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荊浩(850年—?),五代時期的繪畫大師,河南濟源人氏,為避戰亂,隱於太行山洪谷,因自號洪穀子。荊浩繪畫以山水為主,文獻記載其作品甚多,現存公認的真跡唯《匡廬圖》一幅。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1.荊浩(五代)《匡廬圖》,絹本,水墨,185.8×106.8 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匡廬圖》的藝術成就

造景:主峰危聳,群山競立,瀑流奔瀉,林木蔥鬱,橋樑、屋宇佈置其間,行人、船伕活動其中,既有雄奇壯偉的整體自然景色,又有可遊可玩的細緻生活景觀。

構圖:近景、中景、遠景渾然一體;高遠、平遠、深遠妙用無間。其成熟的造景與構圖,意味著山水畫的一種圖式已經形成,謂之全景山水圖式。

筆墨:唐代水墨山水雖有記載,未見真跡,荊浩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匡廬圖》筆墨相濟,在表現山水真實感的技法上大有突破。

《匡廬圖》的全景山水圖式與筆墨相濟的水墨技法,代表著唐末、五代山水畫的非凡成就,堪稱傑作。

《匡廬圖》的深遠影響

《匡廬圖》對後世山水畫最大的影響是其全景山水圖式的創意。

孫承澤(清)《庚子消夏記》說他看了此圖“方悟華原(范寬)、營丘(李成)、河陽(郭熙)諸家,無一不脫胎於此者。”是的,孫氏提到的幾位北宋繪畫大師,都繼承、發展了荊浩所代表的創意,以全景山水而著稱。姑舉二例。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2. 李成(北宋)《晴巒蕭寺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3. 郭熙(北宋)《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全景山水始終是北宋山水畫的主流。當然,這個主流的形成,也有五代時期其他幾個大師的影響,如荊浩的弟子關仝,還有南唐的董源、巨然,但荊浩的創意是具有代表性的。

至南宋,全景山水圖式不為當時大家如馬遠、夏圭輩所樂用,但其實已作為山水畫的經典遺產積澱下來了,所以,到了元代,終於以新的面貌重現於黃公望、王蒙諸大師之手。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4. 黃公望(元)《天池石壁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5.王蒙(元)《青卞隱居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畫家如雲,全景山水仍為山水畫的重要圖式,儘管在採用這一圖式時善變者求變並且能變,但總不改全景之基本構想,即便是石濤那樣的獨創主義大師亦然,就不必說那些以摹古為能事的諸公列位了。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6. 唐寅(明)《看泉聽風圖》 南京博物院藏

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

圖7. 石濤(清)《細雨虯松圖》 上海博物館藏

細心善解者可以通過比較發現:從圖2到圖7,山水圖式雖有基於時代審美風尚和畫家藝術個性的演變,但皆與《匡廬圖》所代表全景圖式有關,由此可見全景山水圖式的影響至遠、至巨,套用沈括(北宋)《圖畫歌》“荊浩開圖論千里”的讚詞,不妨說“荊浩開圖闢千年”——荊浩《匡廬圖》所代表的全景山水圖式開闢了千年山水畫的局面。

《匡廬圖》的命名和遞藏

《匡廬圖》(江西廬山古名匡廬)是清代學人的命名,並無依據,想當然耳。此圖所繪景色明顯具有北方山水特點,應該是以荊浩隱居之地太行山的山水為原型加以創意而繪成。

此圖初為北宋佚名氏收藏,後入南宋內府,又入元內府,元末流入民間,有明一代,不為世人所知,清初為孫承澤購得,乾隆年間入清內府,辛亥革命後成為故宮博物院文物,1949年被轉往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樣流傳有序的作品,斷為荊浩真跡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