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瀟灑至極的戰爭! ”

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


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尼赫魯政府不僅阻止西藏當局上北京商談和平解放問題,公開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而且他還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佔中國領土。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聲明,印度將驅逐所有其聲稱的領土上的中國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視其為向新生不久的中國宣戰,沒有經過任何戰爭洗禮的印度前線官兵在那年的被命令向有著豐富戰爭經驗的中國軍隊進行挑釁。


10月20日,中國軍隊先發制人,擊敗了印軍的抵抗,並向動推進了一定距離。10月24日,北京請求停火併撤退,條件是印度同意談判解決。但尼赫魯拒絕中方的請求。接下來的3周,雙方加強了軍事集結,11月15日,印度發起了局部反擊,激發了人民取得全面勝利的想法。


62年發生的中印戰爭,是中國軍隊軍力的一個頂峰,中國僅以邊防部隊3萬餘人就重創了印軍主力,佔領全部爭議土地,逼得印度全國動員並乞求美國干預,在全世界丟盡了臉,而中國當然威名大振,還落下一個好名聲,極大的改善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雖然當時中國的國際國內環境十分不利,但選擇的時機十分得當。隆冬將至,搶在大雪封山,後勤和軍隊便於交通之時。最重要的是在美蘇兩國熱衷於古巴導彈危機之間。古巴導彈危機一結束,我便見好就收,充分適應現代局部戰爭有限性的特點。另外,收得也好。迅速回撤,還將繳獲兵器維修一新送回,戰俘及時送回,令達維爾等人既汗顏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時,美國的航母已開至孟加灣企圖干預;蘇聯準備給印度新印武器;英國的新裝備已經運抵印度。後人常嘆曰:“不該打後又撤回麥線以北!”其實是不瞭解當時的險惡環境。毛澤東戰略運籌確實是高人一籌。


中印戰爭俘虜印軍准將以下7000多人,而我無一人被俘;幾乎吃掉了印軍的主力,卻主動撤軍。毛澤東、劉伯承等人用兵如神。以至於法國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國家高聲讚歎中印戰爭為:“內行人的戰爭!”、“瀟灑至極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