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鷹潭,這篇文章介紹太全了!你認識真正的鷹潭嗎

鷹潭市,江西省轄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部偏北,信江中下游介於北緯27°35ˊ~28°41ˊ、東經116°41ˊ~117°30ˊ之間,東接弋陽縣、鉛山縣,西連東鄉縣,南臨金溪縣、資溪縣,北靠萬年縣、餘干縣,東南一隅與福建省光澤縣毗鄰;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全市總面積3556.7平方公里,下轄 2區1市1縣;常住人口116.75萬人(2017年末)[1]。全市通用贛語。鷹潭因“漣漪旋其中,雄鷹舞其上”而得市名,同時享有“ 道都”、“銅都”、“創客之城”等美譽。著名景點有:龍虎山世界自然遺產地、嗣漢天師府、上清古鎮、古越崖墓群等。2017年, 鷹潭市中心城區入選國家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2018年上半年,鷹潭完成GDP總量381.87億元,增長增速8.6%。

關於鷹潭,這篇文章介紹太全了!你認識真正的鷹潭嗎

歷史沿革

西周以前鷹潭屬揚州之域,春秋為百越之地,戰國先屬越後屬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屬九江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境屬餘汗縣域地。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屬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屬鄱陽郡。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餘汗縣晉興鄉劃出設晉興縣,轄今月湖區、貴溪市、餘江縣境地。懷帝永嘉七年(313年),晉興縣更名興安縣,不久即廢,恢復餘汗縣晉興鄉。

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560~566年),餘汗縣晉興鄉劃出設安仁縣,屬吳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安仁縣,恢復餘汗縣晉興鄉;餘汗縣更名餘干縣,屬饒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餘干縣晉興鄉劃出設長城縣,屬饒州;武德七年(624年),玉亭縣併入長城縣;武德八年(625年),撤長城縣恢復餘干縣晉興鄉;永泰元年(765年),劃弋陽縣西境及餘干縣東北境設貴溪縣,隸屬信州,轄鷹潭坊(今月湖區);懿宗鹹通年間(860-874年),餘干晉興鄉更名興安鎮。

宋開寶八年(975年),興安鎮更名安仁場。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安仁場升置安仁縣,隸屬江東路饒州。

至元元年(1264年),安仁縣隸屬江浙行省饒州路總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信州為信州路,轄貴溪,隸屬江浙行省。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部胡大海取信州,改信州為廣信府。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安仁縣隸屬江南行省鄱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安仁縣隸屬饒州府。

清順治四年(1647年),貴溪縣鷹潭坊隸屬江西省廣信府。順治十四年(1657年),安仁隸屬江西省饒州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鷹潭坊設司;同治三年(1864年),鷹潭改設鎮,為建鎮之始。此後,為貴溪縣所轄鎮沿至民國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因安仁縣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更名餘江縣。是年江西省分4道,貴溪、餘江同屬豫章道。

土地革命時期,1929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貴溪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地轄貴溪縣信江以北大部分地區。1930年,餘江縣蘇維埃政府在象鼻灣(今高公寨營林場象灣村)成立,下轄3個區12個鄉。1932年,全省分為13個行政區,貴溪、餘江縣同屬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署治臨川縣;同年,在餘江縣成立河南縣(今平定鄉石背村)蘇維埃政府,下轄2個區。1933年,貴南縣蘇維埃政府成立,轄冷水、茶山、洞源、麻地等鄉一帶。同年冬,貴南蘇區失陷。次年冬,貴北蘇區失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減為8個行政區;二十八年(1939年),又增至11個行政區;三十一年(1942年)8月,又改劃為9個行政區。貴溪、餘江縣屬第六行政區,署治今上饒市。

1949年5月4日,貴溪、餘江、鷹潭相繼解放。7日成立貴溪專員公署,鷹潭為專署所在地,轄貴溪、餘江、弋陽、東鄉、進賢、金溪、資溪等8縣;8月13日,貴溪專員公署撤銷,貴溪、餘江縣改屬上饒專署,鷹潭仍為貴溪縣所轄。1957年1月,鷹潭鎮從貴溪縣劃出,升格為縣級鎮,隸屬上饒專署。

1958年4月,鷹潭鎮復歸貴溪縣管轄。

1960年7月,鷹潭鎮再次從貴溪縣劃出,隸屬上饒專區直轄縣級鎮。

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鎮設市,隸屬上饒地區。1983年7月,鷹潭市升格為地級市,轄月湖區、貴溪縣、餘江縣;月湖區政區範圍為原縣級鷹潭市區域;分轄3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4個鄉。

1988年1月,月湖區增設梅園街道辦事處。

1993年3月,貴溪縣誌光、冷水、鴻塘、泗瀝、河潭、文坊6個鄉撤鄉設鎮;餘江縣畫橋、潢溪、中童、馬荃4個鄉撤鄉設鎮。1995年3月,貴溪縣撤銷盛源、高公、羅河、周坊鄉,改設流口、金屯、羅河、周坊鎮;月湖區白露、童家鄉,撤鄉設鎮。

1996年5月,貴溪縣撤縣設市。

1998年8月,月湖區四青鄉撤鄉設鎮。

2001年11月,貴溪市撤銷雄石鎮,分設雄石、東門、花園3個街道辦事處;金沙鄉劃歸濱江鄉、塔橋鎮劃歸鴻塘鎮、古港鄉劃歸周坊鎮、雙圳鄉(黃思村民委員會除外)劃歸樟坪畲族鄉、文坊鎮太源村委會劃歸樟坪畲族鄉、西窯鄉與雙圳鄉黃思村民委員會劃歸文坊鎮管轄;餘江縣高公寨鄉劃歸畫橋鎮、石港鄉劃歸錦江鎮、塢橋鄉劃歸春濤鄉;月湖區四青鎮撤鎮改設街道辦事處。

2003年11月,月湖區白露鎮撤鎮改設街道辦事處。

鷹潭市行政區劃圖

2018年5月2日,國函〔2018〕23號文件已同意撤銷餘江縣,設立鷹潭市餘江區,以原餘江縣的行政區域為餘江區的行政區域,餘江區人民政府駐鄧埠鎮鷹南大道1號。

文化傳承

為傳承中國道教文化,體現中國道教發源地,2002年5月鷹潭市路監局對月湖區交通街至中心廣場內環街區更名上清宮路、仙岩路、正一觀路,總長約2公里。

上清宮

在龍虎山禾觚巖與金鐘峰之間,隱藏著一個仙女巖。仙女巖的其他美稱:“仙女現花”、“思源壁”、“大地之母”。仙女巖就是個龐大的巖壁,酷似一個裸體女子的下身,是那樣逼真自然,出神入化,很難想象,這會是天然形成的。然而,它的的確確是天設地造的,沒有絲豪人工雕鑿的痕跡。而且,在它的前面大自然還安排了另一座山岩為它遮風避雨,防止邪惡力量的傷害。

在江西省鷹潭市境內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據《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之後,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賜帑重修,並改演法觀為正一觀。

人文環境

鷹潭市地處世界自然遺產龍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環繞地”,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龍虎山、中國道教聖地“嗣漢天師府”、象山森林公園、上山修竹山莊、白鶴湖、鬼谷洞、香爐峰、三陽硐府等自然景觀;還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贛東北紅色根據地遺址、畲族風情、四大古鎮、明清建築群等人文景觀。

文化遺址

經過20年發掘的鷹潭角山窯址是中國商代大型窯場,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貿易化性質的專業性陶器生產基地。繼1983年、1986年的兩次試掘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大規模挖掘。截至2003年6月,共發掘各類遺蹟22處,確定規模面積3萬餘平方米。找到了陳腐池、煉泥池、蓄泥池、蓄水池、排水溝、工棚、煉成坑和灰坑等,再現了陶器製作的一系列過程。在出土文物方面,除三足盤、缽、罐、杯、器蓋、豆、紡輪、網墜、陶拍、陶支座、陶墊等外,還有一些新的器型,如提樑罐、捏流帶把罐、平底盞、圓柱形拍面陶拍、製陶工具杯形器、鳥首四乳釘器蓋等,完整器物和復原器物已達120餘件。另外還有相當數量尚未修復的和在遺蹟中已暴露未提取的完整器物。

嗣漢天師府

角山窯址是截至2014年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因交換而造就的窯場,是一批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獨立手工業者經營的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窯場,記數符號的發現也證明這裡生產和交換的規模已經非常宏大。由於角山窯址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之地,它的發掘為這些地區商代遺址陶器的燒造提供了確切的窯口依據。作坊區的進一步發掘,將為研究中國早期窯業生產和陶器製作工藝狀況提供寶貴資料,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乾隆帝御筆”教演宗傳“匾真品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龍虎山腳下,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至上清長慶坊,在今上清鎮西。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賜白金15鎰(360兩),在今址上清鎮中心重建,以“新其第”。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明清遺物。嗣漢天師府來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府內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棲樹頂,環境堪幽。因道教興起于山澤草莽之間,道士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境界,因此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屬兼得山光水色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