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雲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曹植是大才子,但凡這種大才之人,詩作第一句便可見真章。“明月照高樓”,簡單五個字,畫面、境界、氣象全出。有時候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你苦讀多年求一佳句而不得,而有人隨口一句,就自帶風流。


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七哀詩

古來,高懸於天邊的明月與相思如影隨形,皎潔的月光傾灑出一片流光,那是思念在無聲蔓延。有時候熱鬧會叫人心煩,有時候寂靜更叫人心寒,黑夜竟讓斷腸愁緒無處躲藏。十年,對於一個獨處深閨的婦人而言,過於漫長,積攢在心口的抑鬱惆悵無處安放,她盼著良人早日歸來,遠行的良人卻音信全無。有人在想你、念你,等你、怨你,你可知曉?散佈在血液裡的愁苦,同嚥下的苦酒一般,讓人在沉醉中清醒。一個女子的哀怨,七尺男兒曹植竟都懂:那是身如浮萍飄忽不定的不安與不能釋懷。處在高處的雄心壯志,處在低處的卑微淒涼,命運將一個人的人生分為前後兩個半場,遍歷張揚快活與低落消沉。建安如巍峨的高山,是他難以逾越的分水嶺,恩怨情仇變換如此之快,讓他有些措手不及,想要奮力掙扎,卻驀然發現自己的手腳已被無形的繩索捆綁。


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七哀詩


他自有年少氣盛的資本和實力,洋溢的才華令世人矚目。此時,他是人人追捧的少年才俊,正值風光無限,自是無暇顧及居安思危的道理。呼朋引伴,把酒言歡,引吭高歌,愜意至極,完全是富家子弟的做派。其父曹操更是“特見寵愛”,對這個“每見進難問,應聲而對”的兒子刮目相看、讚賞有加,一度將他視為宏圖霸業的下一任繼承者,籌劃著將一手打下的江山傳承給他。“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想要馳騁沙場、揚名立萬的渴望,顯露無疑,而雄心壯志之餘,多少有些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優越感。


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七哀詩


他卓爾不群的天賦成就他,也耽誤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過度的自傲便成了狂妄。曹操一直以來望子成龍,可曹植稍後的表現著實欠佳,讓耐心實在有限的父親失望透頂。當一個人對你持有堅定的信心時,不要讓他有所動搖,因為一旦信任坍塌,恐怕再無重建之日。世間有些東西是不能傷的,比如人心。若是沒有比較,也許曹植的不盡如意就不會如此明顯,可惜的是,與他同父異母的兄長曹丕的光芒這時愈發耀眼。與曹植的放浪形骸不同,曹丕自重自持,懂得何時該犀利,何時該收斂。曹丕性格上的優勢彌補了他才華上的不完美,最終曹操思量再三,“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落選的曹植一定是心有不甘,可失敗來得這麼快,讓他來不及自省反思,一切就已成定局。


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七哀詩


當輝煌過後,人走茶涼,只有自己一個人獨嘗落寞。他不願親歷的是非還遠沒有就此結束。曹操叱吒風雲數十載,締造了三國鼎立中的曹魏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時間,豪傑彙集在他身邊,助他征討四方,平定割據,隨即統一中國北方,揚名立萬。不論何等大英雄,終究也是凡人,逃不開生老病死的定律。公元220年,爭霸一生的曹操撒手人世,從此與子孫陰陽相隔。曹植又何嘗不想建功立業,繼承父親雄偉慷慨的氣魄,以及清峻凜然的建安風骨,可事與願違,他的人生因為父親的去世,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出所料,曹丕子承父業,成為曹魏政權新的霸主。在他準備大展宏圖,開疆闢土的的同時,沒有忘記時刻提防兄弟曹植的一舉一動。曹植被分封至京城以外,讓他最大限度地遠離政治權力的中心。生他養他的這片沃土,卻沒有他的容身之所。家不是家,兄弟不是兄弟。他成了曹丕的眼中釘、肉中刺,有他存在的一天,就無曹丕安寧的一日。於是,曹丕想方設法地將曹植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設立監國使者,以防他圖謀不軌。“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壓抑和不滿,他不忍看著兄弟之間,沒有任何感情可言。不能共生,比陌生人還要冷漠。他懂得兄長的擔憂和顧慮,唯恐防不勝防,被他鑽了空子。親情成為政治權力的犧牲品,在無休止的慾望中,被碾壓得粉碎,只剩下冷冰冰的防備和敵視。若是父親泉下有知,看到他們兩兄弟之間彼此猜忌,手足相殘,該作何感想。滿腔抱負無處施展的曹植,面對兄長的嚴密防範,不由得心灰意冷。他是多麼渴望無拘無束地投身政治,踏著父親曾經的足跡,去追逐自己的理想,有朝一日,成就一番偉業,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悲哀的不是他不願付出,而是無人回應。曹植說過:“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應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動盪不安的建安時代,多少名人志士甘願以身效國,深受父親薰染的曹植,也是如此,甚至慾望更加強烈。他渴求兄長能夠明白他的一片苦心,是真心實意而非虛情假意或別有所圖。只可惜,空有一腔熱血,換不來君主的信任和賞識,這與一心愛著丈夫,卻被丈夫離棄的怨婦有何分別,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沒了活下去的理由,行屍走肉一般,再無半點生氣。曹植是在抒發棄婦的百轉愁腸,更是在抒發自身抑鬱不得志的委屈與無奈。原來天底下的自作多情,說穿了,都如出一轍,有著驚人的相似。劉履道:“子建與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異勢,不相親與,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慮也。”曹植的心,曹丕不懂,也不願懂,他寧願與他世代為敵,也不願“引狼入室”,而劉履卻都懂。一個旁觀者,比當局者更明白事理。得不到緩解釋放的憤懣,只得寄託在別人的故事裡。


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七哀詩


月光籠罩大地,悄悄爬上高樓,不經意間撩撥起綿延不絕的思緒,腦海升騰起牽腸掛肚的那個人、那些事,無盡的哀愁混合著朦朧月色反而愈加清晰。出門遠行的丈夫,茫茫十年間,了無音訊,作為他的妻子,終日裡形單影隻,在窗臺張望,在月下徘徊,等了一日又一日,卻還是未能等來那張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濃烈的愛漸漸被淡淡的恨所取代。他為塵,她為泥,本可以共生的兩個人,如今卻分道揚鑣,一人為輕塵四處飄散,一人為濁泥落入水底,塵與土的浮沉之間,代表了兩段沒有交集的人生。曹丕自繼位之後,不念及一絲手足之情,絕情地壓制著自己的親兄弟,沒有給曹植一絲空隙。曹睿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毛遂自薦,懇求給自己一個機會,卻終究以失望收場。他是濁泥,君王為輕塵,一天一地,再難團聚。他內心的渴求,他人不願接受,更不願成全,能夠在曹丕、曹睿身邊效力,是他畢生的希望。但願自己能化作一陣西南風,投奔兄長的懷抱,以求一線生機。曹丕對他冷眼相看,無時無刻不是用質疑的眼光打量他、端詳他,似乎想要一眼看穿他的破綻,隨後好痛痛快快地置他於死地,以打消心頭的顧慮。曹植當然知道曹丕的所思所想,所以試圖展示自己的清白,他對現有的江山並無絲毫的覬覦之心,不過是想求個實現“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機會。可君主的心,不是旁人可以隨意左右的,曹丕一天不卸下防備,曹植一天就難以實現理想。

時間久了,再火熱的心也會逐漸冷卻的。處在困窘之際的曹植,迸發出與先前完全不同的力量。意氣風發之時,他騎馬射箭,遊山玩水,所作詩篇也大抵出於此類,沒有深刻的感觸也就寫不出深刻的內涵。落魄潦倒時,卻在失意當中將漂泊罹難的孤苦、有志卻不得志的愁悶,傾瀉出一篇篇經典之作。也許悲劇更能發人深省,這是一股潛藏的力量,以振聾發聵之勢喚醒心底沉睡的英雄情結。自古以來,生不逢時的文人墨客大有人在,他們多是身世飄零,卻懷揣著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期許一位伯樂,開啟光明的仕途之路。只是,結果總是不遂人願又不盡人意。畢竟這個世界上,幸運兒太少,縱有滿腹詩書才華,還要應和時代的步伐並順應歷史的選擇。不是你我想要得到,就一定能夠得到的,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曹植描繪的怨婦形象,有著太多人人生的縮影,引發了太多人感情上的共鳴。讀罷全詩,恍然大悟,那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原創作品#


邂逅醉美古詩詞 曹植/七哀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