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進入臘月以後,各個鄉村集市就聞到了濃濃的年味兒。鄉村集市也比平時更紅火熱鬧,來這趕集的不僅有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還能看到許多尋找懷舊鄉愁和留戀農味兒食品的城裡人。看到鄒平縣城的大集搬遷,勾起了很多關於集市的往事回憶。集市,顧名思義,有人的地方就有買賣,買賣人扎堆兒,時間久了,有了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就是集市。五天的一個集,可不是村村都有。除了縣城、鄉鎮駐地就是規模比較大的村莊才有集市,要想立個集市,不是個容易事,不能和近距離的集市有衝突,不僅規劃好還要請劇團戲班唱上幾天的戲,大張旗鼓地慶祝一番。

在我老家趕集農曆每月的一六有西董,三八趕鄒平,四九去周村,五十上段家莊,二七是家門口的新民集。相對於周村鄒平集,新民集要小得多,趕集就是一頭午的事,都是一些熟人熟臉,經營一些農副產品。下午有個修鞋的小攤和打鐵的攤主要等到下午等顧主前來領取修理物件才能收攤。新民集由來已久,清朝年間的鄒平縣誌就有記載,縣城東南逯家莊(民國時改稱新民)有集。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民集在供銷社門市部前的道路上,從西到東依次有收雞蛋、賣雞鴨鵝兔、賣顏料、老鼠藥、編織品、冰糕麻花等,再是蔬菜種子、蔬菜水果。有一條通往大隊(村委)的道路是糧食市和交易一些麻繩、草編類的土產市,往北通往學校一條衚衕叫韓家衚衕,是雞蛋市,都是自家散養的雞蛋放到葫蘆瓢子裡零賣。有量體裁衣、剃頭刮臉、修鞋補鍋及打錫壺的穿插在各個角落,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村的村民和周邊的群眾每逢集市都要到集上逛逛,吃不了的蔬菜換點零花,糶上一袋子糧食派個用場,攢下的雞蛋賣了打油稱鹽,壞了的鞋子補補再穿,買支麻花包個大菜包,碰上熟人聊聊家常。這小集市不但活躍了一方經濟,也方便了周邊群眾。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由於集市在上學的路上,放學後都喜歡在打錫壺的攤子前觀看。打錫壺一般都是在冬天,那時候鋁製品還沒有興起,農村水壺多是用錫打製的。錫壺用上一段時間就會漏水,要再次翻新。見打錫壺的匠人拉起風箱,把爐火燒旺,把舊錫壺放到小鐵鍋裡融化成錫水。這時候動人的時刻到了,大家瞪起眼睛,看融化的錫水瞬間就成為一張耀眼閃亮的錫板。只見匠人用火鉗夾起鐵鍋倒入腳下的木質夾層板中,口中唸叨“哈酒,醉了”,錫水倒進去,腳一踩夾板,錫水均勻地攤在夾板中,冷卻後錫板光澤如新。用剪子把錫板剪成喇叭狀用焊錫封住口,再用剪子當圓規畫出壺底,壺身壺底焊接後,再做壺嘴壺把。如果壺主在一旁,還要按照主人要求做成輕便或者厚重的水壺。除了打錫壺,還做酒壺,雖然酒壺小,但是做得更精緻。煤油燈燈頭、燈芯做錫壺的工匠也很擅長,攤子上有各種形狀煤油燈燈頭。看完打錫壺,孩子們主要是等人家收攤子後找地上散落的小錫塊,積攢起來能夠賣零花錢。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春暖花開和小夥伴們最喜歡的是喂小兔子。經不住哭著喊著大人給上幾毛錢,到集上去挑幾隻小兔崽,小兔論個賣,用手提起兔耳朵一掂量,估計好了大小,找明白人一手抓住兔子後背,讓四腳朝天,從下面扒開毛辨別公母,一般都是多要母的少要或不要公的。有一次,讓人給挑了一對小兔,說是母的,結果長大了全是公的,看來挑兔子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雞蛋,過去在農村就是人們的錢袋子,從日常用的醬醋鹽到學生用的橡皮、鉛筆、作業本都靠為數不多的雞蛋。一般五天一個集能攢夠十個雞蛋,用葫蘆瓢子端到集市上去賣,七十年代末大約十個一元五角左右。那時候,雞蛋個小,基本是白皮蛋殼,十個有的還不到一斤,所以論個賣,誰的雞蛋個大,就賣個好價錢。我家的雞是姥孃家給的品種雞,雞蛋大約六七個一斤。在集上賣雞蛋時,收購站女工作人員認為是鴨蛋(當年鴨蛋鵝蛋都比雞蛋便宜,牛羊肉也比豬肉價格低),拿起來聞了又聞,放心不下,多虧鄉親們說我們這沒有餵鴨子的,小孩子還能騙你嗎?那女收購員才買下那一瓢子十個雞蛋。還有一個專收雞蛋做生意的老人用一張紙密密麻麻記錄了雞蛋從一斤幾兩到十幾斤的價格,他收雞蛋根據秤上的重量再看紙上換算出的價格就輕鬆地付給賣主價錢,不用算盤、計算器,也不口算、筆算,可謂一勞永逸。賣雞蛋的嫌他的稱杆翹得高,開始爭執起來,稱杆高就證明數量少,如果買東西當然反過來喜歡稱杆高的,這是賣心和買心兩不同啊。據經驗的老人說,他買時幾斤幾兩的買,一戶一個稱杆高,到他賣時,一次過磅秤,這裡面斤兩出入不小,就是不玩秤,也賺大發了。一年,我在集上賣水蘿蔔。還沒開張,就來了一男一女兩位收稅員,那女的還挺秀氣,讓我交一毛錢的稅錢。我說還沒賣掉一斤蘿蔔,手裡沒有錢,賣後就交稅。收稅員走後,那天只有人問沒有人買,始終沒有賣一個蘿蔔,也就沒交稅。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八十年代初鼠災橫行,賣老鼠藥的成了熱門職業,老鼠藥參差不齊,不是不管用,就是把貓鬧得幾乎絕跡,不過賣老鼠藥的嘴皮子利索,站在那裡拿著小木棍振振有詞。我走到前說:“你的藥不管事。”賣老鼠藥的馬上回駁:“老鼠吃了沒了氣。”說話真趕趟,只是拿了老鼠藥又用手又拿著包子吃,掉到手裡的包子餡趕忙接著舔到嘴裡,也不怕鬧著。還有修鞋的鞋匠,是為數不多在集上吃午飯的。那鞋不管髒臭,可是伸到裡面一針一線密密縫起來的,吃飯的時候也不洗手,也沒有水洗,把麻花用髒兮兮的手一擰泡到碗裡從暖瓶裡倒上水就吃了。賣種子的老頭就喜歡在集上眾目睽睽之下吃鹹鵝蛋就饅頭,那鵝蛋醃得發黑,老頭也不怎麼吃,可是每集都有,就像道具一樣,光看不吃,不過蒼蠅倒是招來不少。別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那時候這種情況大有人在。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自家養的豬得了病,找獸醫治不好,收購站沒賣掉怎麼辦?殺了賣肉,在集上掛起來就賣。一不過年過節,二不是專賣肉的屠戶賣哪門子肉?“這不牆倒了,把豬腿砸傷了,沒辦法,又給了它個痛快,來了一刀”。這麼打掩護說是為了好賣好處理。其實不說謊買肉的也明白,只要便宜就行,那時候窮呀。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過年的時候新民集市也是更加熱鬧,男喜炮仗女愛花。臨莊的楊堤村焰火遠近聞名,五十年代曾經進京參加過國慶慶典,村裡家家戶戶卷鞭炮,春季前在集市上出售卷的爆仗,為了展示自己“傑作”,在集上不時地你放一個,他放一支,弄得不大的集市烏煙瘴氣、震耳欲聾。新民村是有文化底蘊的村莊,這裡的武術有良好的口碑,也是有名的書法之鄉。在集市上賣字畫是最顯眼的地方。當年一些老輩私塾先生、名流鄉賢還健在,精心創作“四扇屏”“六扇屏”和對聯掛在供銷社外牆上展示,還向觀看的人群講解書法作品內容內涵。九十年代後,由於村內改造,集市搬遷到了村南老周鄒路上,趕五集(五天一集,每天一個集)的商販也越聚越多,除本地農副產品以外,海鮮凍魚、外地果蔬也閃亮登場,不大的集市,商品逐漸豐富起來。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現在年過九十久居縣城的大姑父在前幾年理髮還要到新民集去,到了那裡他才覺得踏實。他喜歡的長壽糕、桃酥非新民集上的不吃。回老家時,父母都選擇新民集這天,不買東西也要去看看。新民集也是百年老集,在文革時期許多集市都曾中斷過,有的停止又復立,而這個集市卻傳承不衰。如今,集還是那個集,日子還是二七,地方還是那個村,因為這裡有讓人割捨不斷、魂牽夢繞的鄉愁,有一群懷舊念情、忠實擁戴的老主顧。

(圖片來自網絡,特向原創者致謝)


「鄒平記憶」記憶中的鄒平新民集

呂品,男,山東鄒平新民村人,多年從事宣傳工作,習書法、愛文學,酷京劇,好烹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