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多年來,莒文化被遮蔽了。其實,說山東是"齊魯文化之邦"並不恰當,嚴格來說應該是"齊魯莒文化之邦"。

走進位於山東省莒縣縣城的莒州博物館,便走進了莒文化的殿堂。該館與青州博物館、滕州博物館並稱為山東三大縣級博物館。以博物館為主,浮來山、千年銀杏樹、陵陽河遺址……豐富而傳奇的莒文化向我們走來。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莒州博物館


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文化意義上的莒地,北起膠濟鐵路,南到隴海鐵路,西至沂山蒙山東南側,東到大海。散落在此區域尤其是莒縣內的各類文物,為我們提供了回顧中華文明的一個通道。

2萬餘件館藏文物中十幾尊約半米高,看起來像炮彈模樣的陶器是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些陶器俗稱"大口尊",上世紀60年代出土於莒縣陵陽河遺址。上世紀70年代,國家舉辦一個出土文物展。這些陶器到北京參展後,上面刻的圖案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視。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認為大口尊上"日月山"的圖案是文字。文字學家唐蘭依據對這些陶器文字的研究也提出"中國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的觀點,掀起了一陣討論中國文明史的熱潮。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東夷人。

經學界30多年的研究論證,2012年在濟南召開的"中國莒文化高層論壇"上,與會專家同意,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文將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推了10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現代漢字的祖形。

直到上世紀80年代,考古學界認為山東的史前文化只有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長期研究莒文化的蘇兆慶從1956年開始考古工作,在莒縣50多年的考古經驗使他相信莒縣出土的文物和大汶口出土文物有所不同。他大膽推測,莒文化是區別於大汶口文化的、沒有中斷的區域文化。

1993年出版的《莒縣文物志》記載,莒縣發現了120處新石器時代文物遺址。"這些集中的遺址說明約5000年前,這裡就有120個村落了,而整個莒縣現在也就1200個村莊,說明當時這裡就很繁華了。"原山東文物考古所所長張學海表示,"莒縣與莒地對解決我國文明起源,文明初步發展和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態等重大史學與理論課題,具有重大意義。"

陵陽河遺址發掘出全國最早的陶文、最早的陶號,以及大量的釀酒器,這些文物證明了當時農業的發展程度。5000年以前,以陵陽河為中心的地區突然發展起來,讓考古界也感到很奇怪。

在博物館,一件牛角形陶號吸引了觀眾。這件陶號1979年出土於陵陽河遺址,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彌足珍貴。它的發現,以無可雄辯的事實表明,中國東方莒之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由野蠻矇昧、一盤散沙的時代向著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邁進。率先吹響了向文明社會進軍的號角。

館藏文物中,無論是陶器還是青銅器中,釀酒用品和酒器都佔了相當大比例。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莒地先民陪葬品中酒器居多。這些用具中,高柄杯數量最多,總663件,佔陵陽河大汶口墓葬出土器物總數的45%.

東夷人善飲酒在史書上早有記載。《後漢書·東夷傳》中有"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的記載。但東夷人從什麼時間釀酒,怎樣釀酒,卻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大口尊、高柄杯、濾酒缸等大量陶器的出土,揭開了莒地酒文化的面紗。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莒國:夾縫中生存的東夷古國

在莒縣,隨處都能看到這四個字:勿忘在莒。

馮友蘭將歷史區分為"本來的歷史"(客觀存在的歷史)和"寫的歷史"。蘇兆慶認為,山東的齊、魯、莒文化中,齊文化和魯文化是周人撰寫的文化。莒文化是本來的文化,它是用近60年出土的罕見文物,展現自身的歷史與文化。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考證,莒國的形成時間,要遠遠早於齊國和魯國。

莒地,民眾多"好讓不爭",喜"衣冠帶劍",皆有君子之風,號稱"君子之國",具有較高的文明水平,文化、經濟等都領先於華夏。商時為"姑幕國",對鞏固商王朝起到很大作用。周代建"莒國",傲立東方,甚為強大,史稱為"東方之雄強".

早在新石器時代,莒國所處的東夷文化,就創造了輝煌的歷史。1936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對兩城鎮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精美黑陶和玉器。

據英版《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境內發掘的陶文早於甲骨文1000多年,為我國文字的始祖。

在西周分封齊、魯之前,莒地應包括部分齊、魯之地。到了西周,周人為了記述歷史就把中原以東的眾部落稱為東夷,有淮夷、萊夷等諸多部落。"齊國和魯國作為周的諸侯國,所以齊文化、魯文化是周文化,而莒是土著文化,以莒文化為代表的東夷文化和周文化是相抗衡的。"蘇兆慶說。

齊國多亂,莒國多次保護其王公避難者,齊桓公即是一例。一日,齊桓公設宴大請賓客,鮑叔牙獨坐無言,後對齊桓公說:"我希望大王不要忘記,出奔在莒的那段艱難歲月。"齊桓公聽後,連忙起身鞠躬施禮說:"我與士大夫們都不要忘記鮑先生的話,齊國的江山就會永遠穩固。"這就是"毋忘在莒"典故的由來。

莒國的北境與齊接壤,西與魯國為臨。莒國在小國林立的春秋時期曾顯露頭角。在當時的東夷諸國中,以國土而論,僅次於萊國;同春秋諸強相比,也僅次於齊魯宋鄭衛等國。

自魯隱公二年後,《春秋》始見莒之事蹟,之後一直到滅亡的290年間,莒國發生了很多大事,與齊魯兩大鄰國關係很不穩定。說明夷夏之鬥爭與民族融合過程,在東方仍在繼續進行中。

東夷身份一直是莒國不能見容於齊魯各國的重要因素。

與齊魯兩國恩怨數百年,最終,莒國卻被南方的楚國滅掉。公元前431年,莒國被遠隔千山萬水的楚國滅亡。但是,莒離楚國還是比較遠,楚不能長期佔有莒地,莒國的全境最終成為了齊國的疆土。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自然博物館”:浮來山上銀杏樹

浮來山可以看作是莒縣的"自然博物館".

一提莒,不能不說銀杏樹。被稱為"天下銀杏第一樹"的大銀杏樹生長在浮來山上的定林寺中,高27.7米,圍粗15.7米,形若山丘,冠似華蓋。

關於大銀杏樹的歷史,《左傳》記載道:"魯隱公八年(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文中說的是魯隱公和莒國國王在這棵大銀杏樹下會盟修好的事。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天下第一銀杏樹。莒、魯兩國國君曾在此樹下會盟。

站在4000歲高齡的銀杏樹下,人類顯得如此渺小。春秋以降的諸多歷史人物,包括魯、莒國君,以及劉勰,都曾以和我們相同的姿勢眼望樹冠,發出生命的喟嘆。據說魯東南郯城、蒙陰等地的古老銀杏樹皆為它的子孫,這傲然挺立的老祖宗,是否是古老莒國留給我們的饋贈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劉勰。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56歲那年,回到家鄉莒縣浮來山,在大銀杏樹邊修建了一座佛寺,取名定林寺,終其一生,唸佛吃齋。

而今,定林寺香火依然旺盛,遊客一邊感嘆生命的長久和瞬息即逝,一邊感受劉勰的文藝氣息。


尋找莒國:把中華文明史上推1000年

定林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