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道德經蘊含無窮無盡的力量,感悟道德經,從中提煉出三大終極智慧,分享有緣人!

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無常,就是永恆

佛家《金剛經》中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所擁有的生命、財富、體力等都是有限的、無常的。

佛家說,我們對我們的身體,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人生如逆旅,人的一生,只買單程票,而不是來回票,一口氣呼出去而吸不回來的時候就已是下輩子。

人生是很無常的,“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萬事皆備,只欠東風,真要是東風來了,原來的情況,恐怕又已改變。

所以有人感慨地說:“如果有人問什麼道理不變,可以回答說:沒有一個道理不變,這個道理不變”。“常者,無常也,無常者,常道也。”

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生不必喜,死不必悲

《道德經》中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生的種種煩惱與痛苦,往往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執著,太放不開,因為太執著、太放不開,所以就有是非之事、善惡之辨,以及得失、禍福的心理,而對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能釋然接受。

我們常常因為心太剛強,所以跌得鼻青臉腫,心柔軟了,人就可愛了。把偏執放下,快樂就在腳下。人生實在沒有非如何、非不如何的事。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放不開;死生、禍福是人最看不破的。

此外,人生的痛苦,也往往因為強分彼此。從物的現象來看,當然是秋毫為小,太山為大,殤子為夭,彭祖為壽,但是從物的本體來看,並沒有大小、壽夭的問題,我們常常惑於名而忘其實。

因此,強分物我、彼此,是多餘的,是不對的。

生不必喜,死不必悲。天地萬物,渾然一體,沒有差別相,世間所以有差別相,是因為人去追逐事物的現象,而沒有探究事物的本體。以生為可喜,以死為可悲,所以就貪生怕死,求生不死。

其實,人的生死,只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就像日夜的循環,就像四季的更換,隨緣自化,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無私,不自為生,不自營其生。

天地是最為大公無私的,“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不因為一個人有錢有地位,就特別高,地不因為一個人聰明漂亮,就特別厚,眾生平等,一視同仁。

此外,天地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天地創生萬物,生養萬物,而功成不居。

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懂得付出的人,最有福分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言:“道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說的是道創造萬物,德含有萬物,培育萬物,長成萬物,愛護萬物。

但是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長成萬物而不為萬物的主宰。道因為不自居功勞,所以道創生萬物的功勞,可以亙古長存。

聖人法天而行。《道德經》第七章言:“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處處謙虛退讓,結果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聖人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捨己為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

人生是計較不完的,所謂得失、利害、禍福,都是相對的,也都是來來往往,潮起潮落,我們不必太計較。要求名求利,也要求萬世名、求天下利。

從《道德經》學道理系列之三:三大終極智慧,讓人如夢驚醒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不在於得到多少,而在於付出多少。愈有能力付出的人是愈有福分的人,而對別人愈多貢獻的人,才能得到別人愈多的尊敬和愛戴。一個只關心自己的人,誰會關心他呢?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每個人都有私心,這是很正常的。

但是,做人不能沒有自己,也不能只有自己。能夠大公無私的人,是要有很高尚的修養,如果不能做到大公無私,至少也要先公後私,公私並重。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類的社會是個互助的社會,我們能夠為別人做好事,就好像銀行裡的存款,所做的好事愈多,人生的銀行存款就愈多,零存整付,哪天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自然就有很多的援助。

我們幫忙張三,未必需要張三的回報,我們可能需要李四的幫忙,而李四可能受過張三的援助。人生的事是很難預料的,存好心,做好事,一個不自私 的人,是永遠受歡迎的人。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