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推動資管行業健康轉型發展

尚福林:推動資管行業健康轉型發展

4月25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舉辦“資管新規兩週年:新挑戰與新機遇”線上專題會議。CWM50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資管行業的轉型和發展仍面臨挑戰,需關注機構轉型與投資者教育的關係、新產品發行與存量老產品消化的關係等。

自2018年《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資管新規”)出臺後,監管部門加大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領域亂象整治力度,資管行業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尚福林指出,以往試圖規避宏觀調控、著眼監管套利、拉長融資鏈條、抬高融資成本甚至自我循環的扭曲發展方式已基本喪失了生存空間。總體來看,制度框架不斷鞏固、行業發展勢頭良好、行業健康度不斷提升。

資產端、資金端均面臨壓力

不過尚福林也表示,資管行業仍面臨挑戰。總體來看,銀行理財以及通道業務相關的信託、資管計劃受新規影響相對更大,過渡期內轉型壓力突出。

從產品設計看,因資金池運作、多層嵌套的期限錯配和套利空間被壓縮,合規新產品的設計研發對機構主動管理和資產配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資管新規過渡期內新舊矛盾相互交織,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內外不穩定因素衝擊疊加,給資管行業轉型增加了不確定性。

目前,資管行業資產端主要面臨資產收益率和非標資產兩方面挑戰。一是資產收益率承受較大下行壓力。在資管產品的底層資產中,債券等固收類資產佔比很高。理財產品穿透後,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佔60%以上。歐美等發達國家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相繼進入負利率區間。再加上為應對疫情衝擊,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帶動固收類資產收益率整體下行,國債收益率降為負值或處在歷史最低水平,客觀上增加了追求長期穩健回報的固收類資產配置難度。另一方面,股權投資等權益類產品面臨“資產荒”。受疫情對國內外經濟的負面衝擊影響,企業經營難度加大,償債能力下降,信用風險上升,可配置的優質投資項目減少。二是非標資產的處置與承接面臨兩難。

非標資產是資管新規規範的重點,也是難點。非標資產是在標準化融資體系下,因表內金融無法滿足其融資需求而演化出的特殊資產。對它的認定標準日益趨嚴,近年來,非標資產規模有所下降,在社融結構中的非標融資規模和佔比都在持續下降。這部分資產的消化和轉型面臨兩難:首先是其中的有效需求如何承接。

資金端則主要有三個問題:

一是中長期資金募集難度加大,個人投資者投資期限偏短的特點短期難以改變;機構投資者在當前複雜形勢下,對資金流動性和現金流的需求提升,投資行為偏好有所改變。從上市公司披露的今年一季度投資數據看,機構投資理財產品的熱情和持有理財產品規模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二是個人投資者預期引導仍待破題。

三是通道業務壓縮後,券商資管缺少合格資金來源替代。信託、券商等承擔通道角色的業務需要重塑,原有的通過層層包裝在不同主體間流轉的資金會隨著通道的壓縮逐步被擠出,且受新規約束也難以填補。

處理好機構轉型與投資者教育等關係

針對上述問題,尚福林強調,要處理好資管行業轉型發展的幾方面關係。

在融資結構整體優化與行業細分發展的關係方面,要進一步優化金融體系融資結構。資管業務作為聯結資金供給方與資金需求方的重要對接紐帶,具有可直接投資股票、股權資產等傳統信貸資金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應當在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暢通投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資管行業也要差異化發展,不同類型資管機構發揮各自在管理機制、經營理念、激勵約束機制、投資運作和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專業特點和比較優勢。例如保險資管產品需要進一步發揮保險資金長期配置需求,開展長期穩健的價值投資;券商需要發揮在投研領域的優勢,讓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引入高風險偏好和承擔能力的資金,打通金融資源與技術專利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帶動創業創新,利用高收益彌補高風險的風險補償方式,讓一部分人分享超額的創新紅利;銀行理財則可以利用好自身穩健審慎的風險策略和獨特渠道優勢,針對個人投資者群體,打造更多風險收益匹配的特色主題產品,實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均衡。

在機構轉型與投資者教育的關係方面,尚福林指出,過去,剛性兌付和同業無序競爭使得產品定價無法反映出機構真實的管理能力和產品的市場風險。打破剛性兌付預期後,收益率不再是“大鍋飯”,投資者會以“用腳投票的方式做出市場選擇。資管新規的過渡期是各類市場參與者找準自身定位、提升投研能力、提高風控水平、豐富產品體系的寶貴機遇期。

另一方面,是把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資管業務的基本模式是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機構與投資者間的很多問題的核心是把金融產品賣給了錯誤的對象。”尚福林強調,對此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強化投資者適當性和銷售合規性管理,並壓實金融機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義務和主體責任。

另外尚福林還提到,也要處理好服務實體經濟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係、新產品發行與存量老產品消化的關係、國內行業培育與國外市場競爭的關係。

截至2019年末,銀行理財轉型有序推進,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達到23.4萬億元。產品淨值化轉型速度加快,淨值型產品餘額佔比已由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43%,產品結構已發生了重要變化。18家銀行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2019年開業的11家均已實現盈利。保險資管產品2.8萬億元,市場份額保持在3%左右。基金、證券、期貨、私募等機構不斷增強主動管理能力,發揮投資顧問優勢。其中,券商通過申請公募牌照、設立基金子公司等方式積極謀求轉型。證券基金領域的資管業務總規模達到52萬億元,保持了穩健增長。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張末冬

編輯:餘嘉欣

郵箱:[email protected]

尚福林:推動資管行業健康轉型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