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 新“主播”,還是新經濟

當各路人馬齊聚直播間瘋狂帶貨,有人說這是直播經濟的當打之年。行業不景氣,越來越多的人想給自己增加一個主播身份。他們中有中年標籤羅永浩,也有話題女王“董小姐”,還有數不清扎堆上陣的明星藝人。

人人渴望信息增量的時代,恰恰總是苦於求而不得。遺憾的是,如潮水般湧入直播間的新主播們,好像也沒有能夠帶來什麼新內容。

沒找到自己的直播密鑰之前,如果只是帶貨,明星也好,企業家也罷,能夠給直播帶來的最大增量便是自己。而關於他們自己,最有價值的往往是“第一次”。過了“第一次”,越多地暴露於人前,好奇心被抵消得越快,講不出新故事,這個最大的增量也將遞減流失。

主播們成功的密鑰,在於給商品人為地給商品增設了體驗,表達了態度,而後引發共鳴,最終刺激購買。產品+體驗+態度串聯起整個鏈條,其實是為單一商品做了信息擴圍,將體驗和態度生成了價值。

市場之所以選擇了“李佳琦”,不僅在於他斗膽舉薦上千元的面霜聲稱買了不敗家,還能對昂貴的愛馬仕翻白眼,喊出不值得。這種生動的矛盾和對立,隔著手機屏幕演變成難得的人間真實,成了主播的個性和價值。

主播帶貨,激活了電商直播生態。2019年徹底爆火之後,無論是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這類電商平臺;還是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甚至連百度都試圖在電商直播上分到一杯羹。被電商和短視頻再次激活的直播,如果依然歸宗於傳統的販售商品,新經濟未免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直播行業從百家爭鳴風光無限,到人走茶涼繁華落盡,滿打滿算不過三年時間。在這三年,一直播、映客、花椒,鬥魚、虎牙、熊貓,從秀場內的“千播”大戰,到秀場外的欠薪挖角,“仗”打了不少,之所以沒成就一個像樣的新經濟,在於始終未能突破同質化的樊籬。

那些年的直播經濟急於求成,光顧著用數據吸引投資目光,為資本和流量廝殺,一邊殺死了對手,一邊也殺了自己。造富神話在直播行業不斷上演,行業巨頭一口吃了個“胖子”,在用戶數量達到頂峰之後,再也無力消化。

注意力經濟在內容創新上的貧瘠,走起路來終究挺不直腰板踉踉蹌蹌。而實現內容差異化需要擺脫低俗,拓展領域、抬高製作壁壘,這些無疑又會增加流量變現難度……很快,只遷就流量一頭的短視頻上位,商業競爭、資本壓力折磨,直播漸漸敗北。

熱鬧的直播間,人來人往。這個春天,像極了幾年前人們口中直播業的春天。直播間裡的羅永浩到底在賣什麼?或許就是賣老。直播到底算不算新經濟?充其量還在迎新,而非創新。(北京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