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昌:高收入和低收入的群體,都不太會買新能源汽車

李紅昌:高收入和低收入的群體,都不太會買新能源汽車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紅昌

出品 | 搜狐智庫

編輯 | 鄭青春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佈公告,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那麼,如何看待當前延長免徵購置稅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影響?搜狐智庫連線了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紅昌。

李紅昌表示,延長新能源汽車免徵購置稅是國家應對疫情,刺激內需的短期政策,對於短期具有鼓勵和促進汽車消費的作用,但是它的效果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有限購指標城市對於指標的投放力度、匹配力度,否則整個的政策效應會受到很大折扣。

李紅昌進一步分析,從有無指標限制政策的城市來看,對於有指標限制的城市,涉及到新能源汽車投放的數量、節奏和力度的匹配。由於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和向綠色交通的轉型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所以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更多的是針對存量的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更新替代,這是最重要的政策取向,而不是在新增新能源汽車上來加力。

“對於像北上廣深這樣有嚴格指標管控的城市,新能源汽車的增量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新增指標的擴張,第二是存量指標的更替,即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更換。”李紅昌說。

他表示,新能源汽車需求最集中的空間,也恰恰是在這些受到限制的城市中產生的。這些城市在疫情之前對於汽車的需求就遠遠大於供給,北京的購車排隊都到2025年之後了,這種情況下對於特大城市的指標考量就非常重要。

“限購指標的放開涉及到一個特大城市、有指標管控的城市怎樣來對待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問題,這些城市在可預見的一兩年內,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疫情管控的需要,會鬆動和擴張一些新能源汽車的購置指標。”李紅昌認為,在這樣一種格局下,未來順應短期目標的需要,特大城市都會適度的增加新能源汽車的投放指標。

但李紅昌同時指出,就特大城市、有限購指標的城市來看,總量的管控來看不可能取消,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指標的投放更多是體現出未來的指標提前在近一兩年投放,之後可能會隨著城市交通的恢復正常,不得不削減未來的新能源汽車投放指標數量,這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

在存量更替上,李紅昌指出,對油車的使用者來講,切換到新能源汽車的可能性極低,因為還是油車更加便宜,可選性更強,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新增新能源汽車產生的數量還處在一個謹慎保守的階段,目前並未看到相關的政策對這種油車的置換有特殊的鼓勵。

對於沒有指標限制的城市,李紅昌表示,廣大的鄉村、鄉鎮地區,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其實極其微弱,原因在於新能源汽車不太符合這些地方的市場需求特徵。

“比如說,這些地方需要客貨兼用,還要物美價廉,就像一輛汽車可能價格幾萬塊錢就能搞定,對他的生活、工作就有巨大的幫助,這方面新能源汽車還做不到,除非未來在成本、在補貼方面能夠和中低檔的油車有競爭力度,近期還看不到這種趨勢和苗頭。”李紅昌解釋說。

李紅昌還表示,從消費者的支付能力看,高收入和低收入的群體不太會買新能源汽車,特別高的收入群體對新能源汽車反倒不是特別喜歡,因為這部分群體更多的追求品牌和檔次,這是油車才具備的特性。

“低收入群體也基本上被排除在價格接受範圍之外,只剩下中等收入群體或者中產階層,在城市中排隊搖號的也基本上以這些群體為主。隨著未來的經濟發展,這部分的需求空間還在穩定可上升的階段,因為中產階層的群體處在一個擴張和增加的階段。”李紅昌表示。

對於延長兩年免購置稅是否會減緩新能源汽車由補貼時代向市場時代的過渡,李紅昌表示,這是政府應對疫情的臨時政策,政策會對市場化進程、對於廠商的行為和消費者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它不是政策最主要的著力方向。因此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就發展的總趨勢是穩定不變的,還在穩定的推進市場化進程中,不會因此減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