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次來“投桃報李”了--國際--首頁

人民網北京4月23日電(陳思、玄番登史江)疫情期間,一部《南京抗疫現場》的短紀錄片,讓日本導演竹內亮火出了圈。這部在中日兩國以及海外引發巨大話題的紀錄片,沒有多餘的修飾,也沒有煽情的解說,像講述日常一樣客觀記錄了南京這座城市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下人們的真實生活。拍攝的初衷,是希望日本民眾看到中國的防疫措施,瞭解中國能夠有效控制疫情的原因,為日本應對疫情提供些許參考。而現在竹內亮又發起了“熊貓的報恩”活動,向日本捐贈口罩物資,用實際行動來支援日本抗疫。

關於“熊貓的報恩”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今年2月,中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府和民間團體多次向中國援助防疫物資。媒體積極報道了此事,讓中國民眾看到了日本在危急之下伸出的援手。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溫暖著彼時正與新冠病毒努力抗爭的中國。大家在網上紛紛表達對日本此舉的感激之情,也為疫情在日本的擴散表示著擔憂。而令竹內亮感到意外的是,這些中國人的心聲,日本人大多並不瞭解,甚至抱怨“日本明明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還要幫助中國”。

如今,日本疫情形勢依舊嚴峻,累計確診病例已超一萬例。竹內亮常常從居住在日本的親友同事間得知日本口罩緊缺的情況。“中國口罩供不應求的情況已經大大緩解,作為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有責任幫助日本解燃眉之急。我們向日本捐贈物資,也是一種‘還禮’。因為日本的善意,中國都記得。”竹內亮說,日本民間流傳著“仙鶴報恩”的傳說,講的是一隻被老夫婦救助的受傷的仙鶴,拔掉自己羽毛織成布料,向老夫婦報恩的故事。“我們這次的活動,正是中國版‘熊貓的報恩’”。

對於竹內亮的這一想法,南京市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出資向日本東京和大阪無償捐贈了5萬隻口罩,竹內亮的公司承擔了協調聯絡和運輸等工作。據介紹,這批口罩主要捐贈給了醫療機構和媒體。為什麼是媒體?竹內亮說,面對疫情,媒體人需要外出採訪報道,常常處於危險中。“我在日本的媒體和電視臺有很多朋友,希望他們能夠平安。”

圖片

南京市政府無償捐贈的5萬隻口罩。竹內亮(圖右)供圖

捐贈完口罩,竹內亮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下。他說,有許多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與他有著同樣的想法,都希望能為母國做點什麼。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於是竹內亮和身邊的朋友共同成立了運營委員會,“熊貓的報恩”團隊在短短2周時間便召集了600名成員,收到15.6萬元捐款。

他們將2萬隻口罩捐贈給了日本神奈川縣和千葉縣,之後又出資購買了5萬隻口罩,向東京、埼玉縣、北海道、愛知縣和兵庫縣這5個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分別捐贈了1萬隻口罩,主要送往醫療機構和療養機構。各地紛紛向竹內亮團隊表達感謝,其中千葉縣更是首次收到海外捐贈的口罩,這讓竹內亮頗感意外。

圖片

團隊成員整理捐贈口罩。竹內亮供圖

從各地方自治體的聯絡到運輸公司的安排、配送、相關政策的研究以及向團隊成員提交的各種報告等,竹內亮說,實際實施的過程非常辛苦,但是很開心,很值得。“我們的團隊每天都在壯大。能夠收集到超過15萬元的善款是我們最初沒能預料到的。因為‘熊貓的報恩’活動,在中國的日本人更加團結了。”

不僅如此,很多身邊的中國人也加入了進來。竹內亮說,有這麼多惦記日本的中國朋友,真好。

圖片

向東京和大阪的企業捐贈的口罩。竹內亮供圖

對於“熊貓的報恩”活動今後的打算,竹內亮表示,未來難以預測,現在只想儘自己所能,繼續做下去。“我現在還能堅持,我想堅持”——這句話就像他的紀錄片一樣平實,卻充滿力量。

關於《南京抗疫現場》

日記式短紀錄片記錄中國抗疫決心

2月中旬,竹內亮和家人從日本回到南京後被隔離。對於嚴格的隔離措施,竹內亮起初並不理解,認為“太過誇張”。而南京抗疫的結果,是850萬人口的南京沒有出現一例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病例,93名確診人員在3月全部康復出院,這讓他感佩至極。竹內亮表示,中國政府的決斷力和執行力、中國民眾在疫情面前表現出的團結互助讓他非常感動。

竹內亮當時在微博上不止一次呼籲,日本的防疫措施遠遠不夠,希望日本民眾能夠重視此次疫情。相比內心的波瀾起伏,《南京抗疫現場》卻顯得十分“淡然”。“我只想真實地記錄我看到的內容,並不想說教。希望大家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南京的對策不代表放在其他國家依然適用,只是提供一個參考。”

或許正是因為真實和客觀,該紀錄片在播出後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頭條,日本多個電視臺和媒體紛紛報道。英文版播出後,韓國、俄羅斯、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的電視臺也紛紛聯繫竹內亮要求轉播。4月,竹內亮團隊又製作推出了《南京抗疫現場第二部》,直擊奮鬥在醫院、隔離酒店、超市這些抗疫一線的人們。視頻推出後在日本再次受到關注,很多人聯繫竹內亮說,“羨慕南京人”“比日本電視臺的報道客觀很多”。

日前,南京市檔案館將《南京抗疫現場》系列紀錄片的相關影像資料永久保存。

採訪中,竹內亮特別提到了疫情期間中國媒體發揮的正向作用。他認為,中國媒體對奮鬥在一線的人們進行了很多報道,他們努力的樣子因此被更多人看到。醫護人員、警察、志願者……正是這種正能量的傳遞,讓中國民眾在疫情面前更加團結自律,努力配合防疫,不願辜負所有人的努力。而日本媒體更多的是負面的導向,“不滿於日本政府的防疫政策”“民眾並不配合防疫措施”等等。“希望日本媒體能夠更多地聚焦這些努力的平凡人。因為團結是唯一能夠戰勝病毒的辦法”,竹內亮說。

後記

“住在這裡的理由”

竹內亮被一些中國網友熟知,是因為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截至3月19日,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3的紀錄片已經制作發佈了200集。“熊貓的報恩”團隊中,也有一些《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的主人公。

竹內亮說,曾經因為想拍攝南京而住在這裡,而現在,家人、朋友、同事,都是他住在這裡的理由。他“慶幸”33歲時才來到中國,因為這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日本思維方式,對日本人的想法也能夠充分理解。不然,他會擔心自己因為“太喜歡中國”,而在視頻中過於“偏私中國”,從而失了客觀。他說,相信自己能夠站在相當中立的立場上,繼續拍攝、紀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