演員的本分,有出色的演技與良好的人品才是一名合格的演員,而不是拿天價片酬的資本。

另一方面,應改革片酬分配機制。比如實行“片酬+分紅”模式,片酬不宜高,演員是否獲得高收入,取決於作品質量所帶來的票房或收視率,據此分紅,如此還可促進演員認真打磨作品。好萊塢很多演員已有規範成型的“以分紅當片酬”模式,我國也有個別演員曾嘗試以片酬入股方式成為“老闆”,拿票房分紅。期待有更多演員樹立藝術自信,自我加壓,採取“片酬+分紅”模式參與影視製作,向作品要票房、要口碑,而不僅僅是伸手要高價片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