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有一個地方,默默無聞。到現在也沒有幾個人知道。但這個小地方卻是一個歷史的拐點。

這個地方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位於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不遠的地方,風景秀麗,背山面海。

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次屍橫遍野的大戰。三股軍事力量在這裡交結纏綿,生死搏殺。其結果令中國的面目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個小地方,叫”一片石”。

一,歷史的幽深處 :

一片石會戰,也叫山海關之戰。是明朝末年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戰。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一方是剛剛勢如破竹地拿下明帝國首都北京的李自成率領號稱二十萬的順軍;一方是吳三桂率領的四萬關寧鐵騎;第三方則是盤踞於關外的滿清政權的多爾袞率領的十一萬八旗悍卒精騎。

此次大戰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民族,對自己廣袤無垠的國土失去了控制,落入了外民族的統治。

而在此戰之前,這個外民族政權做夢也不敢覬覦明帝國這個龐然大物,最高理想就是盤踞關外,做一些騷擾州府、捋掠金銀的一方霸主。

在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范文程在在政治方略和指導思想上,建議滿清政權可以把重心從燒殺搶掠、在東北地區稱王稱霸的一貫作風上,放在善安百姓,圖中華大地的時候,幾乎所有滿清的王公大臣們還都懵懂詫異,認為范文程說的是瘋話,唯有多爾袞如雷擊頂之後,深以為然。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所以當吳三桂以長江以北為酬,向滿清借兵的時候,多爾袞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當時拋去李自成的幾十萬兵馬不說。大明尚有兩百多萬軍隊。而多爾袞傾舉國之力,兵力也只有區區十八萬。

然而,此戰之後,中華大地夢幻般地擺在了滿清政權面前。至於借兵勝利後割地多少,立誰當皇帝之類的話,可就由不得吳三桂說了算了。

公元1644年5月2日,北京城外盛傳吳三桂將軍已經奪回明太子,將要回京登基。一批明朝官吏準備了全套的儀駕,出朝陽門五里迎接大明新君。煙塵滾滾處,出現的卻是滿清的八旗鐵騎。

也可以說,一片石大戰的後果,使滿清統治了中華近三百年。在這個民族統治下的中國,卻有著歷史上最難看、最喪失人格的髮型和官服,最落後的科舉制度,最嚴酷的文字獄,和被篡改最嚴重的史書。

由於故步自封和閉關鎖國,以及腐朽的制度,書寫了中國五千年來最恐怖、最悲愴的一段歷史。導致中華民族從國土到思想以及各方位領域上的全面受傷,民族自尊跌入了谷底,幾乎使中華民族萬劫不復。

歷史的幽深處真的是細思極恐,驚心動魄……。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二,遼事風雲 :

這個曾經兩次打斷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民族,始於一個叫女真的部落。唐朝時期的渤海國即其祖先靺鞨人建立,後被契丹所滅。

女真族於北宋時重新崛起於大興安嶺的白山黑水,後建立了金朝,先蕩平了遼國,後滅亡了北宋。佔據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後被成吉思汗所滅。

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用三十六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部落,創立了八旗,建立“後金”政權。於萬曆四十六年,攻陷遼東的撫順、清河,正式對大明帝國開戰,這才引起了明朝的注意,遼事遂起。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派四路大軍征伐後金,在薩爾滸被後金八旗鐵騎擊潰。五天之間,三路覆滅,一路潰敗。

這是大明帝國自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恥辱性軍事失利。至此後,天下震動,建州女真正式成為明帝國的心腹大患。後金政權則攜勝陸續攻佔了開原和鐵嶺。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然而,在此期間,大明朝廷卻陷入了混亂之中。萬曆皇帝去世,景泰皇帝即位一個月也神秘死去。圍繞前後的“宮廷三案”相繼發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其後果導致了明廷黨爭進入了白熱化程度。

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隨後宦官魏忠賢把持了朝政,閹黨插手遼事。導致了瀋陽和遼東首府遼陽失陷,後金政權遷都遼陽。

後廣寧的失陷標準著明朝和後金的戰場正式進入遼河以西。之前遼東經略、兵部尚書熊廷弼剛剛改觀了遼東不利的局面,後撤職被殺,並傳首九邊。做了黨爭的犧牲品。

而在此之時,大明帝國另一個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努爾哈赤的剋星袁崇煥登上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遼陽失陷後,除後金擄走的部分百姓外,遼西軍民盡數退入山海關。京師震動,悲觀情緒瀰漫朝野,皆認為遼西無局可守。

時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的袁崇煥心憂社稷,單騎閱塞。提出了在關外200裡處營築寧遠城,一方面護衛山海關,屏障關內。另一方面積蓄力量,以寧遠為基地,以圖反攻。展示出了卓越的軍事謀略。

天啟四年(公元1629年),帝師孫承宗受命督薊遼督師,重用袁崇煥,修成寧遠城。在寧遠前200裡各城派兵駐守,形成錦州、山海關縱橫400裡的關、寧、錦防線。

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六萬精騎,掃清外圍,兵臨寧遠孤城之下。袁崇煥在前臨強敵,後無援兵的艱難環境下,避其鋒芒,舍短求長,用弓箭、火銃等堅守城池,抵禦強攻。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關鍵時刻,紅衣大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後金八旗死傷相藉,68歲的天命汗努爾哈赤身受重傷,遭到了起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回到遼陽,氣恨交加,一命嗚呼。

天聰汗皇太極繼任後金汗位。即位之後,皇太極隨即派兵平定了朝鮮,達到了既可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又能給明朝形成水陸夾擊的態勢。顯示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才能。

而因為雙方都需要一個自固的緩衝期,遼西戰場平靜了一年零四個月。在此期間,袁崇煥為了重築防線,力主與後金合談,皇太極亦積極配合,故意處處顯示出對袁崇煥個人的熱誠之情,後合談不了了之,卻成了後來袁崇煥屈死的罪名之一。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一打寧遠,兩攻錦州均告失敗,死傷慘重。袁崇煥重築的關寧錦防線發揮了巨大作用。錦州、寧遠相互配合,激戰25天,重創後金,取得了第二次大捷,袁崇煥亦威震薊遼。

然而,朝廷之內,閹黨亂政,東林慘敗。勞苦功高的袁崇煥有功不賞反遭誣告,心情鬱悶,黯然辭職。隨著崇禎登基,悲壯的大幕即將拉開。

三,袁崇煥之死 :

有人認為,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之初,深謀遠慮,謀定後動,在兩個多月時間裡,不動聲色地剪除了魏忠賢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督師薊遼,打造出了一個鐵桶一般的關寧錦防線,顯示出了一個年輕帝王傑出的政治智慧和謀略。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但從後來的所有事實發展和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位亡國之君剛愎自用、殘忍好殺、目光短淺、敏感多疑、虛榮淺薄、少謀寡斷。沒有大智慧,全是小聰明。

因此,儘管這位皇帝宵衣旰食,特別勤政辛苦,但我們必須注意的一點是,他不是販夫走卒之流,辛苦一些就可以安身立命。他是一個泱泱大國的元首,而這個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的危急存亡之秋。他所具備的素質,與挽狂瀾於即倒毫不相干,其反作用倒是時時可見。

再看天聰汗皇太極。即位以來,一方面實行天聰新政,調整內外政策,重用漢官。另一方面安定蒙古、朝鮮,鞏固後方,虎視大明。

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以蒙古科爾沁部騎兵為嚮導,親率八旗,避開關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長城薊鎮防區隘口,進攻明帝都北京。

袁崇煥率關寧鐵騎千里奔襲,率軍勤王。相繼在北京城外的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取得了四場勝利,擊敗了後金八旗大軍,取得了保衛京師的勝利。

讓人所料未及的是,功臣沒有受到封賞。卻直接被逮捕入獄。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欽定九條大罪被凌遲處死,死的及其慘烈。

被矇蔽而失去理智的百姓,咬牙切齒,血灌瞳仁。甚至願意用養家餬口的不菲的銀子去換取這個所謂出賣國家、勾引異族試圖來屠殺自己的大漢奸袁崇煥身上一塊肉吃掉,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具那位技藝高超的劊子手回憶,為了多賣錢,剮得極慢、極仔細。用了半天時間,剮了3700多刀,以至於皮肉刮盡,人還沒死……。

當然,袁崇煥入獄之後,也有正義之士為之奔走鳴冤;也有著明理善良之人,默默收殮了袁崇煥的遺骨,並舉家世世代代守護著衛國忠臣的忠魂。讓我們在痛苦的思索之後,對這個民族心靈最深處,還流轉著純淨高貴的血液保持著信心。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袁崇煥含冤而死,其原因三百多年以來,眾說紛紜。究竟犯了什麼罪?還為什麼是凌遲?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我們從崇禎皇帝以後的行為和結局上是可以找到的。

四,亡國之君 :

崇禎皇帝在位17年,共任命過50位相當於首相副首相的內閣大學士,被後世譏諷我“崇禎五十相”。他是唯一一個殺過兩個相當於宰相的內閣大學士的明朝皇帝。

他直接下令殺死的兵部尚書、總督一共七人。相當於今天省委一把手的巡撫十一人。被他抓進監獄裡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流放的省級幹部達六七十人之多。

崇禎十二年,因為上年清軍內犯,他一次性就殺了文武官員36人,其中有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的總兵祖寬和精明強幹的山東巡撫顏繼祖。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被關押監獄裡的大臣有145人。這是個駭人聽聞的數字。當時全國文武百官一共才一萬多人。

曾經有很多次可以力挽狂瀾的機會,他一次也沒有抓住。李自成大兵壓境,大明朝岌岌可危。在崇禎最危急的局面下,曾經有三個輕而易舉就可以逆轉乾坤的機會,總要抓住一個,大明可以不亡,自己可以不死。卻由於崇禎性格上的缺陷,落入了國破身死的境地。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大方面主要有三,其一,據多次歷史記載,皇太極主動提出和談,願意去掉自己的帝號,要個名份,願為大明藩籬,崇禎又想談又愛面子,怕留下宋高宗一樣的罵名,後秘密和談洩露,惱羞成怒,凌遲處死了負責秘密和談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殊不知當時形勢與南宋岳飛節節取勝,全國響應,佔盡優勢的情形下與女真和談的形勢有本質上的不同。另外,女真也就是想要個名分而已。

其二,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也曾要求與朝廷和談,要個陝西王的王位,還願意北上抗清,這樣一舉數得的好事竟然也被拒絕。

其三,李自成兵臨城下,尚有遷都一路可走,南京是另一個成熟的國都,有現成的一套國家運行機制,國內尚有兩百多萬軍隊,捲土重來也並不難。暫時受些屈辱,但大明一定不會亡。

他所具有的性格是絕對不能出現在一個帝王身上的。沒有能力駕馭群臣,因而對諸臣產生了刻骨仇恨,煤山自盡之前留下的“文臣皆可殺”之言就是最好的明證。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歷史上不乏有主昏於上,政清於下的先例。壞就壞在他沒有帝王之才,還要勵志中興。這一切,源於他的性格。政治上不成熟,不善於審時度勢。剛愎自用,偏激愛面子。不是勤政就可以當個好皇帝的。正是他的嚴苛好殺,決策上的優柔寡斷,以及無謂的已經扭曲的自尊心終使大明王朝萬劫不復。

國家滅亡,江山淪喪,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有什麼用?

五,多爾袞 :

在一片石會戰之前,滿清政權從來沒有想過,甚至做夢也不敢想想象自己會取代大明朝,擁有中華大地。而最終使這一切夢幻般來到滿清眼前的,是一個叫多爾袞的人。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皇太極即位後,在他所以參與的一系列戰略性的軍事行動中,均有上佳表現。令皇太極對他“特加愛重”,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地位與威望。

在第二次征伐朝鮮戰役中,皇太極攻漢山不下,先行回國。多爾袞率剛剛組建的水軍,一舉攻克江華島,俘獲朝鮮皇室七十六人,群臣眷屬一百六十六人。結果使朝鮮國王出城投降。

崇禎九年,多爾袞征伐蒙古林丹汗殘部,獲失蹤兩百多年的傳國玉璽。對皇太極和後金臣屬影響極大,認為得到了上天的護佑。崇禎十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汗”為帝,國號由“金”改“清”,正式成立了大清國。

崇禎十一年,皇太極派他率滿清左翼軍精騎伐明。多爾袞縱橫山西、河北、山東三省。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轉掠兩千裡,旌旗所指,所向披靡。大明著名總督盧象升就是這一次戰死在多爾袞手下。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而這一次的軍事行動,在歷史上意義重大。清兵入塞的緊急軍情,把即將剿滅李自成的洪承疇、孫傳庭調離了南原第一線,從而使李自成僥倖逃脫,後死灰復燃。

在八旗鐵騎五次繞道伐明的軍事捋掠行動中,這一次戰果最大。五十七次戰役獲得全勝。只用一天時間,攻克了山東重鎮濟南,殺死兩名總督級大員,攻克城池五十餘座,生擒德王朱由樞。俘獲人畜四十六萬餘,黃金四千多兩,白銀九十七萬兩。

蔣良騏《東華錄》卷五記載,“太宗創業盛京,同事諸王皆樹勳勞,而睿親王之功為冠”。

此時,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還有如日中天的滿清政權,三支軍事力量,逐鹿於中國大地,已經接近最後大決戰的前夜。

松錦之戰是決定明帝國與滿清政權命運的,生死攸關的一場大決戰。從崇禎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清軍圍錦州開始,到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杏山失陷為止,整整打了兩年。

皇太極派兵先圍住了錦州,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寧遠總兵吳三桂等十三萬大軍前去救援。皇太極圍點打援,大戰雙方在松山展開。

明軍先勝一場,皇太極帶病駕臨前線,切斷明軍糧道,明軍軍心不穩。由於遼西平原利於八旗鐵騎。經過十幾天的激戰,明軍大潰,傷亡五萬有餘。退入松山城被圍。僅有吳三桂、王樸隻身逃脫,退回寧遠。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經過長時間的圍困,松山城內糧草耗盡,人相竟食。後城破,總督洪承疇被擒。清軍一鼓作氣,拿下了錦州、塔山和杏山。松錦大戰以滿清大獲全勝而告終。堂堂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剃髮投降。

第二年,皇太極病死,多爾袞攝政。同年,李自成攻下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身亡。

四月十五日,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親率十萬八旗鐵騎兵臨山海關。歷史多方面的目光聚焦在了這個默默無聞的地方。

六,一片石 :

崇禎三年以前,李自成是甘肅總兵楊肇基部下的一個把總。皇太極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楊肇基奉命率軍勤王。在金縣,李自成和他的兄弟譁變,投入了闖王高迎祥的農民軍。後當上了闖軍首領。

此後的十餘年間,並沒有什麼政治綱領,農民軍幾次都差點被清剿覆滅。崇禎十一年底,在洪承疇、孫傳庭的重兵打擊下,僅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他的堅韌不拔、多爾袞率清軍入塞、崇禎皇帝的庸劣與河南的自然災害幫了他的大忙。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到了崇禎十三年底,在得到李巖、牛金星、宋獻策等知識分子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政治導向。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政治口號。受到中原人民的熱烈擁戴和歡迎。

有證據顯示,進入北京之處,李自成的部隊軍紀嚴明。但是提出三年免納錢糧之後,他的百萬大軍面臨著財政上面巨大的壓力。這就是導致後來對官員、貴族的逼斂錢財的原因。然而這種本身不好控制的方法,蔓延到了商戶和普通百姓頭上。期間,吳三桂的宅邸亦不可避免。

此時的吳三桂,夾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應該是最難受的一個人。此時吳三桂為寧遠、山海關一線的最高軍事統帥,爵平西伯。掌管著二十多年間反覆攻守拼殺、千錘百煉的大明帝國最精銳的關寧鐵騎。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曾重金招攬吳三桂。就在吳三桂表示願意接受招降,在去北京的路上,得到了關於自己家產被抄,父親吳襄被拷問拘押掠財,愛妾陳圓圓被人霸佔的消息。吳三桂衝冠一怒,重新反奪山海關,與李自成決裂。李自成遂親率大軍征討。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歷史在這裡開始轉彎,吳三桂可能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這一轉,給中國帶來多麼大的影響和全新的格局。

在中國歷史上,多爾袞真正發揮作用,只有七年左右,但就在這短短七年間,在他手上,完成了一次地覆天翻的大變動。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領號稱二十萬大軍開始攻打山海關。有記載說,城池的一角曾經險些被攻破。吳三桂終於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當夜,多爾袞則適時地來到了山海關外五里處的歡喜嶺。

此時,在多爾袞面前,吳三桂已經大體上失去了討價還價的地位。在舉重若輕、若有若無之間,多爾袞想必已經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

吳三桂由主變為從,而多爾袞則由客變成了主。事者,勢也。吳三桂應該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難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率關寧鐵騎與李自成大軍展開激戰。多爾袞與八旗鐵騎隱藏在側,觀察著戰場情勢,耐心等待著雙方的消耗。

史書記載說,激戰中,被優勢兵力攻擊下的關寧鐵騎漸漸不支。突然,從海上颳起一陣大風,捲起漫天沙塵,咫尺不見人影。多爾袞指揮數萬八旗將士齊聲鼓譟,“聲傳十里”。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據說,如此三次鼓譟之後,沙塵暴漸漸轉弱。八旗鐵騎遂在多爾袞號令之下,疾馳而出,向農民軍猛烈衝擊。

一旁觀戰的朝鮮世子在給朝鮮國王的一份秘密報告中寫到:“僅僅一頓飯的功夫,戰場上便積屍相枕,瀰漫大野。”農民軍全線崩潰。吳三桂和阿濟格二人率軍一直追擊到了永平。

吳三桂派人提議以交出明朝太子為停戰條件,李自成接受了這個條件,將太子送到吳三桂軍營,方才收兵。

李自成四月三十日在紫禁城匆匆即皇帝位,然後便向陝西撤退。臨走在紫禁城放了一把大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除武英殿完好外,其餘大體殘破不堪。

之後的一切便回到開頭的一幕。大清鐵騎在大明皇家儀仗下,進入了北京城。中國歷史進入了最後一代皇朝帝國——大清朝。

七,蝴蝶效應 :

從史書記載看,在滿清王公貝勒中,圍繞是否遷都北京,曾經有過不小的爭論。以阿濟格為代表的一派主張,既然已經拿下了北京,就應該屠城,殺光北京人,殺他個痛快,然後,留下人駐守,大軍回瀋陽,或者退守山海關,這樣可以萬無一失。

多爾袞搬出了皇太極,說太宗在世時曾經說過,拿下北京後就要遷都,然後再圖統一天下。據說,兄弟兩人為此吵得很兇。最終,多爾袞拍板決定遷都,並派人回瀋陽去迎接小皇帝。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當時,北京城裡流言四起,人們傳說七、八月間將要東遷,除了兒童,所有人都要殺光。為平息謠言,多爾袞下令加快將遼瀋地區的人民遷往北京,並從瀋陽提取白銀一百餘萬兩及各種物資運送至北京。京都局勢趨於穩定。(《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

就這樣,多爾袞乾綱獨斷,在幾個月時間裡,乾淨利索地把北京乃至北方地區換成了另外一副模樣。 真個是“大河以北, 傳檄而定矣”。由此,他很自然地開始謀取天下之大一統。

在向南方進軍、定鼎中原的過程中,多爾袞及其指揮下的八旗軍隊犯下了累累令人髮指的罪行,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保衛戰之後的屠城,湖南湘潭爭奪戰之後的屠城等等。

前三次屠城,發生在順治二年,大體上是由豫親王多鐸等人所主導。這是三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揚州,歷來是中國最為繁華的城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是中國人的人生樂趣或目標之一。

那是一座很早就擁有了百萬人口的美麗都市。有記載說,連續十天的屠城後,這座城市裡剩下的人口大約不超過千人。

“一片石”……轉變大歷史的小地方

湘潭爭奪戰發生在大清朝定鼎中原四年多以後。當時,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第二次拿下湘潭後,下令屠城,從正月二十一日開始,“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

半個月後,一位名叫汪輝的讀書人來到湘潭,看到的景象令他魂飛魄散。“但見屍首 縱橫滿地”,“全城所餘人口不滿百人,受傷未死者數十人”。(《希青亭集》,汪輝《湘上痴脫離實錄)。)

公元1644年即大清順治元年九月,皇太極死後一年,順治小皇帝來到北京。

十月一日,舉行第二次登基大典。前一次在瀋陽,面對的是關東地區大清臣民,如今是在北京,面對的是整個中華大地,漢民族從此將經受近三百年的外族統治和屈辱,以至於陷了黑暗的最低谷。

小小的一片石這個“蝴蝶效應”,掀起的何止是一場風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