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遇道娘娘·全網同名


寫在前面的話: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咱們更新的頻率,從周更變成月更,又從月更陡然變成季更……這麼看來,我們離年更不遠了


不行,作為一個正經的科普科學護膚類配方師,不能這麼輕易認輸!


畢竟,每一個我們查資料、搞研究、奮筆疾書的夜晚,都是因為想著打開這篇文章的你,能學到點有用的東西;哪怕能有一個人留言,我們都感到由衷地欣慰。


我們為傳達的每一個字負責,從不敢信口雌黃,也不敢當標題黨,更不敢說太絕對的話……


這些行為與當下最火爆的“博眼球”經濟格格不入,但我們依然傻傻堅持著。


不為了那一點微薄的打開率、點贊率、轉發率(當然有是更好的!)


而是為了打開文章的你,能不能看得開心,看得值得!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成分黨app”

(溫馨提示:前方專業知識較多,非戰鬥人員可以提前撤離)

曾經娘娘特別願意把某成分測評app推薦給護膚小白使用,因為Ta們既簡單又實用。

常見的成分黨app像美麗X行、真X、你今天真XX等等,都收錄了幾乎市面上所有的化妝品成分信息,因其詳盡地介紹了每一種成分的功效以及安全得分,成為消費者選購護膚品的重要工具型app。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最開始的時候,拿到一款陌生產品,我們是可以用這類軟件查詢它的安全評分、匹配度、以及用戶點評 。


但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並使用成分查詢功能時,就開始有那麼一群人在思考著,怎麼動這類成分測評的蛋糕了。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你大概不會相信,現在的成分黨app,越來越像是一場護膚騙局。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三

1、不合理的測分體系

這類成分app會將所有化妝品成分從次到好打分,分數越高刺激性越高。

儘管很容易找到權威文獻論證每種成分是否具有風險性,但給風險性打分這件事,卻沒有任何理論依據。

根據我所觀察的情況,產品的安全評分的套路大致是這樣的:有2個以下風險成分的,通常能得到4.5分;有4個以下風險成分的,能得到4分,而如果風險成分為0,那麼這款產品就是滿分。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這種方式表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卻不符合一個專業工程師測評產品的標準。

專業的工程師在判斷一款產品是不是足夠好時,會從安全有效的成分、合理的成分比例、優秀的配方、可靠的原料來源、好的代加工廠、合適的包材、嚴格質檢和穩定性測試等多維度來判斷。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相比之下,這類成分app的打分邏輯就非常流氓,它們簡直就是用小學數學的加減法原理來給產品打分。


說白了,工程師認為的好產品是各種經驗、技術、工藝的結果,而app認為的好產品,只需要把得分好的成分堆砌起來就可以。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照這個意思,即便是一瓶蒸餾水也可以得滿分了?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以前有人說,拋開含量談好壞都是耍流氓,你現在搞個小學數學加減法的標準談論護膚品的好壞,難道不是耍流氓?


2、催生出一堆迎合成分黨口味的品牌


如果說以上評分標準還不會耽誤你用護膚品,那麼,如果所有的化妝品企業也拿這套評分標準來當產品品質標準,你以為還不會耽誤你護膚嗎?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原本應該具備工匠精神的工程師,再也不會拿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打磨經典的配方,而是隨便搞幾個對你沒啥用,但得分好的成分放在水裡攪一攪,款款都可以當爆款。


而那些原本真正的好產品,卻因為有幾個風險性成分,就變得無人問津,銷量下滑的結果就是再也沒有研發資金來推動行業發展。


所以成分黨這個消費群體,催生出的問題,最可怕的不是那些會用到風險成分的產品,而是你的皮膚,再也遇不到一款真正經典的護膚品。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3、催生出一堆假博主

有些博主明明都搞不懂成分表,卻還總拿成分說事,典型的套路就是,拿著一個風險值高的成分大談其危害性,和產品的刺激性,但事實上,儘管有些成分風險分看上去不理想,但由於它們在配方中的特殊性,缺少一個往往會影響整個產品的體系、膚感等,所以只要用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限度內,都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而這種假博主的信口開河,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

成分思維本身是一種理智的科學護膚思維,但如果你覺得成分思維就是一切,那麼你只會掉入另一個護膚的騙局裡。


那麼,當成分黨開始迷信、濫用這類app,會不自知地踩進哪些坑裡呢?


成分黨踩坑之一

光看成分表就以為知道產品的好壞了?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很多寶寶自以為會看成分表,就找到了破解看透功效的捷徑,其實我想說,迷信成分表才是你踩坑的開始。

拿到一張成分表,儘管你能看出來它裡面都加了啥,但是有關成分比例、原料純度(不是添加量)、生產工藝和穩定性你卻看不出來,而這些也是門外漢行家的區別。


就好比同樣的食材,你和米其林大廚做出來的就是兩種口味一樣。


成分黨踩的坑之二

含有致痘成分的產品就一定能致痘?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儘管有一些成分被FDA認為是有致痘風險的,但是別忘了,這樣的論調是基於非常高濃度的添加,才有可能帶來的風險。


當你的產品中含有少量的有致痘成分,但排序非常靠後(添加量很低)的時候,是沒必要談痘色變的。

畢竟跟你熬個夜相比,這些致痘成分的威力幾乎可以忽略啦~




成分黨踩的坑之三

保質期越長防腐劑加的越多?添加種類越多越不安全?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雖然,護膚品的保質期時長跟防腐劑的用量和種類都有關係,但配方設計中的其他因素也會影響保質時長,比如含有高濃度的酒精成分就會起到防腐的效果,而活性成分的種類和比例越多,保質期就越短。

通常單一的防腐劑防腐效果也是比較單一的,多種防腐劑復配既能提高防腐效果,還能因為協同增效的原因降低每一種防腐劑的用量,實際上可以達到降低皮膚刺激的作用。

但是,相信我,有些大廠也會擦槍走火,實際防腐時長會比包裝上寫的更久。(刺激性當然就更大了)


成分黨踩的坑之四

功效成分添加的越多越好?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成分黨信奉的是,什麼有效上什麼,活兒得全,量也得足!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化妝品成分不是看病開藥,並不是量愈多效果越好,有時候往往超過你皮膚承受的用量,你的臉是受不了的啊。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舉個經典的例子,煙酰胺,添加不同的用量時,主打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少量添加可以修復受損屏障,但添加到3%以上就可以起到美白、促進角質代謝,改善閉口,但刺激性也大大提高。

根據這種成分特點,敏感肌往往只能用到少量的煙酰胺就可以改善皮膚敏感,但用得多了反而會加重皮膚刺激。



寫在最後的話:

為什麼我說“今天的主題格外地應景”呢?因為我們從來不會,以後也絕對不會把用戶當傻子。

我們希望你從【遇道】學到的知識,是科學的,經得起推敲的。因為我們也在不斷地學習,夯實基礎,隨時跟進行業內學術進展。

我們還希望你從【遇道】購買到的產品,能切切實實幫你解決皮膚遇到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反覆經過市場考察驗證,優勝劣汰後的佼佼者。

最後許個願吧,2020是魔幻的一年,希望我們能更高效地輸入、輸出。維持一個正經的科普科學護膚類配方師的尊嚴!


為什麼成分黨app不再是選購護膚品的避雷針?


撰寫/排版:娘娘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