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這三件事,終會把孩子養成外人

各位父母好,這裡是晶晶媽聊育兒,本文原創,歡迎轉載與分享~

文/晶晶媽

別把你摯愛的孩子,養成“外人”

前幾天朋友大晚上給晶媽打電話,說12歲的女兒要跟她“斷絕關係”,還直接“離家出走”,住到姥姥家裡去了。

晶媽也有點吃驚,因為這對母女在我的印象中一向是相處融洽,母慈子孝的,怎麼突然就鬧得這麼不可開交?

原來,女兒馬上就要參加小升初考試了,朋友心裡著急,就規定這段時間不讓她看課外書。

但晚上給女兒理書包的時候,發現她偷偷帶課外書去學校看,朋友一著急一上火,就把她叫過來狠狠罵了一頓,還把書給當著面給撕了。

沒想到一向乖巧的女兒嚎啕大哭,第二天早上沒吃早飯就揹著書包走了,晚上也沒回家,朋友急得以為她離家出走了,幸好姥姥打來電話說,小姑娘眼淚汪汪地跑到姥姥家說,不喜歡媽媽了,以後也不想回這個家了。

父母做這三件事,終會把孩子養成外人


朋友很不解的一點是:“我是你媽,不就撕了你一本書嗎,至於這樣嗎?我還不是為你好?是誰天天早上五點鐘起來給你變著花樣做早飯?是誰為了讓你上你喜歡的興趣班到處跑?就因為這你就不認你親媽了?你說我心寒不心寒!好像我不是她親媽!是一個和她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

晶媽聽完她的傾訴,反過來問她:你看,你女兒這樣子,你一個成年人都受不了!那你站在你女兒的角度想想,她能受得了嗎?

朋友這才恍然大悟:好像也對哦。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家長?辛辛苦苦地給孩子打理日常生活,可孩子卻往往為了一點小事,就跟自己反目成仇,“六親不認”!

其實,除了批評孩子的行為之外,家長也應該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省,尤其是一下這四種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變成“外人”!

不尊重孩子,性格專斷

遇到過很多家長,和孩子發生矛盾時,從來不願意蹲下身聽孩子的聲音,而是簡單粗暴地一揮手:“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這種做法真的能讓孩子乖乖聽進去家長的意見嗎?我看未必。

記得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尹老師帶著女兒圓圓去外面玩,本來她們要到一個景點去玩,但是圓圓發現了“新大陸”——在天橋的斜坡上來來回回地玩,本來一分鐘的路程,她硬是走了十分鐘。尹老師也沒有責怪她“快點走,我們快要遲到了!”而是非常耐心地看著女兒尋找自己的樂趣。

她說,我們出去玩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心,去看景點也是一種開心,孩子得到樂趣也是一種開心,都是殊途同歸的開心,我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對她來說,可能在天橋上玩的快樂,要遠遠比去景點參觀得來的快樂更充實,更能讓她銘記於心。

父母做這三件事,終會把孩子養成外人

因此,我們做家長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鼓勵他們自己做決定,其實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對父母有更加充分的信任,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融洽、緊密。

不在意孩子的感受

晶媽到現在都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

那天好像是週末,我老媽帶我坐公交車,車上有一對母子,媽媽問孩子:“你喝水嗎?”孩子搖搖頭。

結果這個媽媽突然啪地打了孩子一巴掌:“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待人要有禮貌,別人跟你說話你也得說話啊,光搖搖頭是想幹什麼?”

父母做這三件事,終會把孩子養成外人

當時我跟我老媽都驚呆了,我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替那個孩子感到心疼:不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他成為了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教孩子有禮貌,這點沒錯,但絕對不應該是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也不應該在公共場合。

孩子的自尊心都是脆弱又固執的,需要家長給予他們呵護和關愛,他們長大之後才能成為陽光自信的人。

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小孩子要什麼面子”的父母,其實恰恰是最可笑的父母。

總是強迫孩子

晶媽覺得,很多時候咱們家長之所以和孩子有矛盾,也是因為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

如果你是孩子,你是不是也會對總是強迫你做這做那的父母心生反感?

其實,孩子們往往拒絕的不是家長的觀念,而是家長的態度。

就像晶媽開頭提到的朋友和女兒之間的案例,如果朋友能夠換一種方式,和孩子溝通為什麼喜歡看這類課外書,並和孩子達成一個約定,如果順利考上理想的中學,暑假媽媽可以獎勵一套你喜歡的書,隨便看。

父母做這三件事,終會把孩子養成外人

你看,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更讓孩子接受呢?

如果只是一味地採用逼迫的手段,是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的,同時,你越禁止什麼,孩子就越好奇什麼。

晶媽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成為好朋友,孩子有事願意對你說,受了委屈願意跟你傾訴。

但是我們不可能一方面對孩子擺出高高在上的氣勢,另一方面又希望他能和你無話不談。假如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真的會把親生孩子養成和你冷漠、疏離的“外人”!

希望大家都能夠在育兒之路上潛心修煉,成為讓孩子認可的爸爸媽媽。

別讓孩子對你的信任和依戀,隨著時間一點點地分崩離析,別讓本該親密友好的親子關係,被不得體的教育方法逐漸瓦解。

父母做這三件事,終會把孩子養成外人

寄語:

愛孩子,就要學會接納孩子,包括孩子的優點和缺點,相信孩子一定能行!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