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和歷史上的劉備,哪一個更得人心?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是一個仁義無雙正面人物,雖然一出場就屢戰屢敗,不過也正是在這屢敗屢戰的過程中成長,最終成為一方梟雄。在這本書中劉備也正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典範。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有演義中所表現出了的那麼深得人心嗎?


演義中和歷史上的劉備,哪一個更得人心?


劉備出場前期在軍事上的表現,雖然有些“不堪入目”,戰場上裝過死,逃過跑。但是就這麼一個來回逃亡的人,居然能在逃亡的過程中,積攢越來越多的追隨者,不得不說,劉備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確實很強。當然,劉備除了人格魅力之外,其它的能力肯定也是有的。畢竟,他的追隨者也都不是傻子,會去跟隨一個啥本事都沒有的人。


演義中和歷史上的劉備,哪一個更得人心?


雖然一直在逃跑,不過不管他跑到哪裡,都有人說他的好,這就是他的本事了。劉備就這樣,在屢戰屢敗之中,被曹操一路打到了荊州。到了這裡的劉備,總算是安生了一段時間。那麼劉備在荊州到底收攏了多少人心和民心呢?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說的是新野百姓自願跟隨劉備遷徙,逃避曹軍的情節。這一段情節在今人看來可是疑點重重,甚至有人猜測劉備是不是在利用新野的百姓來阻擋曹軍。哈哈,後人能如此猜測演義中劉備的想法,這恐怕是當時《三國演義》的作者所想不到的吧!人家羅貫中,只是想更好的向讀者表達出劉備的仁義而已,可並沒有其他的意思。然而真實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不得不說,有時候真實的情況往往比演義更精彩,更能凸顯出劉備的個人魅力和他在荊州的人緣(民心)。

其實當時的劉備在火燒了博望屯之後,就離開了新野,駐紮在了樊城。就在曹操的大軍到達宛城的時候,劉備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這樣的情況下,一點準備都沒有的劉備哪裡擋得住曹軍啊,沒辦法只能撤退。也就是在劉備率領軍隊路過襄陽的時候,曹操到來以及劉備撤退的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荊州。“演義”中新野百姓跟隨劉備撤退,這一劇情的原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荊州各地的人從這裡開始,陸陸續續的自發找劉備“歸隊”走到當陽的時候就已經聚集了十餘萬人口,至於後來的情況倒是和演義中基本相同。相比演義中只有新野的百姓而言,顯然整個荊州百姓的自相跟隨顯然更能表現出,劉備在荊州受歡迎、受愛戴、得民心的程度。

然而劉備在荊州受到的好評可不僅僅是如此而已。在荊州還有一次“全民投劉備”的情況發生,也正是這一次,劉備才有了後來大業興起的基礎——民眾基礎。


演義中和歷史上的劉備,哪一個更得人心?


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分油江口給劉備安身,油江口也就是後來的公安。就是在這個時候,投降曹操的荊州原官吏和百姓紛紛叛逃來投奔劉備,雖然現在沒有史料記載這一次來的有多少人。但從劉備需要向孫權借荊州(數郡)才足以安頓前來投靠他的人來看,這一次所來的人口比當陽那會兒只多不少。

當時北面的曹操最強,這就不用說了;東面的孫權新勝,威勢正是如日中天,就連另一邊的益州也是一片安泰昇平的景象。這些人偏偏哪都不去,就認準了這地少兵疲的劉備,可見劉備在荊州是有多受歡迎。由此也可知劉備在荊州深得民心的程度,也遠遠超過了《三國演義》中的描述。


演義中和歷史上的劉備,哪一個更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