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黃薊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豆黃薊馬是大豆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危害大豆嫩葉、花器及嫩莢,嚴重發生時能夠造成大豆減產20%~25%以上。因此,農戶們必須加強對該蟲害的關注。那麼,豆黃薊馬如何防治呢?豆黃薊馬防治措施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一起詳細瞭解一下豆黃薊馬防治的相關知識:

豆黃薊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為害症狀

豆黃薊馬從大豆出苗到結莢期都可發生危害。成蟲和若蟲均危害大豆葉?花器及嫩莢,以大豆苗期危害嚴重,利用其銼吸式口器,銼破葉片表皮,吸食汁液形成枯點。豆黃薊馬初孵若蟲喜群集取食,成蟲行動活潑,能彈跳,但飛翔力極差。成?若蟲怕光?趨嫩,白天多躲在葉背面或剛長的嫩葉上,特別懸在花器內取食危害。從始發期到盛發期,約需4~5d,薊馬就可蔓延全田。大豆幼嫩葉片被害後,葉皺縮變形,扭曲,葉色褪綠。嚴重的葉面出現灰白色斑點,葉片局部枯死;生長點被害,植株出現多頭現象或停止生長,逐漸枯死;大豆生長後期花器被害,造成落花?落莢,對產量影響很大。

識別特徵

成蟲:雌成蟲體長1~2mm,黃色各腹節間褐色。觸角7節,黃棕色,第3~4節有叉狀感覺錐,前翅略黃,前緣鬃21根,前脈端鬃5根,後脈鬃11根,足淡黃色;雄成蟲體長約0.6mm,淡黃色,其他特徵與雌蟲相同。

卵:腎形近無色,產在大豆葉脈內。

若蟲:可分四個齡期,基本與成蟲相似,但無翅。一齡若蟲體長0.3~0.4mm,初孵近無色,複眼紅色,幾小時後體色變黃;二齡若蟲體長0.6~1.0mm,體黃色,觸角4~7節緊密連接在次一節;三齡若蟲,體白色呈透明狀,出現翅芽,行動遲緩,稱前蛹;四齡若蟲,體白色,不行動,稱擬蛹。

豆黃薊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發生規律

豆黃薊馬在我省一年發生5~6代,各世代歷期因發生時期不同而有差異,第1代歷期長,平均34d,第三?四代因氣溫高?歷期短,平均15~16d,生殖方式常為孤雌生殖,也進行兩性生殖,故田間常見多為雌蟲。以成蟲在薊等雜草上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越冬成蟲陸續出現,先在小薊上取食為害,5月下旬轉移到剛出苗的大豆上為害,6月初豆苗上數量漸增,6月中旬越冬成蟲出現量達到高峰,其後豆田中薊馬成蟲和若蟲混合發生。6月下旬到7月下旬達為害盛期,大豆受害最嚴重。7月中旬以後,大豆植株長大,受害相對減輕。9月中旬大豆成熟,遷回到小薊上越冬。

豆黃薊馬的發生與危害常受氣候的影響,一般地溫暖乾旱利於其大發生,低溼多雨對其發生不利。發生多少還與栽培條件有關,早播田比晚播田發生重;地勢低窪蟲量發生重;早熟和小粒型品種易引蟲。

豆黃薊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綜合防治

防治原則:雖然化學殺蟲劑能有效防治薊馬,但長期單純大量施用化學農藥,導致薊馬的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下降?大量殺傷天敵?汙染環境和威脅人畜的健康。因此對豆黃薊馬的防治應採取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治理方法,使豆黃薊馬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防治時期

豆黃薊馬的兩次危害高峰期分別在幼苗期和開花期,因此,田間防治應重點在苗期和花期害蟲發生前或初期進行。幼苗期調查平均每株成蟲量達到3.3頭,就應採取防治措施,尤其持續乾旱少雨天氣,更應及時防治。

防治策略

農業防治

大豆收穫後及時進行翻耕,冬春及時清除豆田內外雜草,消滅其孳生及越冬場所,可降低越冬蟲量,減少第二年該蟲基數;實行大豆與非寄主作物輪作,由於豆黃薊馬飛翔能力差,遠離上年豆田種植大豆,切斷害蟲食物鏈,可減輕危害;加強田間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長旺盛,可減輕薊馬危害;乾旱年有條件的地塊進行噴灌,可減少豆田薊馬發生。

化學防治種子處理:50%辛硫磷乳油2kg或75%辛硫磷乳油1.5kg,對水10kg,充分混合後,拌人1000kg大豆種子,拌勻晾乾後即可播種。

豆黃薊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田間防治

幼苗2~3片複葉,平均每株成蟲量達到3.3頭,應立即開始防治。花期密切注意田間蟲情,單株蟲量在30頭左右時,應及時採取措施防治。藥劑可選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對硫磷乳油80%敵敵畏乳油?50%喹硫磷乳油20%滅掃利菊酯乳油2000倍稀釋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5%來福靈菊酯乳油4000倍稀釋液,0.025%的伏殺磷?西維因和硫丹田間噴霧,可有效防治薊馬。噴藥時要做到均勻,尤其是葉背面更要噴到。

物理防治成蟲發生期,有條件的地區也可根據需要,及時在田間使用佳多振頻式殺蟲燈或黑光燈等方法誘殺成蟲,以達到降低豆黃薊馬種群密度減輕危害的目的。

生物防治豆黃薊馬的天敵有蜘蛛?橫紋薊馬?小花蝽等,因此在防治其它大豆害蟲時儘量使用選擇性殺蟲劑,或減少施藥次數等來保護天敵,使天敵的種群維持在一定水平,以便控制薊馬種群數量急劇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