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談大餅:如果比特幣是創業 比特幣的11年創業成功嗎

比特幣已經滿11歲了,所以現在是時候來看看這項技術到目前為止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

根據全球區塊鏈商業委員會發起的一項民意測驗顯示,如果你正在使用比特幣,那麼年齡很可能是在18至34歲之間,而且基本上是在最近五年才開始接觸比特幣。一般來說,普通人只擁有很小一部分(或是最多一個)比特幣,但是巨鯨卻擁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的年齡和TCP/IP協議一樣大,那麼基本上算是能夠看到計算進化和互聯網盛行的一代人;如果你還年輕,可能已經習慣了現代網絡技術,基本上也是在觸摸屏時代里長大,那麼估計比較清楚比特幣是如何誕生的。但是,就在比特幣白皮書誕生11週年之際,我們依然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比特幣究竟還要等多久才能變得像推特或Linux那麼普及?十年?還是二十年?

大李談大餅:如果比特幣是創業     比特幣的11年創業成功嗎

如果我們單純地從普及應用角度來看,比特幣並不算成功。但是,比特幣給我們指明瞭一個方向,更是一個讓我們能夠真正顛覆現狀並最終改變人們互動方式的最佳機會。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在日常生活裡使用比特幣?這個基礎技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融入到人們的財務生活裡?對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也只能聳聳肩,因為沒人知道。

如果單純地從商業角度來看,比特幣似乎撐不過十年,但它仍然活了下來。

Linux、推特、Facebook、PS4、以及Netflix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所具有的要素,都無法從比特幣身上體現出來,至少你無法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啟動人工智能應用寫一部《哈利·波特》小說。比特幣並沒有像推特那樣改變全球金融市場,也沒有像Facebook那樣受到嚴格審查。

一些比特幣支持者們可能會辯稱,將比特幣與推特和Facebook進行比較是不公平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比特幣身上既有金融工具功能,又有技術屬性,它就像一家初創公司的產品一樣,只不過現在可能處於“alpha”階段,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逐步升級到“beta”階段——這是個好主意,但需要再過一兩個夏天才能看到比特幣慢慢“發芽”。

2006年,當我們第一次體驗Spotify時,就知道那將是流行音樂的未來,因為Spotify讓人們擺脫了CD的束縛;1998年,當人們第一次將Mandrake Linux的副本粘貼到奔騰計算機裡的時候,我們看到計算的未來,因為Linux將人們從付費軟件中解放了出來;從開發人員的角度看待比特幣時,看到的卻是數字、炒作和騙局;然而,對於那些想要抓住“下一件大事”(Next Big Thing)的人來說,比特幣會在不久的將來顛覆傳統銀行和商業。

是的,比特幣正在逐漸升溫。

比特幣不是一個“急性子”,它很慢熱,需要再有5-10年才能真正爆發。不僅如此,當比特幣普及時,也許並不會像Facebook或Netflix那樣隨處可見,也不會成為瀏覽器裡的應用程序,它很可能會像Linux那樣隱藏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但是,比特幣會根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根植在貨幣與世界之間的互動之中,它將成為人與機器之間、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使用的貨幣——比特幣會變得非常有用,但同時又沒有人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