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這是曉敏青春說的第384篇原創文章


高考已經結束二個多月了,前幾天,我曾經的一個同事在朋友圈按捺不住興奮,和大家分享自家孩子考上985的喜悅。

他是一個普通的中學體育教師,據他反映,他們體育系老師的孩子,普遍都能考一個不錯的大學。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普通卻不簡單的現象。因為教師的孩子有個很神秘的規律,會有著兩個極端的分化,要麼成績第一,要麼就成績吊車尾,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我小時候在教育大院長大,樓下有對夫妻都是教育部門的,他們有兩個兒子。

大的那個從小聰明伶俐討人喜歡,年年都是年級前幾名。二兒子在哥哥光芒的照耀下,顯得相對暗淡了。雖然仍舊是班上前幾名,但天賦就差很多,每天我在自家陽臺上都看到他房間燈亮到很晚。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後來,兩個兒子的發展路徑截然不同。大兒子因為聰明,讀書不費勁,父母很寵愛這個大兒子,結果初中畢業認識一幫狐朋狗友,走上了社會混混的道路。


據說後來還成為了西南一帶的毒梟頭目,關進監獄。

二兒子倒是一路無驚無險,讀了最好的中學,高考考取了985中排名中等的大學,本科畢業之後繼續讀研,博士畢業之後留在北京一個研究所工作。

一個家庭出來的兩個孩子,走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真讓人唏噓。


教師的孩子兩極分化#

早在2015年,《成都商報》做了一個調查,50位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四川籍考生中有近三分之一(15位)來自教師家庭,

教師家庭的佔比是最高的。


但是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曾統計過,自殺學生的父母職業分佈:教師、醫護、公務員位列前三,而且教師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職業。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徐凱文教授的統計數據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好奇:


到底是為什麼,在社會行業中算是高知水平的教師家庭,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會有這樣的結果形成?


對學習的關注,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只看學習成績,教師家庭的孩子讀書都比較厲害。

作為教師的父親或者母親,對於讀書都有一種偏愛。甚至會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作為教師的父母從學前開始就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視。


我的閨蜜零,是一個小學老師,她從女兒一歲就開始培養她的閱讀習慣了。


哪怕嬰兒時期的女兒什麼也不懂,甚至會撕書啃書,她依然堅持給自己的孩子讀故事,指著書上的插畫和文字,一字一句地念給孩子聽。

我身邊教師家庭的孩子大多如此,從小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 在3、4歲的時候:要背誦三字經和唐詩宋詞三百首,他們覺得語言之美不在於完全懂得,因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孩子總有一天能看懂詩詞中的美好;
  • 在5、6歲的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為孩子買下大量的中英文閱讀讀物,不厭其煩地陪伴孩子閱讀;
  • 在即將上小學的時候:大多數教師家庭的孩子已經完成了基礎的數理啟蒙,他們會在平時強調數字的運用,讓孩子理解加減乘除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這就是教師家庭在學前教育的優勢,比起一般的家庭,他們更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


他們知道閱讀和計算能力是孩子一生學習的基礎,而邏輯推理能力則是決定孩子在學習方面是否能成為優秀階層的關鍵。

所以說教師家庭的孩子,小學成績一般都不會很差。


只可惜,一個人的人生,並不只是由他的考試成績決定。


對學習的重視是一把雙刃劍#

教師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一把雙刃劍。

當一個人過度地重視成績時,就會鑽牛角尖,會不知不覺地把其他方面的信息給忽略了,失去正常的判斷力。


還記得電視劇《小歡喜》嗎?


陶虹飾演的中學物理教師宋倩,為了女兒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她辭去了鐵飯碗,每天給孩子燉高檔營養品,採取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甚至為了方便監控女兒的學習,連家都被她改造成可以隨時觀察女兒狀態的空間。

宋倩容不得女兒的成績有半點下滑,但對學習的重視,反而成了母女之間最深的矛盾。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傷害累累的母女關係


在英子眼裡,媽媽的愛是沉重的,密不透風的。


宋倩在學習上逼英子逼的太緊了,但在生活中卻無限地忽略了英子的夢想與感受。英子喜歡天文,這是她一生的理想。

雖然,宋倩認為自己給了英子最好的東西,但是這些都不是英子想要的,反而成為了英子的壓力,讓英子一直找不到自我。

由學業引發的親子之間的極度控制,並不僅僅只出現在教師家庭中。

只是相較於其他職業的父母,教師因為更容易遇到成績優異的孩子、因為工作養成的權威感而陷入到偏執狀態中。他們覺得子女理應按照自己的期望生活,理應聽話、服從管教。

對學習的重視,對孩子心理狀態的忽視,這兩點也許就是教師子女長大之後更容易叛逆的原因。


陪伴與溝通是成長的力量#


在得知體育老師的孩子更容易上名校後,有不少的老師跑去向我同事取經:你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優秀?你們平日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同事想了想,說:“也許是陪伴的多,也許是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

觀察了一下,他和孩子生活的確如此。

他的孩子喜歡吉他,於是他就陪孩子去報了吉他班,孩子考級成功他很高興。但孩子陷入瓶頸期時,他也不會嚴厲地斥責,而是默默地陪伴;


相較於其他學科類老師家的孩子,他家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


還在小學階段裡,在別的老師為了讓孩子成績好而幫孩子大包大攬的時候,他家的寶貝不但學會了洗衣服、洗襪子,更是迷上了做飯,生活能力特別強。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很多人認為學習只和投入的時間有關,大量刷題、看書是取得成績的關鍵。實則不然。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明白學業對自己的意義,在無數次生活小事中鍛鍊起來的責任心、自制力,才是保證孩子學業順利的核心因素。

一個逼迫孩子學習的父母,會讓孩子建立起“學習=痛苦”的內在聯繫;

一個不讓孩子接觸生活的父母,無異於在剝奪他們對社會與工作的認知以及在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感的權利。

當我們去給孩子一個更為寬鬆的成長環境,願意去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去接觸真實的生活,才能讓孩子真正找到學習的意義。


寫在最後#


當然我相信教師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多數都是很優秀的,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譴謫誰,只是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說,養孩子,如同養花。


深以為然。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期。


我們作為家長,本就該擁有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成長規律、按照他們獨有的特性長大。

一個博士,一個毒梟: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子女會走極端?

對學業的過分關注,對某些孩子來說是可承受之重,但對某些孩子來說就是無邊的噩夢。我們需要去看見孩子真實的模樣,讓他在真實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曉敏老師曾說: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的前提。


我想,最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就是給予孩子翅膀,讓他自己去飛翔,去判斷,給予他獨立思考和為自己負責的心態。

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我們成為父母的意義,不在於為他們設計出理想的人生藍圖,而是把生活還給孩子,讓孩子走上自己想去的遠方。



互動話題

比起學習,更應該關注的是心理健康

你認同這個觀點嗎?你的想法是什麼?


我們會給留言點贊排名第一名的家長

贈送曉敏老師的課程

《情緒,是成長中的隱藏力量》


截止時間:2020年8月30日晚8: 00


作者/ 曉敏青春說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