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到迴歸:看內容社區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從一個內容生產者的視角,談談內容社區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流失到迴歸:看內容社區的“核心競爭力”

看了看自己的上一篇文章,已經是2年半前了。

這兩年多經歷了團隊和業務的從0-N快速發展,快速的打怪升級也相應的帶來了“經驗”的積累,這時候需求就蹦出來了:獨立的經驗。

產品經理總是在折騰中“嘗試”希望為這個世界創造一點點價值。

所以流失到迴歸的第一篇,我就想來談談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的視角,內容社區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定位:人群精準的背後,是行為效率的提升

去蒼蠅館子賣高檔紅酒牛排,結果是單位時間內紅酒牛排的點單行為的轉化極低,這就是效率。

天時地利人和,其實就是“最優效率”的解。

精準的人群背後本質是精準的需求,我們所謂的“精準”,其實就是需求的匹配,精準營銷、精準營銷、基於大數據、跨平臺行為、用戶畫像的廣告投放,本質都是嘗試把人背後的需求“精準”化。

對人群進行越多的標籤標註,那麼標籤複合疊加之後,人群就越垂直具體,那麼對需求的匹配效率就會越高,比如我要賣植髮服務,那麼投給“程序員”標籤的人群顯然沒有“髮量稀疏”+“高發際線”+“程序員”的精準(抱歉了各位開發小哥哥們)。

所以,當一個平臺的定位越精準,則平臺內基於定位而來的生產者與創作者,他們所產生的行為效率會更高,更多的生產、瀏覽、評論、點贊,因為相同的用戶成本損耗下,需求更容易match。

曝光:合理的分發機制,是創作者的基本訴求

對於創作者,作品是否能夠轉化更多的消費者行為是看自己的作品質量,但是最基本的訴求是——得讓人看得到吧?

目前主流的分發形式是:

(1)冷啟動的用戶行為疊加

這種做法是對不斷獲得用戶正向行為的內容,加權分配更多的流量曝光。

比如每發佈一個作品,則初始化推送給20個用戶,如果20個人裡有1個人點贊,則繼續擴大流量策略,推送給更多人,直到無人互動或作品時效性過期。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就是靠用戶“投票”的做法來篩選出優質作品分配更多的流量。

(2)基於常規推薦算法(CB+CF)

當平臺的內容與用戶群足夠廣和豐富,又不希望埋沒一些小眾、垂直方向的內容創作,則根據內容的屬性與標籤進行人群屬性匹配分發,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方式1的尷尬,就是剛好投給了一些完全不感冒這方面內容的用戶。當一定程度上通過內容屬性精準了用戶目標後,再結合互動用戶的質量和行為進一步進行流量分發。

(3)優質篩選、控量輸出、集中曝光

比如woshipm就是這種類型,編輯審核後,講內容推到主信息流中,而這個主信息流並沒有進行算法的人群區分推薦,因為“垂直定位+高質量審核結果”的優先級大於了推薦的猜測質量。

收益:激勵收益會隨著好的生產行為伴隨而生

平臺創作激勵+商業合作變現。

目前還是主流這樣的收益組合,平臺對持續優質創作者提供基於流量的生產鼓勵,而沉澱下粉絲群體的內容創作者,更多是通過與廣告主的商業合作變現,這裡也包含直播帶貨。

但是對於收益,其實內容創作者應該都不需要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因為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流量賣方市場,只要有高質量的運營能力,不缺商務合作和平臺邀約的機會。

所以在選擇的賽道上熱愛與真誠的付出,收益會伴隨而來。

創作門檻:但其實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其實大家看任何的內容社區,基本都會在創作門檻部分下功夫,追求“人人創作,全民分享”。

但需要認清的一個現實是,群體的2/8原則特性,讓平臺會穩定保持大致20%的持續創作者與80%的消費者。我絲毫不懷疑大部分人都嘗試發過一兩條原創抖音視頻,但是真正能做到“持續創作者”的,一定是少之又少。

其實我們觀察也可以發現,流量集中的頭部作品,一定程度上都與平臺的“低門檻”無關,他們大部分都是看著天花板水準在做創作,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盯著“低門檻”的標準,就和80%的普通創作者的內容生產一樣石沉大海。

以至於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準電影級的機位、構圖、節奏的作品,這些隱形門檻,恰恰是平臺無論如何低門檻都無法帶來的——人的專業性技能門檻。

所以最大的門檻,其實是人的差異。堅持、創新、挑戰、熱愛,這些可能才是每一個成功者與普通用戶身上最大的門檻。

結尾

作為回到woshipm的第一篇,也獻給它。

最近幾年也陸陸續續面試了很多產品這個行業的新人、老人、轉行者,大家多多少少都會關注這裡、從這裡收穫,不是全盤吸收,而是引發了更多的思考的碰撞與互補。

從某種程度上講,大部分依賴個體生產者的內容平臺,本身最大的價值應該是引發思考,而不是提供決策。

知行合一,是我也需要不斷修煉的課題,對於我們每天在吸收越來越多的內容和觀點時,真正需要做的是自己理解與思考後,轉化成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並付諸實踐,才是真正的成長與收穫。

希望從今天開始,可以帶給更多這個行業的、不同階段、不同背景下的朋友們更多值得思考的內容。

本文由 @老失禮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