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位於老門東的芥子園


著名建築學家童寯在《江南園林志》序言開篇寫道:“國凡有富宦大賈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園林之所薈萃,而其多半精華,實聚於江南一隅。”與姑蘇一樣,秦淮築園,屐痕久遠。


歷史上的秦淮,私家園林眾多。古人造園,往往將府宅別墅和園林藝術合二為一,追求生活的愜意、自然的本真,力求天人合一的逸趣。在這種自然山水一般宜居、怡情的環境裡,能夠折射出園主對不同文化的偏愛,以及對個人生活理想的祈望。故而古時候的園墅,與今人理解的園林是有所差異的。


縱觀秦淮園墅之盛,有兩大高峰期:一在六朝,一在明清。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園林秋景


六朝時秦淮園林發展,不僅與山水詩、山水遊記和山水畫有關,還得益於社會大文化的滋養——哲學、文學、藝術、宗教和經濟的繁榮,為宮苑別業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當時的官宦文人“出則遊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吳時重臣張昭的婁湖,南朝宋代大臣沈慶之的婁湖苑,還有紀瞻、謝安、江總等貴族府宅園墅,皆集聚於秦淮和青溪的山林泉石之間。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詔令禁止大興土木。朱棣遷都,留都迎來私家園墅建設的興盛期。南京陸續有園宅100多處,秦淮河兩岸佔據半數以上。金陵諸園中,具有代表性的,要數開國功臣徐達及其後裔的園墅將近10處。從明至清,夫子廟、門東和門西一帶就有園林二三十座。有明一代,築園風盛,入清迅減,民國式微。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千載之下,秦淮園墅別有天雅逸趣,卻無世間俗情。其特徵不外乎幾點:


名人築園。大凡歷史上的秦淮園墅,其築園、購園之人必是官宦、富賈、文人之列,這是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基礎、文化審美和休閒需求等因素決定的。


聯匾園地。懸掛楹聯和匾額,為園墅一大特色,自古秦淮更勝他處。老門東芥子園主李漁作有《笠翁對韻》,為楹聯創作專著。芥子園點綴著他的自創聯匾,楹聯有“孫楚樓邊觴月地,孝侯臺畔讀書人”等佳聯,匾額如“來山閣”“一房山”等名匾,體現了李漁的境界、情趣和審美。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芥子園〡一房山


雅集天堂。園墅的社會文化功能十分顯著,比如詩社、琴社、書畫社的雅集,文人士大夫吟詩作畫,觴詠揮毫,撫琴弄管,早成常態。這些經常性的文娛活動,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


隱逸仙居。秦淮的市隱園、大隱園、遁園和愚園等園林,蘊藉著隱逸主題。江南氣候溫潤,適於寄情山水。加上道家文化,催生了退隱思想的流行。最典型的要數顧起元的舍仕求隱。他回到故里建了遁園。朝廷七召為相皆不應。顧起元特地在園中建亭,友人題額“七召亭”。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瞻園


營造經典。南朝宋明帝時,建康令張永向皇帝借秦淮門西的南苑“三百年”,這個借園之人就很擅長園林設計。明代《園冶》,是我國最早闡述園墅營建理論和技法的專著,其作者計成就曾營造門西的石巢園。李漁《閒情偶寄》“居室部”,是他造園理論和實踐的結晶。芥子園在制聯、置匾、借景、疊石、植物等方面,創造中國園林營造的經典。


當代秦淮園墅之勝,可說道的,有4園:


一說白鷺洲


清代詩人張子和《江南好》詞曰:


江南好,佳趣在東園。靈鷲文光頻射鬥,野禽風味稱開樽,色景似鄉村。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白鷺洲景色


這個佳趣所在的東園,就是今天的白鷺洲公園。此園位於夫子廟東南,佔地230畝,其中湖面57畝,是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明初太祖皇帝將此地賜予中山王徐達,成為私家菜圃,曰“徐太傅園”“中山園”。徐達後人徐天賜築園,因在十里秦淮之東,故稱“東園”。


1923年,一宜興人在此經營茶廬,於牆壁處發現李白詩刻,上有“二水中分白鷺洲”之句,便取名“白鷺洲”茶社。有人贈題一副楹聯:“此地為東園故址,其名出太白遺詩。”聯語道出了公園來歷和園名出處。1929年,國民南京政府疏浚湖泊,正式定名“白鷺洲公園”,並且對外開放。1949年以來,屢次修整。最近一次為2006年的浚湖工程,開闢水街,接通內秦淮河,從此畫舫得以環遊於秀色可餐的白鷺洲。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白鷺洲景色


園內所到之處,湖水盪漾著橋影,花木掩映著館榭,曠達裡蘊含幽深,不經意處透出文氣。此園以多樣的植物營造秀美生態。園內植物配置與地形結合,與時令相諧,湖畔以垂柳、黃馨、金鐘、薔薇等枝條植物映襯,又以棕櫚、水杉、池杉等喬木對比,尤以“春水垂楊”“辛夷挺秀”“紅杏試雨”和“夭桃吐豔”的“春四景”怡人悅性。


此園以多姿的橋景形成獨特勝概。白鷺洲因水而活,水因橋相連,計有芳橋、萃橋、秋波橋、半靑橋、二水橋、碧波橋、吟風橋、覓取橋、綠隱橋、小飛虹、玩月橋、苑家橋等十餘座橋樑,又有單孔橋、多拱橋、平橋、曲橋、亭橋等多種形制。它們因景而築,橋即是景,在山環水繞之中迴環蘊蓄。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白鷺洲印月橋


此園以多元的文化凸現性靈韻味。這裡既有“長橋選妓”馬湘蘭故居豔跡,又有鷲峰寺、放生池淨地,先後還建有一鑑堂、心遠堂、藕香居、聽雨軒、吟風閣、春在閣等佳構。《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曾到此探訪,文徵明為此創作了傳世的《東園圖》。紀映鍾、周寶偀、周在浚、顧國泰等知名詩人流連於此,都曾寫下詠歎白鷺洲的詩篇。


二說瞻園


瞻園名氣很大。清時由乾隆皇帝親題“瞻園”匾額,當代由文豪郭沫若題寫“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豎牌,又有佛學大師趙樸初撰題“金陵第一園”門匾。2006年,瞻園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歷為江南五大名園之一。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瞻園秀色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在大封功臣時,覺得徐達的功勞最大,就把自己過去住過的行宮賜給徐達。皇帝住過的地方,臣子怎麼能住?於是朱元璋為他另造一座府第,就是今天的瞻園,至今已有600多個春秋。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首次南巡,乾隆帝被園林氣勢和佳山麗水所陶醉,御賜並題園名“瞻園”。回北京後,乾隆帝下旨造一座“如園”,意思是如同瞻園。


瞻園東部闢為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其西側為園林的精華。歷史上曾以梅花塢、抱石軒、老樹齋、翼然亭等18景著稱。在園子西部有一座敞闊的靜妙堂,是園中主體建築。明初叫“止鑑堂”,乾隆時稱“綠野堂”,清江寧佈政史李宗羲改為現名。靜妙堂之南,一座假山,氣勢宏大,由著名造園家劉敦楨設計和主建。假山前掛流瀑,後襯高木,完全遮掩了瞻園路上車馬的喧譁。假山倒映在清澈的漣漪中,微風吹過,又一層層地盪漾開去。面對嶙峋假山,好像站在崇山峻嶺面前。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建築大師劉敦楨營造的瞻園南假山


花園的北面也矗立著一座假山,挺拔高聳,形如一張放大的梳妝檯。黎明時分,百鳥枝頭梳理羽毛,彷彿正對著梳妝檯打扮著呢。南北兩座假山同中有異:南邊的在挺拔中透著秀麗,北邊的在壯闊中藏著靈氣。瞻園以石取勝。內有兩塊鎮園太湖石,據說是宋徽宗“花石綱”的遺物,一塊叫“仙人峰”,一塊叫“倚雲峰”。它倆默默地立於一隅,毫不顯眼,竟是如此的低調!


三說愚園


清末秦淮門西有一座愚園,被譽為“南京獅子林”。


此園原屬古鳳凰臺地域,明代入徐達後裔魏國公徐俌別業,稱魏公西園。園中水石稱勝,尤以秦淮狀元朱之蕃所題的“六朝松石”為最,石又分二,名喚“紫煙”“雞冠”。旁有古柏,傳為宋仁宗手植樹。其後西園易主徽商汪氏,再易兵部尚書吳氏。乾隆以後,吳園漸敗。同治十三年(1874),蘇州後補知府胡恩燮購得,構築36景。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民國時期的愚園山亭小景


民初,南京著名史志學家陳詒紱在《金陵園墅志》裡記道:


江寧胡煦齋太守恩燮園……有清遠堂、春暉堂、水石居、無隱精舍、分蔭軒、依琴拜石之齋、青山伴讀之樓、鏡裡芙蓉、寄安、松顏館、牧亭、城市山林、集韻軒、漱玉、覓句廊、愚胡、渡鶴橋、柳岸波光、養俟山莊、西圃、春睡軒、在水一方、鹿坪、延青閣、嘯臺、梅崦、界花橋、課耕草堂、容安小舍、秋水蒹葭之館……諸勝。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民國四年(1915),胡恩燮嗣子胡光國復葺園墅,共成34景,故有前後70景之說。後經侵華日軍屠城,國運多舛,江南才子盧前於1948年遊園後寫道:“園荒已久,僅有瓦屋數間、垂楊幾行、淺水一池。”時至21世紀初年,園子完全圮廢。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愚園鳥瞰


也正是在此新世紀之初,落得一副破落敗之狀的愚園,經歷了鳳凰涅槃,實現了華麗轉身。2007年,愚園作為老城改造復建工程全面啟動。秦淮區依據清末《愚園全圖》,精心規劃設計,復建如舊,數年後再現了36景中的大半景緻。


試看今日愚園——春柳映碧,夏蓮搖紅,雲光水影,畫境天開。


四說芥子園


李漁營造的芥子園,是中國微型園林的經典制作。


園主李漁於順治十四年(1657)從杭州移家金陵,住在門東周處臺西側,並在此造園。因佔地面積小,其地“不及三畝”,故取名“芥子園”,如李漁在《芥子園雜聯序》中雲:


此予金陵別業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往來諸公,見其稍具丘壑,謂取“芥子納須彌”之義……

須彌,梵語,佛家傳說中的寶山。“芥子納須彌”,意思說園雖小,然而其所蘊含的勝景甚多。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芥子園畫傳》書影


李漁在園內設置了棲雲谷、荷池、月榭、歌臺、一房山、浮白軒、來山閣等佳築,既有人工之巧,又有天工之妙。比如浮白軒之景,依山而設,“後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寬止及尋,而其中則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鳴禽響瀑,茅屋板橋,凡山居所有之物,無一不備”。園門前是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屋前屋後皆種植花草樹木。從書室向外觀看,四周美景盡收眼底。月榭建在荷池上,月夜登臺賞月,清風徐來,水映皓月,怡然自得。歌臺即是家庭戲班的排演場所,又是宴客觀戲之處,李漁常與一些文人學士在此宴集,一邊飲酒賦詩,一邊觀摩家班演出。


這座頗具“文藝範兒”的園林,是我國古典園墅中的小家碧玉。歷經數年的精心復建,如今又呈現在老門東的故土,也還是當初那樣的亭亭玉立!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芥子園景色


◆ ◆ ◆ ◆ ◆


上述四園,猶如嫁給秦淮的四位麗人,美色相同,風韻各異:白鷺洲的大氣與端莊,瞻園的精緻與優雅,愚園的內斂與溫柔,芥子園的隨性與自然,兀自浸透在江南底色裡,出落於無盡風雅中……


本文作者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高安寧,江蘇省地方誌學會理事,原秦淮區文化局局長、南京音樂文學學會主席,江蘇省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秦淮區社科聯副主席、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京楹聯家協會副主席、南京秦淮老城南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南京老城南歷史文化保護與建設有限公司文化顧問。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你只知蘇州園林甲天下,可識“秦淮園墅”天趣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