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背後的青春”第二期:土法上馬的“東一”人

【編者按】每當仰望星空,你是否會猜測哪一顆星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50年前,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正式揭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50年來,歲月如流,中國航天人步履不歇,從火箭到衛星、從載人航天到深空探測,長征、神舟、嫦娥、天宮、北斗……每一個名字都是中國航天鏗鏘有力的註腳。

恰逢“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週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團委推出《東方紅一號背後的青春》音頻播講系列作品,組織新時代航天青年科技工作者講述老一代航天人的奮鬥故事,用青年聲音致敬那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半百情緣,探尋塵封記憶;時光有聲,講述奮鬥青春。中國青年網將對系列作品進行持續展播,敬請期待。

播講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 王儲

供稿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

東方紅一號誕生於一個特殊時期,那時,國家的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水平還很落後,又處於“文革”的社會背景之下,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將衛星送上天,國外對此既驚呼又感到困惑不解。一些國際友人參觀衛星時還感嘆地說:“你們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研製出了衛星,真的很了不起!”

圖片

試製鈦合金容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團委 供圖

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那時的衛星研製人員對這項工作完全沒有經驗。然而,負責鉚接的同志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便投身到工作當中。衛星初樣研製過程和試驗階段,在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條件下,“東一”人就靠一把小錘和幾個自制的鉚模,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又一個地敲上去。

承擔衛星轉動慣量測試任務的同志訪問了北京的幾所院校,同時還走訪了專業的廠所,都沒有找到測試衛星轉動慣量的設備和相關技術資料。他們就根據測量轉動慣量的基本原理進行自主創新,用四根工字鋼架起了一個長方形的框架,上下放了兩個圓盤,中間吊三根鋼絲,這樣製成了測量轉動慣量的專用設備。然而,由於框架剛度不夠,容易變形,就找幾根木頭支撐一下,誤差無法標定,就找一塊圓形鋼板作為標準件。他們用非常簡陋的土設備、土辦法完成了體積大、質量分析複雜的衛星轉動慣量的測量工作。

圖片

“東一”人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團委 供圖

當時,“東一”人既無樣星可以參照,又無完整資料可供借鑑,甚至連基本的研製條件也不具備。然而,在強烈的國家榮譽感的鼓舞下,他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原有設備,挖掘一切潛力,大搞技術革新,走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土洋結合和逐步完善的道路,順利完成了東方紅一號的研製任務。從衛星的外形選擇到結構形式制定,從衛星熱控措施到熱真空模擬試驗,從短波天線的拉桿式結構到正常釋放展開,從觀測裙的設計到材料選擇與加工,從儀器艙罩的大面積鍍金到罩頂筒體的焊接方案,如此這般繁多的技術和工藝難關,無一不是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攻克的。可以說,沒有“東一”人的國家榮譽感和無私奉獻精神,就沒有東方紅一號。

轉眼間,50年過去了,航天人再也不用以身體當桁架,再也不用搭木棚代替試驗室,更不用在露天環境做試驗了。雖然我們現在科研條件好了,但航天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應代代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青年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