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侍三朝皇帝,終成文臣第一人——明朝名臣徐有貞的奮鬥史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是一個奸詐又猥瑣的胖子,真實歷史中的徐有貞是否也是如此呢?他的一生是否也如劇所言呢?


歷侍三朝皇帝,終成文臣第一人——明朝名臣徐有貞的奮鬥史

《大明風華》中徐有貞


徐有貞,字元玉,蘇州吳縣人,原名徐珵。他身材短小,有膂力,為人瓊傑有志,當世討究世務,無不專精。

徐有貞少年時曾遊學北京,都御史吳訥見其論說多有超絕之處,驚異之,並將其推薦給國子監祭酒胡儼。胡儼初見有貞,以其短小,對其頗為輕視,臥床裝病不願意接待,隨口讓他賦首詩以為敷衍。待到聽完其詩之後,胡儼蹶然躍起,嘖嘖稱奇,大嘆其為“鼎鉉器也”即國之棟樑,從此之後兩人成為忘年交。

宣德八年(1433),徐有貞以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之時,宣宗親試其文,以為第一,遂升之為翰林院編修。他在翰林院期間,致力於深入研究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略之事。有人問他,你供職於翰林,研究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徐有貞則認真地答道,怎麼會沒用呢?如果皇上任用我做這些事,我如果不會怎麼辦?可見其志向遠大,未雨綢繆。而這些知識恰恰為他後來走向官場巔峰創造了基礎。

正統時,升任為翰林院侍講。時天下太平,而有貞獨擔心北方蒙古之事,上“備虜疏”數千言。英宗北伐,有貞上觀天象,嘆氣道:“上行必敗。”後果如其言。土木堡之變,英宗陷於瓦剌軍中,景泰皇帝監國,時物論紛紛,人心惶惶,徐有貞獨倡南遷之議,雖然遭到皇帝及於謙的反對,但是有貞之才卻得到世人認可。

是時,派文臣十五人守備中原要害,徐有貞被派往河南彰德。在彰德,徐有貞招流民,降賊寇,治理頗有成效。瓦剌軍退後,被召還升任為左春坊左諭德,仍兼侍講。但是此官職非有貞所願,於是以玉帶賄賂大學士陳循,希望能薦與皇上。陳循一如其言,但是景泰皇帝仍然記恨當年南遷之議,曰:“徐珵耶,謬計南遷也。”陳循無奈,只得建議其改名。這也就有了後來徐有貞的名字。

果然,改了名字之後,官運很快就變得亨通了。先是黃河于山東張秋之沙灣決口,景泰皇帝遣大臣治理,六年不治,民不聊生。徐有貞看準了這次機會,自忖對於治河有一定研究,於是上疏自薦,遂被擢升為都察院僉都御史,派往山東治河。到山東後,他親自探尋河道,尋找黃河決口的根源,借鑑大禹治水之法,提出先疏導河道,然後濬淤,隨之建造渠、堰、堤、閘等,或分流,或儲蓄,或阻塞決口,頗有成效。他治河三年,先後建造正堤一、副堤二、護堤四、水門大堰一、小堰一、蓄水之堰三、截水之堰九、導水之渠二、分水之渠二、洩水之渠五、制水之閘二、放水之閘八。他治水的經驗以及所修的堤壩對於後世黃河的治理影響深遠。回朝之後,因功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使。

歷侍三朝皇帝,終成文臣第一人——明朝名臣徐有貞的奮鬥史

此時已至景泰末期,景泰皇帝病重,大臣紛紛討論重立英宗之子為太子之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三日,石亨獨蒙景泰皇帝垂青,被召至郊壇齋宮,安排代行禮之事,親見景泰皇帝病重難起,必無生理。於是便在心中謀劃,立太子不若直接請太上皇復位,必得功賞。但石亨自己既無定計,也無信心。於是便找到都督張軏相商,兩人皆為武人,同樣拿不定主意。而張軏與徐有貞交好,他又深知有貞之才,所以兩人最終找到了徐有貞。

兩人見到徐有貞後,將其心中計較告訴了徐有貞,然後說道:本來先是要找大學士陳循商量的,還未曾來的及,便先找到了您。徐有貞聽後,意識到這可能是其官運的轉折點,趁機對石亨鼓動道:“陳學士往日在人前說你無功封侯,此事如何與他說。他見為首,請立東宮。若他得西邊難起,是的又會集百官懇請太上皇復位,是所謂必無功賞。切不令人知今事,只約內外典兵三五人,密為之,庶幾功勳有歸,權寵在己。”他又與石亨計較,必須將其中困難和變數儘量誇大,“方顯得吾輩功高”。一場本是可以和平過渡的皇位之爭,最終因為幾個人的私心,而演變成了一場政變。至此,南宮復辟之謀始得確定。

該月十四日,石亨等心中仍有所疑慮,至此又找到徐有貞。徐有貞慷慨陳詞,言道:“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遊畋,為赤子故耳。今天下無離心,謀必在此。”見石亨等人心中大定之後,隨即又問道:“不知南城知此意否?”他想確認下英宗是否已經得知了這件事。石亨等回言,曾經有人暗中將此事轉告了太上皇。徐有貞見其並不確定,督促他們道,此事關係成敗,必須得到明確的消息後才可以發動。石亨等遂離去。過了兩天後,他們又來到其住所,回言消息已經明確送到,連忙催問:“計將安出?”徐有貞乃登上屋頂,觀察天象,亟對石亨等言:“時在今日,不可失。”於是相與密語,人不可得聞。不久張軏又提出疑問:現在蒙古軍逼近都城,我們的計劃會不會受到影響?徐有貞否定道:正應該趁此藉口,秘密調兵進入城中,誰敢不同意?石亨、張軏又與其商量了一會才急忙離開,出去佈置。

徐有貞待他們走後焚香祈禱於天,並對家人說:成功則社稷之福,不成則家族之禍,“歸耶人,不歸鬼矣”。遂與石亨、張軏、王驥、楊善、陳汝言、曹吉祥等會合,收四門之鑰。夜四鼓起兵長安門,徐有貞仍令將門鎖上,以防內外夾攻。離開長安門,並鎖上門之後,徐有貞將鑰匙投入水窖之中。石亨、張軏等皆不知此事。

當時天色昏暗,石亨、張軏等人惶恐。張軏問徐有貞,事情能成功嗎?徐有貞信誓旦旦的說:“時至矣,勿退。”等到南宮城下,城門緊鎖,石亨等急叩城門,過了很久之後,才聽到城中隱隱有開門聲。徐有貞又命數十人以巨木舉撞城門,又令勇士爬牆而入,與城外之兵合毀城垣。不久,牆毀城開,城中暗無燈火。有貞等人入見太上皇於燭下。英宗呼問:“爾等何為?”眾人俯伏合聲請陛下登位。乃呼兵士舉輦來,兵士驚懼不能舉,徐有貞從旁幫忙,協助將輦抬起,一路攙扶以行。

此時天色突然昭明,星月輝光,英宗問有貞等人,各自為誰,眾人以姓名、官職以對。眾人在徐有貞等人的引導下一路潛行,來到奉天殿。有衛士欲以椎擊打有貞,得英宗叱止。等到英宗坐上皇位之後,鐘鼓齊鳴,百官開始上朝。景泰皇帝聽到鐘鼓聲,問左右曰:是于謙在召集眾臣嗎?左右答道:“是太上皇。”於是嘆道:“哥哥做好。”此時,南宮復辟算是有驚無險的成功了。

綜觀整個南宮復辟的過程,徐有貞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他並非首倡之人,但是若非他從中鼓動,石亨等人也不可能堅持此謀。至於整個事件的謀劃以及實行,皆為有貞從旁策劃與主導。足可見其性格之果決、心性之堅定、孤注一擲之魄力、行事之冷靜與謹慎、對於實事判斷之精準。相對於石亨、曹吉祥等人,徐有貞的功勞其實遠高於他們。

歷侍三朝皇帝,終成文臣第一人——明朝名臣徐有貞的奮鬥史

正如徐有貞所料,他的官運經過復辟一事後得到了質的改變,徹底走上了人生巔峰。

英宗復辟當日,即命徐有貞依舊為左副都御使兼翰林院學士,掌文淵閣事。明日,于謙誅,升兵部尚書,兼職、掌閣事如故。時石亨已由武清侯升為了忠國公。徐有貞於是對石亨言:希望能夠在兄之後也能封得一官爵。於是石亨入言於英宗,遂被封為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仍供職文淵閣,賜勳號、散官及章服、玉帶,三代內可世襲錦衣衛指揮使,並可身免一死,子免二死。

徐有貞不僅進入了文淵閣,成為了內閣首輔,還被封為了武功伯,並以伯爵掌閣事。在整個明朝這樣的事都非常罕見,徐有貞可以說在當時已是文臣中的第一人。也難怪徐有貞在聽到伯爵之封后,沾沾自喜。當英宗賜予誥券時,甚至沒有避嫌,自為作誥辭。其中稱自己:“資弘毅而秉忠純,貫天人而通今古”、“作鎮北州,勤王展略;治河東郡,纘禹成功”等。既貫通天人古今,又自比纘助大禹治水。

英宗對徐有貞非常信任,一日數次召見,往往側席以待,或者允許其不時自赴。有貞愈自喜,盡言所欲言,學士李賢則從旁襄助,英宗施行若流。

徐有貞既得英宗信任,自謂賢臣之遇明君,欲稍稍持正,盡力避免與曹吉祥及石亨同流合汙。而這也成為其恩榮由盛及衰,直至最後被貶黜為民的轉折點。

曹吉祥與石亨自詡復辟之功,請求封其黨羽為官者無虛日,而徐有貞既掌內閣,於是便採取一些措施將這些官員進行縮減、廢除。後來御史楊瑄彈劾曹吉祥侵佔田產無數,英宗詢問徐有貞的意見,有貞表示讚許,並建議吏部記錄楊瑄之名,以備後用。雖然曹吉祥並未被處罰,但是他對於徐有貞的做法甚為嫉恨。本來曹吉祥是想聯合徐有貞來對抗石亨之權,所以以前徐有貞的建議他往往也從中纘助,是以能盡數實行。至此,曹吉祥便絕了這份心思,開始盡其所能在英宗前誹謗徐有貞。多次將偷聽到的兩人密語傳之外廷,並在英宗前造謠說是徐有貞自己所傳。從此之後,英宗對徐有貞便沒有以前那麼信任和親密了。

而曹吉祥與石亨兩人更是暫釋前嫌,聯手誹謗、誣構徐有貞不止。終於有一次,兩人找到了徹底扳倒徐有貞的機會。

時十三道御史張鵬等人因石亨在朝中越來越肆無忌憚,密謀聯名上書彈劾石亨。而石亨則提前得知了此事,先發治人,到英宗面前事先構陷他們,這導致英宗大怒,將張鵬等人打入獄中,並命錦衣衛追究主使之人。錦衣衛承石亨、曹吉祥之意,先是說右都御史耿九疇及副都御使羅琦為主使者,後又進一步調查說是徐有貞與李賢實為最終主使之人。英宗大怒,令科道官聯名彈劾徐有貞、李賢專權威福,排斥勳舊,並將兩人下獄。恰逢當時天有大風、冰雹,而曹吉祥家尤甚,英宗感悟,遂降徐有貞廣東右參政,毀其誥命,停造鐵券。

即便這樣,石亨、曹吉祥仍然不放心,必要置徐有貞於死地。他們先是命人假冒致仕吏科給事中李秉彝,入殿上奏彈劾曹、石二人,其中又有諷刺英宗復辟之語。英宗看後勃然大怒,問其話則只是低頭不答。英宗記住其牙牌上的名字,並讓人查其履歷。結果發現李秉彝早已去世。後來追究主使之人,曹、石二人便以徐有貞相熟之泰州宦家子馬士權為主使,而其目標則直指徐有貞。此時徐有貞已然出發,英宗又令人追捕,並逮捕馬士權。但馬士權頗為敬佩徐有貞,拒捕承認此事。此獄半月未決。

後來曹、石二人又進一步彈劾徐有貞,其中包括有貞所得誥封自為其辭,且抄襲其他誥封中語混編之,“禹帝王也,何得雲纘“,所選封地武功是曹操曾經始封之所,等等不敬、不軌之事。英宗以其罪不容誅,但因罪在赦前,發有貞雲南金齒為民。至此,徐有貞被徹底從權力場中驅逐了。

直到後來,曹、石二人謀反失敗被誅,在李賢等人的努力下,徐有貞之冤才得以平反,而他這才得以回到家鄉為民。後來卒於家中。


歷侍三朝皇帝,終成文臣第一人——明朝名臣徐有貞的奮鬥史

徐有貞的《武功集》

徐有貞負經濟之才,學究天人,卻一生都在追逐權力。而為了獲得權力,更是無所不用其及,包括讀翰林時的肆究於實務、景泰時的南遷之議、改名之舉及與曹、石合作發動南宮復辟、自持正道等。

專精實務使他日後處理政務時能夠遊刃有餘,也成了他的進身之階。南遷之議則讓景泰皇帝對其產生了記恨,阻礙了其官職的升遷。改名之舉使他擺脫了景泰皇帝對他的既有印象,其才學得以施展,官職得以煥發新春。

至於與曹、石合作南宮復辟則讓他事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不僅被封為武功伯,還可以世襲,並且入內閣得為首輔,得到英宗皇帝的充分信任。明代文臣得封爵者非常少見,劉伯溫即便被封為誠意伯,卻也只及於自身,並未世襲,而他也未曾擔任過宰輔。由此可見徐有貞之榮寵。這也難怪其會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忘行。其不僅自撰誥封,且其中的自誇之語成了後來獲罪的理由之一。

至於其在得到權勢後,自持正道,撇清與曹、石二人的關係,拒絕與其同流合汙,恰恰成了招禍之源。曹、石二人本為小人,與他們合作,本就是與虎謀皮。即便是他不打擊他們的勢力,也同樣會遭到排斥,結果也同樣會如此。曹、石、徐三人因為南宮復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他們的勢力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太監、文臣與武將。雖然是不同類型的勢力卻都在追逐朝廷權力。他們相互之間本就是對抗的關係,即便是其中有兩者合作,最終也必會走向對抗。而在這種權力角逐中,徐有貞失去了以往的謀略和心計,與雙方同時開戰促成了雙方的合作,本就是必敗之舉,尤其是在他們更為英宗寵幸的情況下。與虎謀皮,終將為虎所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