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年少狂妄的明英宗朱祁鎮,不顧身邊人的勸說,一意孤行,御駕親征,最終成為了俘虜,失了尊嚴。

他這個御駕親征的行為,沒有使大明朝昌盛起來,反而差點讓大明朝顛覆。

眼見瓦剌人就要兵臨城下,危機關頭,于謙站了出來。他表示: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朝必須要有一個領頭羊在朝堂上鎮著,明朝這場危機才有可能被化解。

因此,他主張抗戰,反對南遷,同時推朱祁鈺登上皇為。朝堂中一些頑固派很是反對,可最終為了國之大義,這些人還是妥協了。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朱祁鈺上位以後,相當信任於謙,支持他的抗戰決定。在於謙的建議之下,朱祁鈺下令各路軍隊立即趕赴順天府,積極備戰,全力應敵。

在無數將士們捨身取義的精神下,在於謙等將領的出色謀略下,在朱祁鈺的英明領導下,北京保衛戰終於勝了。這一次勝利,還讓成為俘虜的明英宗回到了大明朝。

可明英宗回來後,地位變得非常尷尬,因為只是朝堂上已經有了皇帝,他這位原來的皇帝,該如何自處呢?。

此時,于謙率先表示:天位已定,另復有他。

正是因為有于謙等人的大力支持,明代中的皇位終於坐穩了。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但是,于謙這一個舉動,為自己埋下了隱患。

當過皇帝的人,怎麼會甘心就這樣拱手將皇位讓出去?就算是他自己不小心將皇位弄丟了,他也會想辦法再將皇位拿回來。

苦苦籌謀了許久,明英宗聯合心腹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

復位後,明英宗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下令處決于謙。

公元1457年,于謙被斬首示眾。這位曾經為大明朝立過汗馬功勞的忠臣,就這樣枉死了。

他的死,讓世人悲傷,讓世人為他嘆息。

人死不能復生,眾人在為于謙感到遺憾,也無濟於事。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其實,明英宗又何嘗不知道于謙是一位能堪重用的大臣呢?他也不想讓于謙死。

但是,為了他的權勢,為了儘快解決朝堂內部的紛爭,于謙必須死。

只有于謙死了,他這一次復辟才算是名正言順,他的奪門之變,才能算是事出有因。

更何況,他能重登大寶,有不少忠心他的大臣都出了力的,他需要給這些大臣一個交代,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同時,斬殺于謙,還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目的,可以藉機告訴天下人,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他才是上天選出來的君王。依附明代宗,和他做對的人,就是亂成賊子,下場會很悽慘。

就這樣,于謙成了政治犧牲品。

不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于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眾人有目共睹。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于謙死後,人們從他的家裡只搜出了明代宗賜給他的蟒袍、劍器,極少量的金銀財寶。

這都足以證明於謙是一位為國為民、清廉無私的好官。

和他對比起來,石亨這是一位自私自利的大貪官。

于謙去世後,明英宗便派了石亨接任兵部尚書一職,但僅過了短短一年的時間,石亨就因為觸犯律法被拉下了馬,抄他家的時候,官兵收出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這樣一對比,明英宗更是覺得於謙好,可惜這樣一位好官,已經被他下令處決了。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或許是明英宗心中有愧,所以讓明憲宗繼位以後幫于謙平反,又或許是出於其他目的考量,總之,明憲宗上位以後,他不僅下令恢復于謙官職,幫其平了反,同時還賜了于謙祭祀,肯定了于謙的貢獻。

而在明憲宗之後,明孝宗當上了皇帝,也同樣給了于謙肯定。他追封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下諡號肅愍,還在於謙的墓旁邊修建祠堂,讓當相關部門過年過節都要祭拜。

到了明神宗時期,他又將於謙的諡號改為了忠肅,徹底位於謙這一生下了一個定論:一身清白終留人間!

眾人皆知于謙枉死,可大家不知道,他死後有多位帝王為他平冤

于謙的死,雖然讓眾人覺得是一種遺憾,因為于謙的確有能力,如果他沒有死的話,大明朝能有這樣一位官員,應該會更加的繁榮富強。

但是,于謙的死,又是無法避免的事。明英宗想要徹底的掌握大權,就必須要除掉于謙這個絆腳石。

不過,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明英宗雖然讓于謙揹負罵名而死,可並沒有想讓于謙永遠揹負這個罵名。

否則的話,明憲宗、明孝宗、明神宗等帝王,就不會一遍又一遍的為于謙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