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四月三日事件》

《四月三日事件》是餘華早期的一篇作品,小說以現實和想象相互交匯的方式進行敘述,讀來撲朔迷離,甚至帶有懸疑的色彩。

餘華《四月三日事件》|十八歲少年的奇幻之旅

1.

故事的開篇從一把鑰匙寫起,與《女人的勝利》不同,這裡的鑰匙不是婚外戀情的證據,而只是一把房門鑰匙。鑰匙的主人即將滿十八歲,介於少年與成年之間。當然,他也有自己的愛情。

白雪是他曾經的同學,也是他心儀的姑娘,看到白雪他會心驚肉跳。當他兜裡揣著鑰匙,走在街上的時候,他看到了白雪,同時他看到不遠處梧桐樹下的中年男人。他認為,白雪和中年男人有著什麼關係。

他總是聽到鄰居和父母商量著什麼,具體的事件他不清楚,他只知道人們一直在準備著,準備著在四月三日做點什麼,而四月三日是他的十八歲生日。

他認為那是一個針對他的陰謀。在他的想象中,喜歡的姑娘,往昔的同學,父母,陌生的中年人,都在監視著他,密謀著對他的殘害。

在四月三日這一天,他們會把他帶到街上,然後會有一輛車撞向他。

實際上,生活並沒有發生奇怪的變化,也沒有任何預示。四月三日或許真的有什麼計劃,鄰居和父母的談話可能另有所指。不知全情的他,通過猜測與想象,為自己編織了牢籠。

餘華《四月三日事件》|十八歲少年的奇幻之旅

2.

餘華在這本書中的描寫,保持了《現實一種》中的冷峻的筆法。只有描述,沒有情感。在他的筆下,人好像失去鮮活的生命,而成為只會完成某些動作的機器。

“不用懷疑,他現在已經走在街上了。然而他並沒有走動的感覺,放佛依舊置身於屋內窗前。也就是說他只是知道,卻並沒有感到自己走在街上。他心裡暗暗吃驚。”

主人公的行動好像被無形中的力量拖動著,並沒有自主意識,而實際上他又是個思想十分豐富的人。在餘華筆下,主人公除了思想,其他的動作都是機械化的,不夠生動,也不值得描寫。

在現實中,人們對他很友好,他卻認為一切都是假裝的,是虛偽的。就連河流也在實施對他的監控。

“他站起來時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橋,橋像死去一樣臥在那裡,然後他注意到了那條陰險流動著的小河,河面波光粼粼,像是無數閃爍著的目光在監視他。”

當一個人的思想被偏執填充,他就不會客觀看待這個世界。

他總是會設想會經歷怎樣的畫面,如何敲門,如何談話,如何被害,而生活中,總會有些蛛絲馬跡與他的想象相符,這些相符的情節都會驗證他自己的設想。

於是,他越來越堅信自己的想象,而將生活本身棄於不顧。一個拋棄了現實的人,無法在現實中獲得幸福。

餘華《四月三日事件》|十八歲少年的奇幻之旅

3.

餘華給主人公安排了出行的結局。在四月三日即將來臨的時候,他扒上了火車,坐在煤堆上,遠離親人朋友與“陰謀”。

坐上火車之後他如何生活,他是否逃出了自己想象,餘華並沒有交代。

結尾,他想起了小時候,一個喜歡吹口琴的鄰居在十八歲時患病死去了,於是那口琴也死去了。

或許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對十八歲充滿恐懼。他害怕十八歲是一種告別,於是在那一天來臨前,自己選擇了出走。

至於,四月三日到底要發生什麼,到底他的父母和鄰居有沒有特別的計劃,餘華並沒有交代。

對於懷著好奇心讀到這裡的讀者來說,餘華的不解釋似乎有些不負責任的意味。

“四月三日”其實沒有“事件”,一切不過是他的想象。他選擇在那天來臨之前離開,就算是有什麼針對他的計劃,到那一日也無法展開了。

此刻,再返回前文去思索那些暗示與懸念,才明白,不過都是少年在大腦中荒誕的演繹。

餘華《四月三日事件》|十八歲少年的奇幻之旅

4.

十八歲是青春的一個界限,十八歲在法律上講,已經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心智也應該成熟起來。

實際生活中,十八歲的人,並不能負責自己的生活,在經濟方面還要依賴自己的父母。於是十八歲的人總是在心理的獨立與客觀的不獨立之間徘徊,青春的迷茫、掙扎也隨之而來。

餘華鍾愛十八歲,還曾寫過《十八歲出門遠行》,在這篇小說中,“我”見證了人性的醜惡與社會的複雜,初出茅廬,根本不懂得怎樣與複雜的人世相處,一次遠行,就像是一次生動的課程。

《四月三日事件》則以十八歲時的出走作為一種結局。有人說,主人公的想象是對青春的壓抑的擴大,餘華不過是將每個人在即將成年時面臨的困惑強化。為了表達這種強化,主人公看起來有了病態的表現,精神上好像出現了問題。

或許正是這種誇張,才能夠將情感與疑慮表達地更為順暢。被害的妄想與痴迷的癲狂,在常人看來,他不正常;但是在他的眼中,別人也都自說自話。

莫言曾說:“餘華是當今文壇上唯一一個清醒的說夢者。”餘華的小說好像蒙上一層夢境,像在囈語。或許正是這種痴言,才能表達出餘華對現實強烈的思考和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