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相遇是種緣分!本文原創,歡迎大家學習分享!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小欣是我家樓下麻辣燙店主王阿姨的女兒,今年才7歲。王阿姨的生意很好,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生活過得還算富足。

但讓她頭疼的是自己的女兒小欣,好幾次被附近商鋪負責人投訴,說小欣偷偷拿他們店裡的東西,每次都害得王阿姨向別人低頭賠不是,還得按價賠償。

王阿姨並不是沒教育過女兒不可以亂拿人家的東西,從第一次發現問題,她就嚴厲批評了女兒。女兒表面上答應改過,但背地裡還是找機會下手。

有一次,王阿姨帶女兒到隔壁商店買東西,回來後發現女兒在房間鬼鬼祟祟,原來女兒又“順手”拿了一包糖果。王阿姨氣急敗壞,拿起衣架一邊大聲責罵一邊打她。打完後自己又一屁股癱坐在地上,無奈、後悔、焦慮等各種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這樣的畫面不知道重複了多少次了。

這位心力交瘁的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原本可愛的女兒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包括很多父母也想不通,孩子犯錯時自己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道理也講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孩子卻還是屢教不改?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一扇完整的窗戶,孩子的“玻璃心”首先需要父母去呵護,但很多父母卻是第一個打破這扇玻璃的人。

他們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使用粗大的嗓音,惡毒的語言對孩子進行謾罵,或者用見效最快最粗暴的體罰,美其名曰:“打是親,罵是愛,我都是為你好。”

但奇怪的是,雖然這些愛動粗的父母嘴巴上說是為孩子好,但往往打罵完孩子後內心都相當內疚和後悔,偷偷地為孩子塗好幾天藥油。如果父母打心底裡認為打罵孩子是為他們好的話,根本沒必要事後又心疼,甚至低聲下氣地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原諒自己(但能坦然向孩子承認錯誤的父母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了)。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這句話早就出賣了明知打罵孩子不好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沒辦法承認自己的無能,只能說孩子太調皮了該打。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父母從原生家庭保留下來的一些錯誤家教觀念,直接投影到孩子身上。

一位大師與觀眾的對方如下: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這段故事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有些人雖然小時候不喜歡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甚至發誓自己絕對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但是,當自己真的為人父母時,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早已刻進骨裡,爛在心底。只要情緒一上來,就會做出與父輩同樣的反應,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

一位從來沒被耐心對待的父母,很難拿出足夠的耐心對待自己的孩子;一位從小受盡長輩嘲諷的父母,同樣習慣謾罵自己的孩子;一位在暴力環境下成長的父母,也最容易奉承“棍子底下出孝子”。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當父母在遇到孩子調皮搗蛋時,很容易陷入“憤怒→警告→打罵→受挫→苦惱→失望→憤怒”的死循環。當旁人勸他們不能老打罵孩子,要理性引導時,他們總會為自己辯解:“我也想好好說話啊,但他們非要捱打捱罵才罷休”。

當父母開始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放棄了自己對孩子的引導。“自私”,“膽小”,“無可救藥”,“懶散”……

“他就是那個樣子,”當父母認定孩子的某個性格弱點時,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證明他們的想法。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當孩子真的朝著父母所暗示的方向發展時,父母就會說:“看,我說的沒錯吧!”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父母固有的易怒,狹隘,固執等性格弱點,使他們與孩子形成固有的互動模式。舉個例子,當你問孩子,為什麼不能撿地上的東西吃,大部分孩子應該會說:“地上的東西髒,不能吃。”但有少數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不行的,媽媽會罵我。”

後一種類型的孩子行為的約束力完全依靠他人,這樣就很難形成自覺性,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孩子不撿地上的東西吃,是為了不被父母責罵,這就麻煩了。假如父母或其它監護人不在身邊呢?這個孩子就可以胡作非為了!雖然孩子知道父母發現後還是會責罵他,但他們還是願意冒險。

當孩子的互動模式形成外力驅動式後,他們所做的任何事都只是為了討好父母,並沒有真正明辨事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孩子要麼變得和父母一樣固執蠻橫,要麼屈服於父母變得懦弱無能。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信念,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心理暗示。

當父母對孩子抱著偏見,只看到孩子的缺點時,這些缺點會無限放大。他們相信孩子不可能做好,對孩子失去了信任,於是潛意識裡時刻在尋找孩子犯錯的蛛絲馬跡。

一旦他們發現孩子犯錯,便馬上逮住機會貶損一番,諸如“早就猜到是你乾的”,“早說過你偏不信,現在好了”,“就知道你做不好”!孩子在父母的炮轟下,漸漸地也相信了自己什麼都幹不好,只會惹事。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有的父母是否懲罰孩子,取決於自己的心情。

孩子犯了小小的錯誤(或根本算不上錯誤)時,偏執的父母可以暴跳如雷大打出手,僅僅是為了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以此表明自己是對的,孩子的錯的(儘管有時明明錯的是父母)。

越是無能的父母,越需要在對孩子的言行輾壓中維護自己的尊嚴,只要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聽話),就會覺得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於是暴怒。這些父母外強中乾,對孩子的不信任,實則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調教好孩子。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當孩子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滿意時,他們就會自暴自棄。反正我就是這個樣子的,你們愛怎麼著怎麼著。

當親子關係發展到這個地步時,孩子已經變成父母口中所說的樣子,“無可救藥”了。此時,父母對孩子說任何話,在孩子眼裡都是徒勞。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頂嘴,逃課,抽菸喝酒,打架鬥毆,離家出走,甚至輕生。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當孩子變成眾人眼中的“問題少年”後,父母對孩子完全無計可施,這時,家長要麼隨他們,並跟在孩子屁股後收拾爛攤子,要麼尋找外力幫助。目前,有很多所謂的專門管教“問題少年”的特訓學校,那些對孩子束手無策的父母則會想到這些學校。

把孩子送到特訓學校,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曾經有新聞報道,一位16歲的少年被父母騙進特訓學校,目的是為了磨鍊孩子的意志,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結果入校才兩天,就被幾位教官毆打致死,父母后悔莫及。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就曾對把孩子送進特訓學校的事情發表過看法,她認為,孩子的行為問題相當於身體某個部位病變,把孩子送到特訓學校等於把病變部位切除,這不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我們還是要找到病根對症下藥。

那麼,父母需要做些什麼來拯救孩子呢?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解鈐還需繫鈴人,父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自己的觀念。

對偏執的父母來說,承認自己的錯誤往往很難。即使他們明知道自己不對,但通常不會在孩子面前認錯,因為這會讓他們很沒面子,在孩子面前威嚴掃地。畢竟在他們的人生裡,父輩從來沒有和自己說過對不起,父輩永遠是對的。

只要父母的觀念沒有轉變,親子關係就很難轉變,孩子的行為也不會轉變。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父母的性格已經變得穩定,想要改變確實很難。讓急性子的人突然變得有耐心,讓粗暴的人突然變得溫婉,是有可能,但基本是曇花一現,沒多久就恢復原型。除非人們在經歷某些變故,才會讓性格突然改變。

父母能否真正改變,取決於他們對糾正孩子行為的決心有多大。一旦孩子開始形成內力驅動式,孩子的內在潛能就會激發出來,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而做。

孩子學習是因為強烈的求知慾,孩子做家務是因為體貼父母,鍛鍊動手能力。在內力驅動式的相處模式中,父母會在孩子身上得到一個又一個驚喜,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那麼聰明,懂事,有愛心……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孩子不撿地上的東西吃是因為孩子知道地上的東西不衛生,不管孩子走到哪裡,有沒有人看著,他都能管好自己。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耐心引導孩子的過程肯定比打一頓麻煩,但結果比較穩定不容易反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親子關係的僵化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因此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能改善。父母在行動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要有屢戰屢敗,百折不撓的精神。

有些父母在面對屢教不改的孩子,剛開始強壓著內心的怒火好言機勸,說過幾次沒效果後,就會忍不住想:“這孩子就是欠打,”於是又回到原來的模式。

孩子也會想:“我就知道父母沒這麼好心!”一旦孩子堅信父母不可能對自己改觀時,很難有真正的改變。孩子在改變自己的言行之前,肯定會百般刁難,因為他們想考驗父母,確信父母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前段時間的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哪吒多次想為群眾驅魔,做好事,但因為人們對他的偏見,使哪吒每次在心中點燃的善意之火變成怒火,並不是他不想做好孩子,而是世俗偏見不允許。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都應該是父母心中的天使,而不是魔童。只要父母的看法沒變,孩子也不會變。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做人的最後底線是法律,但需要法律去約束是教育的失敗。“家法”是家庭教育的最後的一道屏障,但“家法”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讓孩子去觸犯的。

每位家長都應該明白,孩子一旦破了家法,那麼離國法就更近了,這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一個國家需要監獄,但並不希望監獄裡有很多人,同理,一個家庭需要家規,但家長肯定不希望孩子要用上家法,天天要人訓。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因此,明智的父母都要知道,儘量拉長孩子與暴力責罰之間的距離。吃一塹,長一智,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也是進步最快的時候。父母要善於抓住孩子每次犯錯的機會,科學地引導孩子。成長本身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父母需要無限的包容和耐性,不能讓責罰成為與孩子互動的主旋律。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家庭教育的看法都不同,大道相通,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聰明孩子養成記#徵文活動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開發智力最好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錯過了

作者的話: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專注3到15歲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兩個娃的寶媽,與大家一起分享孩子的教育問題和成長趣事。喜歡的讀者記得關注我哦!

育兒是一門藝術,你可以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