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魏延是蜀國名將,他很早就率部投奔劉備。劉備對他極為信任,在稱帝后提拔他為

鎮遠將軍 ,命他駐守漢中。在魏延鎮守漢中時,曾有魏將郭淮與費瑤來犯,被他敗於陽溪

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魏延劇照

正因為有魏延鎮守漢中,諸葛亮才能安心數次北伐。他還配合諸葛亮,先後斬殺魏國名將王雙張郃。如此戰功赫赫的一位名將,最終卻落得個”叛蜀“ 的罪名,被自己人所殺。

魏延之死實質是蜀國內訌的結果

後世多認為魏延是死於背叛蜀漢,這實際是受到了《三國演義》誤導。《三國演義》是一本傾向性很強的小說,因此存在較多失實的情節。比如他借諸葛亮之口說魏延長有反骨,這明顯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為將其描述成一個投機取巧者,《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還虛構了魏延殺舊主韓玄,為劉備獻城一事。實際上,魏延

很早就投奔了劉備,《三國志》中記載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而魏延的死,實質是蜀國內訌的結果


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三國演義》連環畫

蜀國從一開始就不是鐵板一塊。蜀國境內主要有三股勢力:首先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主要成員有蔣琬費禕楊儀、馬謖等;其次是東洲系,主要成員有法正、李嚴、董和、董允等;最後是益州系,主要成員有黃權、李恢、馬忠、王平等。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實質是魏延與荊州系的矛盾。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魏延與楊儀都上表後主劉禪指控對方謀反。後主問掌管國事的費禕誰可以相信,費禕力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最終魏延被部下馬岱襲殺。楊儀和費禕都是荊州系成員

,二人急於殺掉魏延實在是荊州系與魏延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諸葛亮雕像

魏延與荊州系的矛盾體現在北伐的戰略上。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是擴大蜀國版圖,震動魏國,使其不敢主動出擊;高層次

是直接掃滅魏國,興復漢室。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意識到蜀魏終究實力懸殊,高層次的戰略一時很難實現。因此在接下來的北伐中,諸葛亮均採用低層次的戰略,即逐步擴大蜀漢版圖,以起到震懾魏國的作用。魏延一直不願意放棄高層次的北伐戰略,他曾向諸葛亮獻上”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並沒有採納,對此他多有怨言,”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在臨終前意識到魏延可能會大舉北伐,因此將國事交給費禕、蔣琬二人管理,將部分軍權交給楊儀,以起到制衡魏延的作用。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二人的矛盾徹底激化,荊州系藉機將魏延除掉。魏延和楊儀二人的矛盾只是魏延之死的導火索,本質是荊州係為繼續貫徹諸葛亮的北伐戰略

魏延與後主劉禪之間也存在矛盾。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成了蜀漢的一號人物。他戰功赫赫,且”善養士卒“,在軍隊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反觀後主劉禪才登基不久,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在後主劉禪看來,魏延對他的威脅要超過楊儀對他的威脅。且魏延由於”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得不到蜀漢三股勢力的支持,因此更容易除掉。除掉魏延當然是蜀國的巨大損失,對於”樂不思蜀“的劉阿斗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魏延之死還和其性格缺陷有關

蜀漢很多名將有著明顯的性格缺陷,比如關羽張飛

二人,一個”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一個”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最終都獲得個悲催下場。但關羽和張飛二人要比魏延幸運許多,畢竟他們沒有留下汙名。

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關羽塑像

魏延不僅被自己人所殺,還被扣以”叛蜀“的罪名,悲慘結局的背後也和其性格缺陷有關。

魏延第一個性格缺陷是居功自傲。魏延在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在鎮守漢中期間,他的”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即拒敵於國門之外的圍守策略,多次有效化解了魏軍的進攻。因此魏延逐漸居功自傲起來,對諸葛亮不採用他的”子午谷奇謀“一事耿耿於懷,還批評諸葛亮為”“。魏延這種居功自傲的性格,在統治者看來是極難駕馭的。因此在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和荊州系都欲除之而後快。

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魏延第二個性格缺陷是沒有容人之心魏延楊儀都是諸葛亮北伐時的重要功臣,一個坐鎮漢中,對魏軍起到牽制作用;一個負責蜀軍的後勤保障。諸葛亮對他們都加以重用,但兩個人心胸都不算寬廣,互相看不起且經常發生爭吵。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是魏延與朝中大臣關係的真實寫照,他居功自傲,連諸葛亮都敢批評,何況是其他大臣。因此朝中大臣對他多有不滿,在他與楊儀自相殘殺時,群臣也多站在楊儀這一邊

魏延的第三個性格缺陷就是容易衝動。

諸葛亮死後,蜀軍首先要做的是班師修整。魏延卻以諸葛亮的接班人自居,打算率軍攻打魏國。這給了楊儀打擊報復他的機會,楊儀以此指控他準備北上降魏。以魏延當時的地位,確實沒有叛蜀的理由。但他因為內心不滿諸葛亮臨終的安排,”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打算興師北伐卻是衝動之舉。丞相屍骨未寒,他就要攻打魏國,不僅招致大臣的不滿,也失去了民心

總結

魏延沒有”叛蜀“之實,卻死於自己人之手。魏延的死主要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雖然他戰功赫赫,但極難駕馭,被荊州系所不容。加上後主劉禪剛剛登基,立足未穩,他在軍中的地位無疑對後主形成威脅。因此在誅除魏延一事上,劉禪和費禕、楊儀等人達成一致。

魏延的性格缺陷使他四面樹敵,做不到明哲保身。狹隘的心胸使他沒有容人之心,也建立不起自己的勢力,即使沒有楊儀,也會有其他敵人。他居功自傲、容易衝動的性格,也註定了他學不會明哲保身。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丞相死了,他卻還惦記著”天下之事“,想”率諸軍擊賊“。在魏延的字典裡沒有”後退“、”忍讓“二字,他當然不是一個可愛的人,但也絕不會做叛蜀降魏之事。

魏延之死是由蜀國內訌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

後來,蜀漢終究為”自毀長城“的行為付出慘重代價。在姜維北伐時,面臨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