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城市“變臉”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新基建是什麼?誰來建?能帶來什麼?有何趨勢?圍繞這一國家重大部署,《瞭望東方週刊》聯合有關機構進行了專題調研,推出《新基建,來了!》專題報道,共十篇,此為第八篇。

5G時代:城市“變臉”

2019年6月6日,在江蘇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科研人員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的微波暗室內工作。該實驗室已經宣佈成功研發5G移動通信核心的毫米波芯片(李響/攝)

“當遭到了考驗,我們如此的高效,這城市的氣質是從不高調或驕躁,幾千萬人的城市並沒讓疫情變糟糕。上海,阿拉額腔調!”這個春天,一首名為《Love SH》的神曲傳唱上海,在歌裡,上海人對這座城市在疫情下的表現甚為自豪。

被贊為抗疫“無影手”的5G在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5G,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板塊,承擔著為數字經濟“打底”的重要角色,5G商用被稱為新基建投入中最具確定性、市場前景最廣闊、產業鏈最長的一部分。

受益於5G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核心技術,未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連接的時空限制將進一步被打破,人、物、資金、信息四流集中匯聚,高效協同,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在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看來,5G“是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構建數字社會的新基石。”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朱永濤則認為:“未來十年,社會將由5G改變。”

作為全國首個5G試用城市、全國首批50個5G商用城市之一,上海是5G建設的排頭兵。在這裡,5G蝴蝶已經扇動了它的翅膀。

疫情催生各式“神器”

2月上旬,新冠疫情仍處於嚴峻爬坡期,都市返程人潮的腳步卻已無法阻擋。常住人口2400萬的上海,其流動人口超過970萬,位居國內第一,如何有效阻斷疫情傳播,保障人們身體健康,是擺在這座城市面前的一場大考;其中,各交通樞紐如何快速準確地為大量返滬人員測溫,便是極為緊迫現實的難題。

上海移動響應需求,迅速推出了5G熱成像測溫系統,實現在1-10米範圍內的機器非接觸式快速測溫,改變了原有的人工近距離、接觸式測溫手段;其測溫精度達到±0.3攝氏度,靈敏度0.1攝氏度,發現異常體溫時還能自動聲光報警。

數日之內,浦東國際機場、松江火車站、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等交通樞紐,以及諸多醫院、辦公樓、學校、企業園區等均部署安裝了這一系統,在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的同時,還解決了手工排查人力不足的問題,令測溫效率大幅提升,且視頻錄像和測溫記錄可存儲、可回溯,為城市構築起一道安全防護線。

當下,全球疫情形勢嚴峻,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航線遍佈世界各地,防控境外輸入病例的壓力巨大。在浦東國際機場,上海移動重兵部署了57套該系統,助力築牢口岸防線。

熱成像遙感測溫系統適用於人流密集的公共區域,社區如何做好大量居家隔離人員的管理?上海亦推出了5G解決方案——居家隔離遠程監測系統。

該方案是,在隔離人員家門上安裝一道智慧門磁系統,一旦有人從門口進出,傳感器探頭便能捕捉到信息,通過物聯網將警報傳送到管理人員的電腦或手機上,同步顯示該隔離者所在社區、門牌號、姓名和開門時間等。工作人員接到信息,即可及時聯繫對方,詢問是否外出。

據悉,上海寶山、嘉定、松江、金山、奉賢等多個區域的街鎮均部署了這一系統。

“24小時無縫管控為社區防疫增添了一把科學可靠的‘放心鎖’,還能解決一線人員疲勞值班問題,降低感染風險,有效緩解了他們的壓力。”上海移動松江分公司項目負責人陳潔如此評價。

無人機更是上海在疫情防控中使出的“大招”。在5G技術支持下,它的表現尤為亮眼,可送菜送口罩、進行空中消毒噴灑作業、循環播報防疫警示……國外媒體稱讚其為中國的高科技戰疫“神器”。

“41床的葛阿姨,45床的路阿姨,請你們走到窗口打開窗戶測量體溫。”疫情期間,在上海奉賢區的一處集中觀察點,一段無人機空中喊話亮了。

這是一架搭載熱成像測溫裝置的小型無人機在為疑似病例測量體溫,在距離病房窗戶3米的地方採集到了兩位阿姨的體溫數據。

5G時代:城市“變臉”

上海移動助力上海建設“雙千兆第一城”

醫療陣地上的新場景

“這位患者有廣泛哮鳴音,可能存在氣道痙攣,是不是能加一點激素,再用點解痙藥物?”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治療艙內,呼吸科醫生張鵬宇在手機端聽取剛採集的一位重症患者呼吸音後,迅速給出診斷意見。他用的是一款來自上海醫療系統的最新設備“5G無線聽診器”。

肺部炎症狀況是判斷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許多重症患者因無法停止高流量吸氧,進行CT檢查存在困難,聽診器便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傳統聽診器在穿戴防護設備後無法使用,這款“5G無線聽診器”僅一元硬幣大小,可用膠帶固定於患者背部採集聽診音,哮鳴音、痰鳴音等都能清晰分辨,因此在重症醫療陣地上大顯身手。

張鵬宇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成員,該醫療隊還可通過醫院新建的新冠肺炎防控5G遠程會診平臺,將數據實時傳輸到後方,實現遠程會診。

疫情防控期間,上海多家醫院均部署了5G+智能機器人,既有能夠消毒清掃、送藥的服務型機器人輔助醫務人員完成部分危險工作,亦有能進行CT“閱片”的超級助手型機器人,可將“閱片”時間從約10分鐘縮短到數秒內。

智慧醫療是上海在5G發展應用上的頭部板塊。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便與上海移動聯合打造了中國首個5G智慧醫療聯合創新中心,積極推進遠程醫療、智慧就醫、智慧物聯、人工智能等醫療信息化建設,目標是建設成為全國5G智慧醫療的示範標杆。

2019年6月,5G救護車在上海120急救體系與醫院急救之間首度聯合試水:在某心梗患者被抬上救護車那一刻起,位處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搶救室內的兩名醫生便通過顯示屏,與車內場景無縫對接:患者的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徵信息,連同救護車上患者的手指動作和臉部細微表情,都通過車載高清攝像頭和隨車醫生的AR眼鏡,清晰地“直播”在顯示屏上,彷彿將急診醫生“帶上”救護車,置身第一現場,協同參與急救。

5G救護車的投用,加速構建著城市的急救一體化新流程、新格局,患者“上車即入院”,急救干預得以前置——該次案例中,患者心梗搶救的“門球時間”得以壓縮15分鐘。

據瞭解,在4G網絡中,遠程會診最高可支持醫患兩側 1080P高清視頻,但存在實時性差、清晰度低和卡頓等問題。5G的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特性,能夠支持4K/8K的遠程高清視頻、VR/AR 技術會診和醫學影像數據的高速同步傳輸與共享,這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醫療領域尤為重要,可實現醫院內外大量醫療設備互聯,大力推動專家在線會診,提升診斷準確率和指導效率,助力醫療資源下沉,因而被視為“醫學界質的飛躍”。

上海移動提供的資料顯示,1月29日其為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周邊緊急開通7個5G宏基站,通過4G/5G聯合優化和擴容,實現該地區網絡能力翻了三倍。

“基於5G進行醫學影像傳送的遠程會診與遠程醫療,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這樣評價。

5G時代:城市“變臉”

2月18日,上海市公安局治安總隊應用無人機對白沙村居家隔離重點人員投遞食物和防疫物資

5G讓網課“魅力十足”

2020年上學期,“網課”一詞註定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疫情下,孩子們被動“禁足”於家。上海市宣佈,自3月2日起,全市中小學全面開啟在線教育模式。一個月後,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表示:在線教育工作總體平穩,大多數中小學生和教師對視頻課和學校互動環節表示滿意。

此前,在線教育的準備工作早已緊張有序進行。2月11日,上海移動首套“雲視訊同步課堂”系統在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完成安裝和調試。該系統可支持300人的小班課堂場景以及3000人的研討課堂場景,涵蓋日常教學所需功能,不僅具備文檔演示、電子白板等基礎課堂功能,而且支持遠程操作、問卷調查、師生實時問答等課堂新功能,大幅增強了師生互動。

這座城市的中小學生人數超過140萬,如此巨大的同步在線課程與互動需求,對網絡承載能力要求極高。據悉,移動等運營商為相關教學機構緊急擴容網絡寬帶,提供具備最高達150Tbps的多網分發能力、最高達100Tbps的內網分發能力的CDN服務,以及其他雲網基礎設施資源。

5G能為孩子們帶來的,絕不僅僅是體驗良好的“網課”。

上海徐匯中學的學生們領略全息影像教學的魅力已近一年——這所學校有著全國首個“5G+MR科創教育實驗室”,由徐匯中學、上海移動、影創科技公司攜手共建,2019年6月就已投入使用。

MR即Mix

Reality,指結合真實和虛擬世界創造新的環境和可視化三維世界。在課堂上,通過5G將全息影像與真實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在VR沉浸式體驗的基礎上,實現現實與虛擬內容共存,並可進行人機交互;難以講解的教學場景、現實生活中無法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或事物變化過程變得生動,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也變得直觀而形象。

“一個廣袤、神奇的宇宙就這樣包裹著你,那種無窮的魅力很難用語言描述。”有孩子“身臨其境”般體驗了太空遨遊後,意猶未盡。

雲上課、雲辦公、雲商貿……整座城市高效“雲運轉”背後,離不開上海在5G網絡方面的佈局與建設。1月21日,上海市經信委曬出成績單:全市已建成超過1.6萬個5G宏基站、1.3萬個5G室內小站,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重點區域5G網絡全覆蓋;全市千兆固網寬帶全覆蓋,千兆光纖接入小區2萬個,覆蓋家庭958萬戶,千兆光纖覆蓋率達99%,上海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5G網絡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2020年,上海計劃投資200億元,累計建設3萬個5G宏基站、5萬個5G室內小站,有望“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基本實現5G網絡全市覆蓋。

5G時代:城市“變臉”

1月底,上海移動率先為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完成 5G網絡建設

無人駕駛重卡上路

近日,復工後的上海洋山深水港重現繁忙景象:3月份,港區集裝箱吞吐量達163萬標箱,達到去年同期的95.3%。3月14日,全港單日裝卸作業量達6.29萬標箱,較去年日均作業量5.42萬標箱增長了16%。

洋山港是國內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全國首個“5G+智能駕駛”的智慧港口,由上汽集團、上港集團和上海移動攜手打造。在智能重卡示範運營項目區域,無人駕駛技術第一次在5G環境下,實現了港區智能化作業。

從洋山港碼頭到達物流園區,唯一的陸路通道是一座32.5公里的東海大橋,每天有超過3000輛重型集裝箱卡車從橋上經過。

一條32.8公里長的測試路線專門為5G重型卡車打造,上汽集團智能駕駛部工程師奚浩晨和夥伴一起,帶著智能重卡在反覆測試中進行學習。他們採集分析了大量的數據,覆蓋了所能想到的每個交通場景,讓重卡在面對各種路況時,能夠自動轉彎、停車、避讓、處理緊急情況,甚至能夠自己思考、學習、合作。

現在,5G智能重卡已成功實現在港區特定場景下的L4級自動駕駛、釐米級定位、精確停車、與自動化港機設備的交互以及東海大橋隊列行駛。

“重卡司機是非常辛苦的職業,一輛車、一個人、一雙眼睛、一雙手。當我們有了智能的物流系統,就像給重卡裝上了無數雙眼睛。”奚浩晨表示,不久的將來,通過5G網絡,人工智能將代替重卡司機完成勞累繁重的駕駛任務,人的雙手將被解放,機器正在從人的工具逐漸變為人的朋友。

而自動駕駛的實現,依賴於5G通信技術強大的速率,尤其是低時延特性。比如,在高速行進中,一個剎車指令,需要瞬間把信息送到車上作出反應,100毫秒的延遲,便可能導致事故發生。而5G時代,已可實現將延遲控制在毫秒級別。

目前,洋山港已完全覆蓋5G信號,上海移動在這裡部署了近百個5G基站,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也能夠保證信號通信安全穩定。

鄔賀銓說:“5G的強項就在於把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無縫融合,它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5G的出現,帶動了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走上產業化的應用。”

洋山港“5G+智能駕駛”重卡示範運營項目正式亮相於2019年8月,同一月內,上海市崇明區亦宣佈,將在中國移動等運營商的助力下,打造全球首個5G全覆蓋的人居生態島,而無人駕駛是其5G應用的重要領域。

發展空間超越想象

公共安全、交通、醫療、教育、娛樂……在5G賦能下,千行百業正在全面加速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中國移動工程師田豐說:“如果說4G是建一條高速公路的話,5G是在建一座城。如果說4G是為上網設計的,5G則是為萬物互聯設計的,將帶來全新的體驗。”

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從2020年到2025年,中國因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將為10.6萬億元,直接創造經濟增加值3.3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總產出將達到24.8萬億元,間接帶動的經濟增加值達8.4萬億元,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該院新發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3月,國內5G手機出貨量達到621.5萬部,佔總出貨量的28.57%,這是目前為止5G手機出貨量最高的一個月;當月5G手機上市新款型24款,4G款型僅11款。

國內三大運營商均制定了2020年5G手機發展目標,中國移動的目標為新上市100餘款機型、銷量超1億部、發展7000萬5G套餐用戶。中國移動預測,2020年5G手機出貨量將超過4G手機。

4月8日,三大運營商在線上發佈會上聯合發佈《5G消息白皮書》,提出了對5G消息生態建設的若干構想。這是對傳統短消息服務的全新升級,將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位置等信息的有效融合,是5G生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會上稱,將實現該應用的“快速商用落地”。

當天的發佈會上,有直播觀眾在評論區感嘆:“微信真正的對手來了”。

回顧歷史,中國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經歷了2G 跟隨、3G 突破、4G 同步到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每次通信技術的更迭,都會帶動新一輪產業升級和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

網絡上曾流行一個段子:以前我們看熊貓,2G時代看txt,3G時代看jpg,4G時代看avi,到了5G時代,我們就可以看“真正”的熊貓。

當下,5G新樂章已經奏響,萬物智聯的大門已經開啟。未來發展空間將超越想象。(記者 王劍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