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相遇是種緣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抬頭看見的都是同一輪明月,眼前出現的卻是不同的人。今天中秋佳節,本是家人大團圓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為人父母身上揹負了家庭責任,為了省那幾十塊,幾百快的車費,為了不被扣那兩三天的工資,只能親子分離,靠著電話傳遞彼此的思念之情。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如果可以,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能陪伴孩子成長,見證孩子的每一個變化。理解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身處異國他鄉,離家的父母只能在心裡無數次對孩子呼喚:”孩子,請你原諒!我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佳佳是一名3歲的留守女孩,平時與爺爺奶奶在鄉下老家生活,父母則外出打工。自女兒出生後,父母就很少回家,除了過年能相聚幾天,其它時間都是靠視頻通話。對於女兒來說,爸爸媽媽只是屏幕裡的一個頭像,以及存摺裡面的一個數字。父母能帶給她的,是犧牲掉陪伴後換來的溫飽和學業。

今年中秋節,佳佳的奶奶打電話給孩子媽媽,女兒接通電話後,第一句話就說:"媽媽回家吃月餅!”在3歲的女兒心中,應該還不明白中秋節或月餅的意義,這應該是奶奶教她的。

媽媽連聲說好,急忙掛掉電話,此刻對女兒的思念無法用言語表達,早已淚流滿面。因為離家遠,夫妻倆決定不回家過中秋,用省的幾百元來回交通費寄回家補貼家用。幾百元對某些家庭來說不值一提,而對有些家庭來說非常重要。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不管生活再艱苦,孩子就是父母的精神支柱。當父母太不容易了,借用《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曲裡面的話:“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是啊,時間都去哪了?孩子突然間就大了,當父母們在外打拼終於可以有實力為孩子撐起一起天,決定好好陪伴孩子,好好當父母的時候,孩子心裡的橋樑卻不再通往父母了。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原來,當父母的時間沒有一輩子那麼長,父母也是有時效性的,管晚了等於沒管。網上有一段非常火的話:“在教育孩子時,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賺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在教育孩子時,你選擇管教,等孩子長大了,你一輩子沒賺到的錢,孩子他一年就賺到了。”

教育專家提醒,孩子在6歲前是塑造性格和習慣養成的初期,6歲~12歲是性格發展的延伸期,12歲~18歲性格逐漸進入穩定期。前兩個時期是父母管教孩子最關鍵的時候,越早管越容易調教。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那麼父母如何把握好管教孩子的黃金時間呢?

1、6歲前立規矩,塑造性格初型。

孩子6歲前主要是在幼兒園生活,現在教育部門都規定幼兒園不能教孩子太多學科知識,主要是以培養生活習慣為主,比如穿衣服,疊被子,排隊,等等。

評價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是否有利於他日後的發展,主要不是看他能認識多少字,會讀多少單詞,而是看他是否情緒穩定,善於合作,懂禮貌,守規矩。良好的個人品質才是孩子長遠發展的基礎。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2、6歲~12歲在強化優良行為習慣的基礎上重點抓學習

6~12歲是孩子小學生涯的時段,為一生的學習生涯打下啟蒙基礎。學習是馬拉松,重在堅持,父母不必糾結一時的好與差,而要學會引導孩子走在一條上坡路。

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並沒有太大差別,拉開他們距離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一個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孩子,一定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3、12歲~18歲可以適當培養社會意識,擴大思維層面,加深對世界的認識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既需要依賴父母生存又不希望父母管太多。有時孩子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但如果父母以絕對的權威要求孩子認錯的時候,他們是很難屈服的。

父母只能在一定的距離看著孩子,甚至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犯錯而無法阻擋。但這不意味著放任孩子不管,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孩子犯錯之後用恰當的方式引導他們糾正錯誤,而不是一昧的批評指責。父母需要說服孩子心甘情願地聽從大人的意見,而不是用暴力手段讓孩子屈服。

3歲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媽媽回家吃月餅”,放下電話已淚流滿面

留守兒童該何去何從?

我始終相信,人在哪方面付出,就會在哪方面收穫,教育孩子也是一樣。那些頭頂同一個月亮卻與父母遙遙相隔的孩子,是社會的一個痛點。

這群孩子缺少的不僅是父母的愛,而且是優質的教育資源。父母們總要做出艱難的抉擇,是留下來照顧孩子,還是外出打拼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但不管怎麼選擇,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需要父母自己去承擔。

有些父母在出去幾年回家後,看到的是一個自己不願意看到的熊孩子,更糟糕的是,這個孩子只認爺爺奶奶,不親爸爸媽媽。這時父母開始急了,開始抱怨孩子不聽話,不爭氣。只能說,現在的因是過去種的果,現在承受的一切都是過去所決定的。

真心希望父母在工作與孩子之間能慎重考慮,做出一個自己能承受得了的選擇。

作者的話: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專注3到15歲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兩個娃的寶媽,與大家一起分享孩子的教育問題和成長趣事。

育兒是一門技術活兒,你可以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