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蓮:舞臺上開出一朵不敗的蓮

陳愛蓮:舞臺上開出一朵不敗的蓮

陳愛蓮近照。本報記者 閆匯芳攝/光明圖片

【走近文藝家】

她是新中國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員,曾代表中國在國際上一口氣獲得四枚金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如今,80多歲的她依然活躍在舞臺上,創造了舞蹈界“不老的神話”。

“我的故事太多了,這樣講下去可能一天都說不完。”位於北京大興的愛蓮舞蹈學校裡,81歲的陳愛蓮一身白衣,坐在第三排練廳中央侃侃而談。排練廳是能讓陳愛蓮感到平靜的地方,對她來說,一路走來無論遇到什麼難過的坎兒,只要一腳踏進排練廳,被舞蹈光環籠罩的她就能忘卻一切煩憂。

陳愛蓮的故事確實太多了,但總離不開舞蹈、離不開舞臺。“從小就想投身舞蹈事業嗎?”這個問題常被當作引她講故事的開場白,她會告訴你,“幹一行愛一行”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1939年,陳愛蓮出生在上海,記憶裡父母庇護下的生活是溫馨富足的。“那時候哪知道舞蹈是怎麼一回事呀,我想當一名電影演員。”陳愛蓮記得,在離家不遠的弄堂裡就有一家劇院,經常有越劇團演出。“那會兒看戲是件奢侈的事,必須在學校得了好成績才能向父母討張票。”不能看戲的時候,陳愛蓮喜歡繞到劇院後面化妝間的窗戶外,趴在窗戶上看演員化裝。透過玻璃,演員們臉上的光彩讓她有了關於美的最初領悟。後來,每當陳愛蓮演出遇到有窗的化妝間時,她總要叮囑同屋的演員們別把簾子拉上,“常會有小孩子跑來偷看我們化裝,我想給他們留一扇窗。”陳愛蓮說。

然而,就在陳愛蓮10歲到11歲那一年的時間裡,她的父母雙雙病故。1952年,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到上海招生,陳愛蓮被選中,離開了孤兒院,踏上了一生的舞蹈之路。

陳愛蓮曾覺得,有情節的電影、戲劇才是表達情感最好的載體,舞蹈演員怎麼給觀眾講故事?直到14歲,她在電影《芭蕾舞大師》中看到蘇聯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的表演,才第一次被舞蹈形體的表達力和感染力深深震撼。“當尖刀刺進波蘭公主背部,她用手扶著柱子,先是痛苦地抬起頭,整個身體舒展開來,再順著柱子緩緩滑向地面,最後像一枝花慢慢蜷縮枯萎。”陳愛蓮一邊說著,一邊起身張開雙臂,再現了烏蘭諾娃在舞劇《淚泉》中的這段表演。那一幕,波蘭公主種種情緒寫在了烏蘭諾娃的背上,也深深刻進了陳愛蓮心中:她要做中國的烏蘭諾娃。

1954年,陳愛蓮考進新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1959年以全優成績畢業。“那時候學校還是5分制,我得了5-就要好好想一下,如果是4+我一定哭得不得了。”陳愛蓮笑著說。孤兒的生活和環境的變化,讓陳愛蓮明白,在生活和事業中自己必須要做強者——幹了這一行,就要想辦法鑽進去。

陳愛蓮20歲時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芭蕾舞與中國舞蹈相結合的舞劇《魚美人》,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舞蹈家之一。23歲那一年,在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上,陳愛蓮表演的《春江花月夜》《蛇舞》《弓舞》《草笠舞》分獲獨舞、雙人舞、領舞和集體舞金質獎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舞蹈的千姿百態。畢業後,陳愛蓮先後在北京舞蹈學校、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1979年主演舞劇《文成公主》,42歲登臺化身林妹妹,1989年創辦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團——陳愛蓮藝術團,1995年成立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

《紅樓夢》把中國小說藝術推進到前無古人的境界。“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從1997年陳愛蓮個人投資復排舞劇《紅樓夢》開始,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解著其中滋味,每次復排她都要重讀一遍書中有關寶黛釵的愛情故事。2000年以後,陳愛蓮發現,隨著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原本的“黛玉葬花”一幕不需要用到足尖,動作幅度小、時間偏長,逐漸難以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有什麼辦法能更好地把觀眾帶進黛玉感花傷己的情緒裡?陳愛蓮給這一幕加入了綢子舞。“關於這一幕我想了很久,直到在畫展上看到一幅畫,畫中舞者在桃樹林裡舞動著雙綢,我突然受到啟發,這不就是《葬花詞》裡的‘花飛花謝花滿天’嘛!”舞臺上陳愛蓮舞起長綢,綢花躍動著環繞在周身,將黛玉心中的失望不甘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名舞者最重要的天賦不是形象、身材比例、軟開度這些,而是內心對舞蹈的感悟和熱愛。”陳愛蓮始終認為,有感悟的能力才能找到和角色的聯結,因為熱愛才能吃得下這份苦。這兩樣都是歲月贈予陳愛蓮的禮物,只會隨著時間變得越發深刻動人。所以,當陳愛蓮面臨“年過半百仍演林黛玉”的質疑時,舞臺上的她總是可以輕易穿過時光輕觸到那個14歲的少女。

2019年12月,在一檔舞蹈電視競技節目中,作為助演嘉賓,80歲的陳愛蓮再度驚豔全場,她飽滿的情緒表達把觀眾拽進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不老的神話”一時間又成了人們口中熱門的話題,原來舞蹈並非“吃青春飯”。

2022年是陳愛蓮從藝70週年,她對這一年充滿期待。“我想把舞劇《文成公主》重新搬上舞臺,希望老天能給我這個機會。”陳愛蓮想得最多的,還是把最好的舞姿帶給觀眾。

年齡只是描述陳愛蓮的一個數字,從不是衡量她人生的唯一刻度。無論是滔滔江水畔,手拿白羽摺扇的少女,還是端莊大氣、聰慧果敢的文成公主,又或是顧盼生輝、巧笑嫣然的黛玉,角色裡的陳愛蓮讓觀眾看不到年齡,她自己也忘卻了時間。

(本報記者 李笑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