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中國中藥材市場900億,飲片市場2000億,中成藥市場7000億,合計萬億規模;中國中醫藥典籍海量,中藥組方海量,民間驗方海量;但,據中國藥學會和天津藥物研究院的《中草藥》期刊報道:國際中藥市場,日本佔比90%,中國卻只約佔5%……  據日本觀光局數據:2019年的上半年國人赴日支出573億元,人均消費約1.3萬元。預計全年消費1200億元,而第一大消費支出是日本漢方藥,幾乎是化妝品的2倍。  為什麼中國人愛買日本漢方藥?總結下來:美觀、方便、好功效。

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為何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日本龍角散 包裝圖)  

中國中醫藥南北朝之後逐漸傳入日本,到隋唐時更盛。後來日本把從中國傳入的和本國中醫藥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中醫藥組方統稱為“漢方”。其中尤以《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本典籍最為著名。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面廢棄中醫藥,全盤西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日本社會逐步進入老齡化。政府重新鼓勵發展漢方藥,陸續批准了超過二百個經典名方在一定條件下無需臨床即可進入藥品市場,從而極大地激發了日本漢方藥的發展。  反觀中國  中國中藥材市場900億,飲片市場2000億,中成藥市場7000億,合計萬億規模;中國中醫藥典籍海量,中藥組方海量,民間驗方海量;但是……   據中國藥學會和天津藥物研究院的《中草藥》期刊報道:國際中藥市場,日本佔比90%,中國只約佔5%,其餘份額被韓國和中國臺灣瓜分。   土、醜、臭、不方便是我國中藥留給中輕一代的普遍印象。情況本不該如此……即便以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樸素分析方法,中國也應該是中醫藥的大國和強國,尤其應該是中醫藥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輸出國。  

出路:創新-打造中國新漢方  正執新漢方創始人李執峰先生提出: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研成果,借鑑日本漢方藥和居家常備藥的製備工藝和產品形式,挖掘中藥組方和中藥材的功效成分,以新審美、新工藝、新鏈接打造中國的健康消費品。  

中國新漢方的興起將與日本如出一轍: 

 日本漢方藥興起的時代背景: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社會步入老齡化;醫保支出壓力逐步加大;中藥治療慢性疾病和養生的價值被重新認識;政府相繼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開發漢方藥,其中尤以源自中國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典籍中的組方為多。  

中國中醫藥的當下背景:  

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醫保支出壓力增大;2016年頒佈“中醫藥法”;“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發展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頒佈第一批經典名方;2019年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   日本久光製藥每年銷售12億貼膏藥,營業額超過60億元(相當於人民幣),公司市值480億人民幣。日本漢方藥走了40年,實踐證明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中國的中醫藥,此時正逢其時。   就是在此殊勝機緣下,正執新漢方創始人的網球肘被雷允上300年的吊筋藥治癒後,便認定了這條路,死磕2年時間,終於研發出,一款名為“享貼”的薄荷香氣的傷筋膏藥,這也是國產膏藥中的唯一一款自帶香氣的膏藥。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為何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正執新漢方 享貼產品圖)  

正執新漢方的創始人李執峰坦言:中國新漢方的發展正當其時。企業主要服務上班族群,這部分人群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觀念和認知向上可以傳遞給老人,向下可以影響孩童。影響和加固這群人的健康福祉,就是在加固社會的柱石和脊樑。特別是,這些人是社會上最有見識,最具常識,相對最具理性也最期待創新的人群,為這些人服務,也是正執新漢方的願景和榮耀。  中藥組方,浩瀚無邊  2019年國家追加藥食同源目錄,其中既可以組方如“保元湯”、“健脾湯”、“建中湯”等,也可以單方如枸杞、三七、枳椇子等。配合養生和藥膳,成為辦公人群的日常飲品,這也是正執新漢方下一步創新的目標,即用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做食品,尤其是將藥食同源的藥品開發成健康飲品:

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為何中國中醫藥萬億規模卻輸給日本?

(此圖片來自網絡 僅供參考)  用當下審美情趣賦予產品親和感,用現代科技和現代工藝改進產品的表現形式,嘗試用科學的語言去詮釋產品的作用和功效,讓中醫藥在世界的舞臺上發光,是每一箇中國中醫藥企業應當承擔起來的歷史責任,使命無比光榮。來源:國脈電子政務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