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人才作為高端資源,對於每一個國家而言都是綜合國力與競爭力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經濟、科學、人文方面的興盛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只有在源源不斷的英才湧現間,一個國家才會擁有穩固的社會結構與光明的發展前路。

中國作為人口眾多的大國,在國民教育的優待與宣揚方面都不遺餘力,中國人均學習能力也相當不俗。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求賢若渴的中國卻面臨著越發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從清華的顏寧到北大的許晨陽,許多留學國外的人才最終都選擇定居國外。在許多技術性的領域都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狀,衝鋒在前的是白髮蒼蒼的老者,能夠接過重任的後起之秀卻寥寥可數,這樣的現狀無疑令人焦灼。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顏寧

據大數據分析,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有84%的留學生決定回國發展,單看這一數據無疑是令人欣慰的。但在進一步細化後,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回國的數據都由早期對祖國頗具歸屬感的留學生貢獻。

在2018學年的留美博士中,有近八成決定留在美國,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凸顯。原因何在?我們不妨通過顏寧與許晨陽的經歷一窺一二。

一、清北英才在外深造,歸國數年重回海外

今天要講到的這兩位人才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比如清華的顏寧,她於上世紀70年代出生於山東章丘。天賦聰穎的她以醫學博士之學位畢業於清華,仍然不滿足於自己對於學術的挖掘與探索,在畢業之後繼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後。

她的勤學不輟與學以致用奠定了她在醫學界的地位,也令她收穫斐然,斬獲不少重要獎項與頭銜。這位年輕的學者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研究,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清華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生導師、美國醫學研究所的“國際青年科學家”等。

顏寧並非在出國深造後就直接留在了美國,在她三十歲這年,這是一個學者最好的年華,她也曾選擇回國任教於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但在十年以後,她卻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重返海外。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許晨陽也同樣如此,這位數學系的人才在北大研讀完碩士後,同樣選擇了出國深造的道路,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了接下來的學業,並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一段時間。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術積累後,許晨陽選擇在2012年加盟北大的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碩果累累,先後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獎”等獎項。但是在回國六年後,他同樣選擇接受了麻省理工的邀請,重返麻省理工學院。

縱觀二人的經歷,不難發現這並非純粹的缺乏歸屬感、愛國情懷的問題,這兩位傑出的人才都曾選擇回國發展不短的時間,但最後還是回了國外,這也不由引發我們的深思,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才的紛紛“出逃”呢?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徐晨陽

二、國內原因:時代變遷淡化歸屬感,科研環境浮躁不端

有關於中國人才流失的情況,我們不妨從國內、國外兩方面進行審視與分析。在國內環境的因素中,時代背景與科研環境是兩個重要的原因。結合時代背景來分析,其實人才流失率的增長是有跡可循的。

最早的一批留學生源起於洋務運動時期,而在改革開放時期也屢見不鮮。最初階段的留學生包含著許多政治元素,除了少部分家中條件寬裕,自行前往國外深造外,大部分留學生都受命於國,公派出外,本就有回國的義務。

而新中國百廢待興的現狀也激發了仁人志士的愛國之心,迫切希望回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當今的時代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國力越發強盛,國民較少切身體會到國之艱難,而出國深造也成為了一種個人的人生規劃與選擇。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留任國外也就不以為奇了。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但時代元素只是一個大方面的訴求,對於許多頂尖學者而言,個人利益的地位其實並比不上科研環境,畢竟科研並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就能有所成就的,優良的學術環境促成同伴之間的良性討論,對科研事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國內的科研環境普遍存在過於浮躁、不端的問題,學者如果留在國內,很難專心於學術,後顧之憂層出不窮。首先便是學術造假事件,造假的成本實在太低,近年來學術造假層出不窮,就算不關注學術界的人也能略聞一二。

依附於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學者辛辛苦苦的科研成就輕而易舉就能被竊取,懲罰措施卻被一再滯後,最終不了了之,難免令人意難平。

除此之外,政府對於後起之秀的支持同樣存在欠缺,每年的科研經費雖然數目巨大,但大多都是撥給學界大牛,而青年學者往往要為項目經費大傷腦筋,這對於科研積極性的打擊也是難以估量的。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三、國外原因:福利條件優越,科研氛圍輕鬆

每一現象的出現,我們都應當從內外兩方面進行雙向分析,這樣才能得到較為客觀的結果。國內既然存在著諸多不足,那麼發達國家又存在著什麼樣的優勢呢?

首先,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科研環境的優越。雖然如今的北上廣也具有相當的經濟文化基礎,但是相比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基礎仍有欠缺。無論在文化多樣性、包容性,又或是實踐設備的先進性上,國外的科研環境在這些維度上都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在福利制度上的優越性同樣引人注目。這並不是說國內條件不優越,而是相較起來,國外在福利制度的構建上更為全面。只要你具有長足的實力,就能為自己與家人贏得更好的生活。

譬如在子女的教育部分,頂尖人才的子女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更好的落實。

前有清華顏寧,後有北大徐晨陽,為何人才回國後,又跑了?

而在房價方面,地廣人稀的國外也不比中國寸土寸金,中國購買一個房間的價格可能就能在國外買下一套房子。衣食住行是人生存於世的最低訴求,如果在住處方面都要大費力氣才能穩定下來,自然會使人萌生去意。

對於人才的召集與籠絡,每一個國家各佔其能,都有自己專有的政策與手段,很難去具體評判孰優孰劣。

雖然中國現在存在著人才流失現象與人才缺口,但在中國與日俱增的綜合國力與文化程度的高速發展之下,相信在科研領域仍具有不斷崛起的無限可能性。

相信未來的中國能為人才提供更好的福利制度與科研環境,而在個人的選擇之上,新一輩的棟樑之才亦應當更具有家國情懷,不要忘記這片誕育自己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